•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臺青黃河遊記”:遊齊國故都、看黃河風雨變遷 領略齊文化魅力

2022-06-14 10:31: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臨淄足球博物館(圖片來源:山東省臺港澳辦)

  台灣網6月14日訊 泱泱齊風,悠遠綿長。在千百年的歷史文化長河中,古齊大地孕育出了姜太公、齊桓公、管仲、晏嬰等一大批彪炳青史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他們與勤勞、智慧的勞動人民共同創造了豐富多彩的齊文化,在璀璨的中華文明中獨樹一幟,影響深遠。6月10日,參加“臺青黃河遊記”主題活動的二十余位兩岸青年代表與記者繼續齊國故都之旅,共同領略齊文化魅力。

  看傳統足球“蹴鞠” 體驗不一樣的齊文化

  臨淄足球博物館是世界上第一個全面展示足球起源與發展歷史的足球博物館,是國內外首家專業足球博物館。

  據了解,中國古代的蹴鞠是現代足球的起源,在臨淄地區還保留著這項運動。《史記》和《戰國策》中記載:當時的臨淄城非常繁華,人們過著富足、優越的生活,“其民無不吹竽、鼓瑟、彈琴、擊築、鬥雞、走犬、六博、蹋鞠者。”這裡的“蹋鞠”就是“蹴鞠”,這是中國開展“蹴鞠”活動最早也是最明確的記載。古代足球最早的稱謂“蹋鞠”和兩千多年來最流行的稱謂“蹴鞠”都出於臨淄,最早的球迷故事和最明確的對外傳播線索也都在臨淄。

  在了解了蹴鞠的歷史起源與踢法後,兩岸青年躍躍欲試,一場兩岸青年之間的蹴鞠友誼賽就此拉開帷幕。他們組成兩岸青年啦啦隊合作競技,用體育交流增進相互感情。

  走進齊文化博物館 感悟泱泱齊風

  齊文化博物館位於齊國故都臨淄,是一座集文物收藏、展陳、保護、研究、教育、休閒功能于一體的綜合博物館。博物館依託原齊國故城遺址博物館(齊國歷史博物館)建設,建築面積3.5萬平方米,擁有文物3萬餘件,上展文物4100余件(套)。主要展示齊地特色的文物專題陳列,並進行齊地非物質文化遺産、風土人情研究保護。2020年12月,齊文化博物館被公佈為國家一級博物館。

  進入館中,首先看到的是厚重大氣的序廳,以“泱泱齊風”為主題,代表“姜齊”與“田齊”的明君賢臣、飽學之士以群雕形式分列展廳兩側,挺立在海岱之間的環境氛圍中。

  採訪團首先走進基本陳列展廳,這是以齊國故都八百年的興衰變遷為背景,由雄渾厚重的歷史陳列與特色鮮明的專題陳列組成,分為先齊文明、西周之齊、春秋齊國、戰國之齊、秦漢齊風、稷下學宮、余韻傳承等八個部分。展陳內容以實景沙盤與投影相結合,通過多元化閱讀等新穎的展示方式,再現了臨淄古城的繁華景象,使採訪團成員們從多個不同角度去了解齊文化的興衰演變過程。

  在銅敦面前,採訪團成員仔細端詳起由銀絲、紅銅絲和綠松石鑲嵌而成幛紋與卷雲紋,無不感嘆古人手工藝技術水準的高超,同時側面也反映出齊國經濟的繁榮昌盛。

  追尋賢人足跡 感悟歷史風雲變遷

  姜太公祠位於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城區,最初的姜太公祠建於東漢年間,後來多次重修,1993年以姜太公衣冠冢為依託而建,總佔地面積30000平方千米。姜太公祠是一處完全按照中國傳統的中軸對稱、殿堂廟宇建築佈局,以姜太公衣冠冢為依託而建的莊重肅穆的古建築群。

  姜太公祠內,碑石林立,綠樹成蔭,清新幽靜。兩岸青年在這裡一同領略姜太公的傳奇人生,這裡還有丁公祠、丘穆公祠、先賢祠堂、後裔認祖碑林、姓氏圖騰等。

  據了解,姜姓是我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在漫長的歲月中,姜姓氏族世代繁衍,不僅分佈于中華大地,而且世界各地都有,經考證,出自姜姓的姓氏就有103個,臺灣青年們在這裡找尋自己相關姓氏來源,還體驗了一把碑文拓印。

  聆聽聊齋俚曲 遊蒲松齡故居

  蒲松齡,字留仙,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1640年,蒲松齡出生在濟南府淄川縣蒲家莊(今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其父蒲槃博學多聞,聞名鄉里,科舉失利後棄儒經商,一度家境殷實,後經明清戰亂,加之子女多、負擔重,家道衰落。後以一部《聊齋志異》聞名海內外,被譽為“世界短篇小説之王”。

  蒲松齡故居位於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故居坐北朝南,兩進,西側有側院,青磚黑瓦,木欞門窗,是一座具有明清時代烙印的典型的北方農家建築。

  “問奴家,問奴家,現住廣寒王母家……”進入園內,採訪團一行有幸聆聽蒲松齡第11世孫、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産聊齋俚曲傳承人蒲章俊演唱俚曲經典片段《迓迓油》。

  “聽著聊齋俚曲,我一直在品、一直在想,是什麼樣的際遇讓蒲松齡寫出這樣傳世的文學作品呢?”臺青黃愷嘉説,“不管是聊齋還是聊齋俚曲,都寄予了蒲松齡對於人生、人間的感悟。”

  據了解,聊齋俚曲的流傳地區主要分佈在山東省淄博市,蒲氏家族及後人是其主要傳承者。聊齋俚曲是清初大文學家蒲松齡將自己創作的唱本配以當時流傳的俗曲時調而形成的一種獨特的傳統民間音樂文學體裁,是蒲松齡用淄川方言創作的説唱與戲劇作品,其形式類似今天的琴書説唱與地方戲,所用曲調是借用當時流傳的幾十種曲牌音樂(填詞)演唱的(因作品中未附曲譜,僅靠口傳,至今只憑錄音整理記譜十數首)。因蒲松齡的齋名為聊齋,故稱聊齋俚曲,也有人稱蒲松齡俚曲。2006年5月20日,聊齋俚曲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台灣網、山東省臺港澳辦聯合報道)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