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譜寫威海對臺工作時代新篇——改革開放40年威海市對臺工作綜述

2019-03-20 16:3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台灣網3月20日威海訊 黨的十八大以來,威海市對臺工作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臺工作重要論述,緊緊圍繞中央對臺工作大局和全市中心工作,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發揮威海資源優勢,以促進威海與臺灣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為主線,求真務實、紮實工作,推動對臺各領域交流合作取得嶄新成就,譜寫了威海對臺工作的時代新篇章。

  兩地親情更加融洽

  威海市積極推進與臺灣人員往來和各領域交流合作,熱情接待來威海參訪交流、旅遊觀光和探親訪友的臺胞,切實為在威海臺胞、臺商幫困解難,努力為臺胞往來兩地提供各類便利,使威海與臺灣兩地親情更加融洽,心靈更加契合。

  目前,臺灣有威海籍臺胞3.5萬人,在威海臺屬、定居臺胞達8萬餘人,與威海有親緣關係和聯繫的臺胞達20多萬人,每年來威海臺胞超過2萬人次,威海赴臺人員每年兩位數增長,臺灣梅花鹿和長鬃山羊入住威海劉公島後,更是連結了兩岸大友誼、促進了兩岸大交流。

  吳伯雄、江丙坤、鬱幕明、黃敏惠等臺胞各界朋友先後來威參訪,威海非物質文化遺産作品、書畫作品、民俗音樂等赴臺展覽、巡演,不斷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威海與臺灣親情融合的熱潮。曾在威海參加大學生研習營的臺胞王孟筠深有感觸地表示,威海留有很多溫暖而又難忘的記憶,在威海的時間裏真的感覺兩岸的距離原來這麼近。

2013年12月31日,威海與臺灣空中直航班機開通。(圖片來源:威海市臺港澳辦)

  交往交流生機盎然

  威海與臺灣同為甲午戰爭故地,同載一段中國近代屈辱史。深厚的歷史情緣、緊密的現實聯繫,使得威海與臺灣人員往來日益頻繁,文化、教育、衛生、體育、宗教、基層、青年等各領域交流合作日益深化,精彩紛呈,生機盎然。

  民族復興讓兩岸同胞心連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威海市利用獨有的歷史資源,將民族復興教育融入對臺交往交流中,威海臺胞,特別是臺灣青年走進民族復興(威海)教育基地,參訪劉公島、威高展廳、幸福威海展館、郭永懷事跡陳列館等教學點,臺胞親身感受甲午戰爭史、中華民族奮鬥史以及威海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加深對“統則強、分必亂”歷史規律的認識和理解,通過實例印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與兩岸同胞前途命運緊密相連的事實。

臺灣大學生參訪民族復興(威海)教育基地劉公島教學點。(圖片來源:威海市臺港澳辦)

  文化交流讓兩岸同胞文相通。威海市依託優勢,在全市精心打造了“七子同心 圓夢威海”的對臺文化交流品牌,開展的臺灣大學生中華文化研習營等富有威海特色的交流活動已經形成了系列,收到了明顯的品牌效應,在威海與臺灣文化交流中樹立起了重要旗幟。在威海舉辦的“文博會”、海峽兩岸教育研討會、兩岸大學生創意文化論壇以及文創作品大獎賽等活動,在臺灣舉辦的“鬥美——當臺灣遇見威海”攝影展和威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産精品展等大型展覽,都吸引了大量的臺胞參展和交流,進一步擴大了威海與臺灣兩地交流的深度和廣度,使得兩地歷史更加相融,文化更加相通。臺灣大學生中華文化研習營已累計舉辦19屆,先後邀請、組織臺灣世新大學、中山大學、玄奘大學等50多所臺灣高校的師生1100多人次,來威與駐威大學生聯誼、聽取中華文化及創業講座、參加文化娛樂活動,進行體驗式研習,促進了臺灣青年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為兩岸青年融合交流做出了貢獻。

第十五屆臺灣大學生中華文化研習營在威海劉公島海峽兩岸交流基地開營。(圖片來源:威海市臺港澳辦)

  宗教交流讓兩岸同胞“道”為友。威海是道教“全真派”發祥地,與道教有著極深的淵源,現已相繼舉辦了9屆海峽兩岸(威海)道教文化研討會。臺灣中華道教總會、臺灣省道教會、臺灣全真道教會、臺灣道教總廟等道教團體先後20多批、600多人次來威交流考察或參加研討會。兩岸道教人士威海論“道”,對如何傳承、弘揚道教,如何利用威海特有的道教資源和優美的人居環境資源,推進威海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和建議。兩岸道友同胞在研討中交流互鑒,在參訪中加深了解、開闊視野,彼此結下了深厚友誼,留下了難忘回憶。

2018年10月,第九屆海峽兩岸(威海)道教文化研討會舉行。(圖片來源:威海市臺港澳辦)

  交流基地讓兩岸同胞更熱絡。目前,威海市相繼擁有劉公島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威海東方藝校、海源社區2處山東省海峽兩岸交流示範點,還設有2處威海市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1處威海市海峽兩岸文化交流基地,為密切威海與臺灣人員往來、深化威海與臺灣交流合作提供了穩固平臺。劉公島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是著名的民族復興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自臺灣梅花鹿和長鬃山羊入住以後,國臺辦批准在此設立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每年都吸引了大批臺灣民眾前來交流考察,出席、參加在基地內舉辦的各種交流參訪活動。海源社區是省級充分就業社區、威海市首屆十佳和諧社區、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單位,2017年設立交流示範點後,臺灣相關基層社區負責人慕名前來參訪,連續多年在此召開海峽兩岸(威海)基層社區管理研討會,交流基層社區管理經驗,為威海與臺灣基層社區建設發揮了積極作用。

2016年5月,高雄市新移民社會發展協會參訪團參觀威海社區。(圖片來源:威海市臺港澳辦)

  經貿合作穩步提升

  威海市對臺經濟工作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積極融入全市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立足優勢産業,瞄準臺灣知名企業,穩步助推威海與臺灣經貿合作深入發展。全市現有臺資企業42家,主要涉及電子、健康養老、智慧製造、新材料、生物科技、百貨零售等領域。

  對臺經貿合作務實精準。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廣泛拓展各種渠道,主動捕捉項目資訊,組織相關人員到臺商聚焦地區,推介威海經濟發展機遇、投資環境和相關政策,開展精準化經貿合作;參加魯臺經貿洽談會、臺灣“山東周”以及威海“海洽會”、“文博會”等活動,邀請臺商來威海考察交流,舉辦臺商推介洽談會,吸引臺商來威海投資興業。

  康養産業合作方興未艾。依據威海與臺灣兩地産業發展特點,聚焦威海健康城市建設戰略,有針對性地對接島內康養機構,組織東部濱海新城等部門和單位赴臺考察雙連安養中心、六福集團等康養企業,邀請臺灣康養界知名人士來威出席“健康中國與助推山東”康養産業發展洽談會和海峽兩岸康養産業合作洽談會,推動了威海與臺灣在康養産業領域的交流合作。

  臺灣青年來威實習、就業、創業初見成效。威海市始終把科技創新、招才引智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充分發揮生態、海洋、開放優勢和駐威高校人才智力優勢,制訂出臺了“英才計劃”升級版等一系列人才新政,高標準打造“中國威海國際英才創新創業峰會”等常態化引才品牌。在此基礎上,全市設立了威海瑞欣科技孵化器和威海創業大學2處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通過開設精準實用的課程、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和進行貼心輔導,為兩岸青年提供就業創業服務。2018年,威海成功舉辦了首屆臺灣青年實習營,來自臺灣的9位大學生深入到迪尚集團、新北洋集團和家家悅集團進行實習和交流。目前已有18位臺灣青年先後在威就業、創業。

2018年7月,臺灣青年在威海創業大學接受培訓。(圖片來源:威海市臺港澳辦)

  對臺營商環境日益優化。威海市一直強調要積極作為、靠前服務,構建新型政商關係,真正把優惠政策送到位,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全市認真貫徹《臺灣同胞投資保護法》及實施細則,落實中央“31條惠臺措施”、山東省“56條措施”,建立健全了全市臺商權益保障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在投資、工作、生活各個方面逐步實現臺胞與大陸居民同等待遇,對臺營商環境日益優化。6年來,共舉辦臺資企業政策法規培訓班5次,培訓臺商、臺幹100余人次;聘請涉臺法律顧問2人,提供法律服務37人次;開展走訪調研活動5次,受理臺胞投訴案件及求助51起,結案49起,受到臺胞、臺商好評。(台灣網、威海市臺港澳辦聯合報道)

威海市臺辦協調相關部門,牽頭調處涉臺糾紛。(圖片來源:威海市臺港澳辦)

[責任編輯:張露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