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臺灣老兵高秉涵:注目青年交流 余生只願兩岸統一

2019-06-21 09:2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台灣網6月21日廈門訊 (記者 王莉婷) “高秉涵,我們現在老了,走不動了,如果兩岸開放了,你小子可不要忘記把我們的骨灰抱回去……”時年85歲的臺灣高秉涵回憶起故人臨終囑託,語態沉重。

  1949年,13歲的高秉涵因戰亂自大陸輾轉去往臺灣。兩岸開放探親後的1991年,45歲的高秉涵第一次回到故鄉山東菏澤,相隔42年終圓“回家”夢。

  與高秉涵有著相同流浪經歷的老兵還有很多,不幸的是,他們中的許多人一生再未踏上故鄉半步。為完成他們的遺願,近30年來,高秉涵陸續將近200位臺灣老兵的遺骨送回大陸原籍,幫助他們魂歸故里,落葉歸根。

  守望“回家”路 抱送遺骨感動中國

  “生在山東菏澤城,流落臺島苦讀經”。1952年,高秉涵考入臺灣建中夜校,後來考上大學攻讀法學專業,成為一名律師,一幹就是50年。

  “所有人都問我,我一個律師為什麼會和骨灰産生聯繫?”剛剛尚為輕鬆的語氣變得略微凝重,高秉涵説,“我離開家的時候,才13歲,是那些老兵和學長牽著我的手,帶我從山東老家,一路流浪到臺灣。”

  為參加海峽論壇,高老特意穿著一身整齊的西裝,耄耋之年,依然硬朗。但若掀開他寬鬆的褲腿,我們能看到,褲腿下,是一雙傷痕纍纍的腿。紅色的燙傷經過歲月的沉澱,變成了洗也洗不掉的黑色斑痕。高秉涵説,那是在去往臺灣途中,因為搶飯留下的燙傷。

  “活著不能回家,死後要回歸故里,所以我要把這些老哥老弟的骨灰帶回家。”嘗受過奔波流浪的苦楚,經歷過冰冷漫長的“戒嚴”年代,高秉涵比任何人都懂得“感恩”,也更明白老兵“回家”的期盼。兩岸開放探親後,高秉涵將認識的54位臺灣老兵的骨灰陸續送回故土,“有親人的我就把他們送給親人,沒有親人的,我就按照他們的遺願,將他們的骨灰撒到村子四週,撒到玉米地裏”。

  高秉涵的義舉感動人心,2012年,他被中央電視臺評為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此後,越來越多的老兵後人將骨灰託付高秉涵,儘管兩岸關係跌宕起伏,他的歸鄉之路從未間斷,高秉涵説,“有生之年,只要我還搬得動,我就要盡可能地把那些‘老骨頭’搬回家。”

  注目青年交流 余生只願兩岸統一

  從第一次返鄉祭奠母親,到此後不斷往返大陸運送骨灰,在兩岸交流愈發頻繁的年歲裏,高秉涵不僅是兩岸交流持續深化的參與者,也是兩岸不斷融合發展的見證者。

  今年是高秉涵第三年參加海峽論壇,三年來他最欣喜的事情,就是看到海峽論壇的青年面孔越來越多。高秉涵高興地説,“除了人數越來越多之外,參與的人也越來越年輕了!”老人眼明心亮,事實也正如此。今年參加海峽論壇的逾萬名臺胞中,青年人數超過50%,為歷年之最,兩岸青年的交流如火如荼。

  “海峽論壇是我們一家人的論壇,是一家人坐在一起談我們的家務事。談我們的青年如何傳承文化,如何在大陸築夢圓夢。”講到青年人的未來和發展,高秉涵眼裏透出了光,他説,“臺灣青年的人生舞臺在大陸,不在臺灣島”。他希望通過海峽論壇的舉辦,更好地指導臺灣青年“走什麼路,該怎麼走”。

  “青年要發展,也要有正確的家國觀。”2016年夏天,高秉涵帶他4個從未來過大陸的孫女回到山東。此行,不僅讓他們認識大陸,了解大陸,也為問祖探親。高秉涵説“她們的根在這裡,她們的生命源頭在這裡,希望她們的家國觀念不要偏差不要錯誤。”

  “天涯斷腸七十載,憂恐不見九州同!”談到余生心願,高秉涵身體微微前傾,語重心長地説,“我現在唯一擔心的,唯一想要完成的希望,就是看到九州同,兩岸統一!” (完)

[責任編輯:王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