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龍陵松山抗戰遺址成功獲批“國家級海峽兩岸交流基地”

2018年08月16日 14:27:00來源:台灣網

參訪保山市龍陵縣松山抗戰遺址。(圖片來源:保山市臺辦)

  台灣網8月16日保山訊 近日,經中共中央臺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批准,同意將保山市龍陵縣松山抗戰遺址設立為“海峽兩岸交流基地”。這是雲南省第4個獲批的國家級海峽兩岸交流基地,也是繼騰衝國殤墓園後、保山市第2個獲批的國家級海峽兩岸交流基地。

  龍陵松山抗戰遺址自2014年3月,經雲南省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批准設立為省級海峽兩岸交流基地以來,保山市、龍陵縣兩級臺辦在中央和省、市委的關心幫助及上級各部門的大力支援下,認真貫徹中央對臺方針政策,充分發揮抗戰歷史文化和對臺工作的地緣、商緣、人緣、文緣等資源優勢,在推動兩岸同胞交流交往、提升認知認同、探索合作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龍陵松山抗戰遺址發展至今,軟硬體配套設施已全面優化。截至2017年底,在遵循國家文物局審批通過的《松山戰役舊址保護規劃》的基礎上,已完成項目投資3.2億元,對龍陵松山抗戰遺址進行了修繕。目前,松山遺址核心區標識系統、中國遠征軍雕塑群、松山戰役紀念碑、松山幹部教育培訓基地(一期)等一批精品工程已建設完工。松山戰役紀念館、滇緬公路博物館、遊客接待中心、停車場、松山體育産業園、松山幹部教育培訓基地(二期)、松山子高地遺址遺跡清理保護等工程正在推進。目前,松山抗戰遺址已真正成為集遺址展示、愛國主義教育、文化交流以及旅遊休閒為一體的交流大平臺。

  永不言敗的精神是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法寶,血濃于水的親情,更是兩岸同胞榮辱與共的紐帶。近年來,《滇西1944》《中國遠征軍》《血戰松山》《我的團長我的團》等一大批以松山戰役為背景的影視作品,以及《松山大戰》《劍掃烽煙》《滇西抗日戰爭史集》等專著陸續問世,有力地提升了龍陵松山在臺灣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目前,松山抗戰遺址已成為兩岸同胞追憶抗戰歷史、體驗抗戰文化的一個重要“磁點”。近5年來,臺胞赴龍陵參觀考察、觀光旅遊的累計人數4860多人次。

  龍陵松山多年來堅持和臺灣同胞交流交往,築牢了兩岸同胞的親情紐帶。自2014以來,由國臺辦新聞局、中國記協臺港澳工作部主辦的“追憶中國遠征軍”,由中央政府駐香港聯絡辦臺務部、省臺辦組織的“兩岸聯合採訪活動媒體參訪團”等,以抗戰文化為主題的10多場重大交流活動先後在龍陵松山舉辦。臺灣前行政部門負責人郝柏村,中國國民黨副主席郝龍斌,雲南籍臺灣退役中將楊世虎,中國國民黨中常委、中華兩岸勞動關係發展協會理事長姚江臨,參加松山大戰的抗日將領陳明仁之孫,以及蔣介石顧問陳布雷之孫等先後到龍陵抗戰遺址交流參訪。

  龍陵松山抗戰遺址還開展關愛抗戰老兵工作,弘揚抗戰精神。近年來,龍陵縣結合實際推行“縣委政府領導+統戰部門主導+相關部門配合+全社會共同參與”滇西抗戰老兵互助工作機制,動員企業和社會發揚愛國主義精神,積極為抗戰老兵捐款捐物,著力解決抗戰老兵的“老有所醫”等難題。2015年以來,作為國家重點扶持縣的龍陵縣共為抗戰老兵發放補助資金61.2萬元。同時,協助中興通訊公司、北京志遠功臣基金會、宋慶齡基金會等省內外企業(基金會)累計為抗戰老兵發放互助款220余萬元。這些活動的開展,極大地改善了抗戰老兵的生活品質,並留下珍貴的影視資料。

  此次,龍陵松山抗戰遺址從省級“升格”為國家級交流基地,既是對保山近年來對臺交流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是對兩岸交流交往、探索合作的有力推動,標誌著龍陵必將成為繼騰衝之後,在保山開展兩岸民間交流、傳承抗戰文化、增強民族共識和深化合作的又一個重要平臺。(台灣網、保山市臺辦、龍陵縣臺辦聯合報道)

老兵參訪保山市龍陵縣松山抗戰遺址。(圖片來源:保山市臺辦)

[責任編輯:王莉婷]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