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品詩詞國學經典 架民樂交流橋梁——2018成都--臺北中學生國學民樂交流活動側記

2018年07月10日 15:25:00來源:台灣網

兩地學子同臺演奏。(圖片來源:成都市臺辦)

  台灣網7月10日成都訊 當國學交織民樂、當臺北遇上成都、當臺灣學生牽手成都學生會迸發出什麼樣的火花?會有什麼不一樣的故事?2018年7月5日至10日,來自臺北市中正中學師生一行60人,帶著笙、笛、揚琴、柳琴、二胡、琵琶等樂器到訪成都,通過聽國學知識講座、瞻詩聖故居、咏經典詩詞、看館藏文物、學演奏技藝、合辦音樂會等豐富多彩的活動,開展中學生國學民樂交流,推展國學文化,演繹音樂藝術。

  一、開場篇:品讀詩歌以弘揚傳統文化,品味國學以孕育人生操行

  詩詞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感於物,發於心,動於情,吟之於口。成都是一座詩歌之城,自古詩人多入蜀,詩人不僅留下了大量吟咏成都的不朽詩作,其遺跡也成為今天成都的文旅勝地。同學們來到“詩聖”杜甫的“茅屋”,觀草堂遺跡,聽“秋高風怒號”,嘆“風雨不動安如山”,為詩人憂國憂民的崇高思想境界而激越軒昂。“杜甫兩度在成都居住,有200多首描寫成都的詩詞,《春夜喜雨》、《絕句》、《贈花卿》等等,都是耳熟能詳的詩句。”在講解員的引導下,同學們你一句“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我一首“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一首首經典詩句,信手拈來,吟詩感懷,在如此應景的地方更體現出詩中的意境和表達的情懷。

  一陣陣鏗鏘有力的吟誦聲從浣花溪公園的詩歌大道附近傳來,同學們正齊聲吟誦詩詞經典篇章。在詩意昂然的浣花溪公園,順著詩歌大道一路走去,由清推至先秦直至楚辭詩經,好像走進中國詩歌久遠的歷史裏,20多位歷代著名詩人的雕像栩栩如生,300多位著名詩人的生平介紹,展示著中國歷史上的詩歌典故,拉近同學們與中國古詩人的距離與親切感;“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千古流傳的美文佳句,或在腳下的大理石上或在墻上鐫刻著,無處不在彰顯著中國詩詞文化的厚重。一路踏詩而來,穿越歷史時空,享受中國詩歌文化,讓同學們感到詩歌其實離我們很近,詩情詩意原本就圍繞在我們身邊。

  英雄輩出話三國,武侯祠裏品國學。同學們來到武侯祠,穿越風雲變幻、撲朔迷離的三國歷史,憶當年劉備、諸葛亮等一代臣君並肩闖下江山,想今日古人雖離去卻可警世後人。“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感悟的是寧靜、節儉、時間、度量的道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崇尚的是敬業精神;“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見證的是胸懷志略……歲月流逝,經典不變,一個個動人的故事,一幅幅感人的畫卷,訴説著歷經歲月沉澱、積累古人智慧的國學經典,它們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其蘊含的人生哲理,更是我們的人生箴言。“今天我的收穫頗多,了解了文化傳統,豐富了知識,也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同學們紛紛表達自己的感受。

  滾滾長江東逝水淘盡英雄,給後世留下多少建築古柏、多少故事傳説,而你又知道多少呢?在武侯祠廣益堂,一場國學講座正在上演。武侯祠金牌講解員李志從三國時期的《廣陵散》講到國樂與國禮、國學,從《胡茄十八拍》講到音樂的力量與浩然之氣,從《誡子書》中的“忠”與“智”講到詩、書、禮、易、春秋和《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通過一個個故事和一句句問答,讓充滿歷史底蘊、國學意涵的人物與故事,走出書本,鮮活的來到同學們的眼前。“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今天很榮幸的在武侯祠參觀、聽課,知道忠孝廉恥,圓滿了我夙寐以求的心願。”

  二、精彩篇:同奏華美樂章,共敘同胞情深

  音樂是社會思想與藝術高度發展的歷史積澱,也是民族的象徵、友誼的橋梁、增進相互了解的共同語言。“去年臺北市中學民樂團音樂交流到了上海,今年我們來到成都,與青白江學校師生同臺獻藝,以音樂為媒,架起一座交流的橋梁,開啟一次交流的征程。”交流團團長郭昭嚴表示。7月9日晚,在古箏合奏《雪山春曉》等暖場表演中,“海峽兩岸情——成都臺北中學生民樂交流音樂會”正式開始。青白江城廂中學、大彎中學學生攜手臺北中正中學生,以及青白江區各學校校長、音樂老師代表等400余人齊聚大彎中學體育館,共同期待這場震撼人心的音樂盛宴,攜手見證兩地樂團交流合奏之聲。

  演奏會在旋律悠揚,渲染歡騰節日氣氛的《吉祥中國》樂曲中拉開序幕。城廂中學學生演奏的《金蛇狂舞》,用鏗鏘有力的鑼鼓聲突出整齊有力的音樂語言,再現民間喜慶時巨龍舞動、鑼鼓喧天的歡樂場面,洋溢出鮮明的民族性格特色和生活氣息。而臺北市中正中學學生則以一曲《臺灣追想曲》為序,以笛子悠揚的音色引出思鄉的情懷意境,以打擊樂特有的音響色彩和磅薄的聲響氣勢,訴説著臺灣的發展歷程,歌頌著美麗的家鄉。大彎中學學生演奏的《彩雲追月》節奏流暢,優美抒情,笛、簫、琵琶、二胡等弦管合鳴,悠然自得,張弛有度,讓聽眾沉浸于無限美好想像中。中正中學學生演奏的《風城序曲》,嗩吶、二胡等穿插于粗獷豪放的打擊樂中,描繪出人民祥和安逸的美好生活。《望春風》在大提琴、琵琶舒緩演奏中,宛如春風佛面,餘音繞梁,訴説臺灣的風情與美麗,洋溢寶島文化韻味。

  兩地學子共同演繹《送我一支玫瑰花》將音樂會推向高潮。在古風古韻的古箏引領下,竹笛、二胡等樂器演奏出或抑揚頓挫或歡快悅耳的聲音,描繪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為在場觀眾帶來一場民樂的視聽盛宴。他們不是音樂家、不是專業演奏者,音色雖略顯稚嫩,演奏還欠火候,但無論是臺上的表演學生,還是臺下的觀眾,都被這音樂深深打動、飽含熱淚。整臺音樂會氣氛熱烈、高潮疊起,感染力強,給人以音樂的啟迪、美的陶冶和創造性思維的激發,搏得了在場觀眾的陣陣掌聲和喝彩聲。正是以兩岸文化共通的民族音樂語言,喚起同根文化的情感共鳴,以深厚的民族情感和豐富的藝術感染力助推民眾的情感交融。

  三、待續篇:珍藏成都的記憶,惦念臺灣的影子

  金沙遺址、三星堆遺址發現以來,迄今已有近90年的歷史了,但三星堆文化依然還沒有人能講出它的來龍去脈,更無法描繪出三星堆文化的全貌。同學們被這段歷史的神秘所感染,這個神秘國家的統治階級是些什麼樣的人?他們來自何方?同學們很是驚訝古蜀文明的獨樹一幟,“它是長江上游的一個文明起源中心,這是我們過去完全不知道的。”紛紛表示遠古就出現各區域之間的地域文化交融和互動,今天的交流不又是一次交融與互動嗎?回到臺灣後,要將成都之行的收穫分享給同學和親人。

  舞臺上合演節目,舞臺做好朋友。短短的幾天,同學們或單獨交流技藝或集中練習,通過艱辛的創作和排演,運用音樂表達形式,表現蓉臺青年學生之間結下的深厚友誼。正如許多老師説,“學生是未來的希望,期待他們將此次音樂會結成的友誼延續下去,成為兩岸友好交流的使者。”“我們與學校進行了音樂交流,也安排了孩子們演出互動,有利於民樂的傳播和發展。”交流樂團于指揮説道。“三所學校的音樂水準各有特長,聽他們彈奏就能聽出來,我們可以借力互補,保留各自優點,增加交流學習的機會。”

  道由白雲盡,春與青溪長。以音樂會友,認識更多人。“聯合辦音樂會只是兩地三所學校學生交流的一部分,交流中得到的情感才是最珍貴的,希望類似的交流活動能長久延續下去。”校長、老師、學生説出了內心感受。在一起的時間是短暫的,大家從相識到相知,在活動中提升音樂技能、獲取歷史文化、收藏友誼情懷。內心的收穫是滿滿的,大家在讀詩詞中留存記憶,在品國學中感悟情懷,在演奏音樂中珍藏念想,但願在臺灣孩子成長的一生中有成都深刻的記憶,也祝願在成都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有臺灣美好的影子。(台灣網、成都市臺辦聯合報道)

參觀杜甫草堂。(圖片來源:成都市臺辦)

詩歌大道咏詩。(圖片來源:成都市臺辦)

聽國學經典故事講座。(圖片來源:成都市臺辦)

武侯祠《出師表》前聽講解。(圖片來源:成都市臺辦)

參觀都江堰水利工程。(圖片來源:成都市臺辦)

[責任編輯:王莉婷]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