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臺灣廣播電臺聯合採訪組赴冀聚焦河北發展

2019-04-28 09:2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廣播電臺聯合採訪組赴冀聚焦河北發展。(圖片來源:河北省委臺辦)

  台灣網4月28日訊 4月16日至24日,臺灣古都廣播、臺中廣播、環宇廣播等島內廣播電臺知名主播、記者一行四人到河北滄州、唐山、廊坊採訪。圍繞河北特色文化、歷史、美食特別是1949年以來,三市城鄉建設發展情況進行採訪,滿足島內廣播聽眾和基層民眾對河北全方位了解的資訊需求。

  採訪組第一站來到滄州河間市被譽為“京南第一府”的河間府署,參觀府署古文化街、光明戲院、馮國璋將軍第和毛公書院等文物古跡,了解了河間歷史沿革。隨後來到滄州市清風樓、大運河、石獅廣場、市規劃館,洞悉滄州市歷史變遷和未發發展空間,感受了城市綠色發展成果。

  在唐山市,採訪組分別先後到遵化清東陵、窮棒子文化博覽園、馬蘭峪鎮蟠龍工藝有限公司、灤州中山公園和辛亥灤州起義英烈祠、灤州古城、灤州皮影博物館、開灤國家礦山公園、地震遺址公園參觀採訪。

  在世界文化遺産清東陵,大家了解了清東陵的歷史沿革、陵寢格局及文化軼事等,並實地參觀了清東陵景區的石像生、裕陵、定東陵。採訪團一行被清東陵宏偉的氣勢、美輪美奐的建築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深深吸引,讚不絕口。大家一致認為,清東陵的建設跨越了兩個半世紀的時空,幾乎與清王朝相始終,葬有許多對清代歷史有著重要影響的、聲名顯赫的人物,蘊含著豐富的歷史資訊,不僅是研究清代陵寢規制、喪葬制度、祭祀禮儀、建築技術與工藝的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而且也是研究清代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學、藝術的典型例證。有記者感慨,“以前以為清代王朝就是是清宮劇中演繹的樣子,今天來到清東陵才真正了解了清朝歷史,上了一堂生動的歷史課。”

  來到“窮棒子”文化博覽園,採訪團一行詳細了解了被周總理譽為“當代愚公”和“中國北方的一面旗幟”的沙石峪人民,用雙手開山填澗,取土造田,創造的“萬里千擔一畝田,青石板上創高産”的人間奇跡。採訪組還到一家傳承皇家金銀細工技藝的代表企業——蟠龍工藝有限公司採訪了工藝傳承。

  在灤州市中山公園辛亥灤州起義紀念墻前,採訪組瞻仰了孫中山先生雕像,聽取了關於辛亥灤州起義的歷史背景和過程的介紹,了解了灤州起義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到灤州古城,記者們對古城規劃、建設和發展情況進行採訪,認為灤州古城依研山,傍灤河,以人文為韻,以綠林為脈,是一座非常漂亮的南北方特色交融的人文古城,同時實現了灤河文化與旅遊産業的融合。在灤州皮影博物館,記者們詳細詢問了灤州皮影的起源、發展,參觀了灤州皮影的製作流程以及精美的皮影圖片展,“灤州八景”和“灤州清明上河圖”皮影長卷,對灤州皮影的製作之巧妙精美讚嘆不已,並現場親身體驗了皮影戲的操作。

  到開灤國家礦山公園,記者們了解了唐山在中國工業史上創造的“七個第一”。在地震遺址公園參觀唐山地震博物館時,臺灣記者了解到,唐山人民發揚抗震精神,經過40多年的不懈努力,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取得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大家認為,地震遺址公園是祭奠地震罹難者、開展防震減災科普教育、進行地震學術研究和交流、展示唐山建設成就的重要基地。臺灣一直以來就是地震多發區,跟唐山大地震有很多相似之處,回臺後會努力促進海峽兩岸對地震研究的合作和交流。 唐山市委統戰部常務副部長、臺辦主任朱建峰,分管對臺工作領導石寶元,灤州市委書記戚永和、遵化市長董學忠等參加活動。

  臺灣記者最後到廊坊市,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農業建設、生態建設等進行了深入挖掘。採訪了香河一城,香河傢具城,廊坊市文化藝術中心,金豐農科園等地。聽取該市統戰部領導段振中對廊坊介紹後,記者們紛紛表示,大陸的規劃、建設能力和執行力是任何地區無法比擬的,河北在環境治理、城鄉建設的力度也堪稱典範,沿路走來,所遇地方幹部的精神狀態、旅遊業者的飽滿熱情,也是受人尊敬的。回島後要好好整理資料,把真實的河北介紹給臺灣民眾。(台灣網、河北省委臺辦聯合報道)

臺灣廣播電臺聯合採訪組赴冀聚焦河北發展。(圖片來源:河北省委臺辦) 

臺灣廣播電臺聯合採訪組赴冀聚焦河北發展。(圖片來源:河北省委臺辦) 

臺灣廣播電臺聯合採訪組赴冀聚焦河北發展。(圖片來源:河北省委臺辦) 

臺灣廣播電臺聯合採訪組赴冀聚焦河北發展。(圖片來源:河北省委臺辦) 

臺灣廣播電臺聯合採訪組赴冀聚焦河北發展。(圖片來源:河北省委臺辦) 

[責任編輯:王莉婷]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