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在川臺胞迎端午話融合:要讓更多島內青年看到大陸發展機遇

2022-06-02 15:55: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端午座談聯誼(圖片來源:四川省臺辦)

  台灣網6月2日訊 “每次到臺辦,我就覺得是回娘家,你們對我來説都是親人”。在5月31日舉行的在川臺胞端午座談聯誼活動上,臺商胡淑美真誠地説。

  當天,榮獲省、市兩級不同社會榮譽的9位在川臺胞齊聚一堂,參加由四川省臺辦組織的過端午座談聯誼活動,其中2位在臺北和達州以視訊連線方式參加活動。

  “獲頒榮譽是四川落實落細惠臺措施的印證,也是推動我事業繼續向前的很強動力”。在四川運營著兩個臺青創業園的郭弘揚,是“川臺70條”發佈實施後首位獲得省級社會榮譽(2019年“四川青年五四獎章”集體)的臺胞。談及自己紮根四川6年的獲得感,他充滿底氣。有感成都郫都區投資營商環境,他成為第一位落地發展的臺商,從一個人單打獨鬥、也缺乏家人理解支援,到找到“娘家”享受惠臺政策事業順風順水,再到透過服務創新創業臺青,並利用社交媒體手段向島內青年傳遞大陸發展成果吸引臺青“登陸”……郭弘揚直言“從政策受益者到成為發掘帶領更多臺青來大陸的推手,我一直以同胞攜手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

  獲得感催生責任感。聯誼活動上,在川從事青創服務、農業發展、文旅合作、社區教育的優秀臺胞代表生動講述了各自事業發展情況。在臺北連線的首位獲授“四川省勞動模範”榮譽的臺青李偉國下月即將回到成都。在臺期間忙於對接川臺交流合作項目的他已經找到了新的努力方向,“利用四川資源和政策優勢,把臺灣好的地方創生模式進行在地轉化。讓更多島內青年看到疫情下大陸新的發展機遇。要讓他們覺得即便要經歷疫情隔離期,也要義無反顧來四川發展”。四川臺資農業企業委員會副主委、臺商胡淑美激動表示,“5月30日是農場成立20年,我有個期許,要讓‘瘋狂農場’成為百年老字號,傳承人是真正熱愛並踐行有機生態農業理念的兩岸農人。”為此,她積極建議,發揮臺資農業企業委員會資源優勢,開辦農技人員培訓學校,既可實現農場可持續發展,也為鄉村振興提供專業人才。今年獲得四川省“五四青年獎章”的臺青林書任,希望傳承好父親在大涼山的油橄欖事業,引入更多公益力量開展教育扶智,讓更多孩童依靠知識改變命運。作為四川首家民營博物館——成都烏木藝術博物館館長,有著“都江堰工匠”榮譽稱號的臺胞盧泓傑表示,“我有責任守護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定要把巴蜀文化的代表——烏木文化弘揚光大”。

臺胞宓欣怡分享用文創傳承端午文化(圖片來源:四川省臺辦)

  聯誼活動上,臺青宓欣怡的分享從一個精美的“油為出粽”端午禮盒開始。“油源自林書任父子在大涼山的橄欖油,粽子是四川火鍋味。我們希望端午禮盒傳遞臺灣文創團隊設計理念以及我們活用在地資源幫助更多企業拓展市場的能力”。作為四川首批“川臺文旅交流合作帶頭人”,宓欣怡事業的發展也是川臺交流融合的見證。從最初專做臺灣甜品,到現在成立文創公司組建兩岸文創團隊,致力於用文創産品講好四川故事,“我們不需要硬生生告訴別人四川有多好,成都有多棒,我們的産品就可以傳遞這樣的聲音和價值,參與我們文創設計的臺灣青年也因此愛上四川、紮根四川”。宓欣怡還透露,川臺農業合作是她目前和未來會持續關注的重點,“我們已經在策劃用新媒體手段講述四川鄉村振興故事,也會更專注發揮文創特長做好農産品包裝設計,幫助企業不僅拓展銷路、傳遞品牌理念,更多元展示川臺農業合作成果”。

  同樣身為“川臺文旅交流合作帶頭人”的臺胞謝柏園,發揮島內資源優勢,參與並見證了其工作所在地成都濃園成為“四川省對臺交流基地”,“今年要開啟我在濃園的第二個10年,我們已經在佈局企業在臺灣的發展,巴蜀文化是很好的橋梁與紐帶,希望借助更多項目和活動增進兩岸青年心靈契合,吸引臺灣青年來四川發展,到濃園就業創業”。

  新晉“蓉漂”、“90後”臺青林姿佑選擇用社區教育搭建川臺文化交流的橋梁。“紮根成都後,主要與社區合作共同推廣臺灣公益德育營理念,這讓我與社區從不認識不了解到相互認可,透過這樣的融合,我找到了發光發亮的舞臺。”就在今年,林姿佑還獲評了成都市“五四青年獎章”和“成都大運會市民推廣大使”。

  臺灣農業技術專家、達州市通川區“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詹富祥透過視頻表示,由他技術指導種植的藍莓園已成為省級示範園區,臺灣農業技術、理念和模式,與大陸在資源和政策上能形成優勢互補,更好推動川臺農業合作與鄉村振興。

  四川省臺辦主任羅治平表示,四川5年發展成績離不開在川臺胞的參與和融入。“聽大家的分享,為你們的獲得感高興,被你們的責任感所感動”。希望大家把握髮展新機遇,整合川臺優勢資源,身體力行推動川臺交流合作和兩岸融合發展,實現合作共贏。(台灣網、四川省臺辦、成都市臺辦聯合報道)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