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世界臺灣同鄉聯誼會到四川參訪 感受一帶一路發展前景

2018年05月30日 10:11:00來源:台灣網

參訪團與全國臺聯、四川省臺辦、省臺聯、省商務廳自貿辦合影。(圖片來源:四川省臺聯)

  台灣網5月30日成都訊 應全國臺聯邀請,5月18日至23日,由世界臺灣同鄉聯誼會總會長吳睦野先生為團長的參訪團一行26人到四川進行文化經貿參訪活動。參訪團成員大多為世界臺灣同鄉聯誼會美國、紐西蘭、瑞典、葡萄牙、日本等國家和地區分會會長,長期致力於海峽兩岸交流交往。全國臺聯聯絡部部長何長明、四川省臺聯秘書長彭英陪同參訪。

  18日晚,四川省臺辦主任周敏謙、省臺聯會會長劉琪、省商務廳自貿辦副主任陳友清會見了參訪團一行。周敏謙對參訪團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並介紹了四川的歷史文化、經濟發展和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等情況。他説,四川是“一帶一路”重要節點,新一輪西部大開發、長江經濟帶、成渝經濟區、天府新區、自貿試驗區等建設中的新機遇,為四川轉型發展注入了強勁動能,為深化四川與臺灣各項合作提供了廣闊空間和舞臺,“海峽兩岸産業合作區”的設立,更為廣大臺商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帶來新的機遇。希望參訪團在四川多走走,多看看,充分感受四川的發展建設,進一步增進友誼,深化了解,引薦更多的臺灣同胞參與到四川經濟社會發展中來。陳友清向參訪團介紹了四川自貿試驗區的建設發展情況,他表示,四川自貿試驗區掛牌一年來,四川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額增長了79.8%,中歐國際班列開行超過1000列,四川有基礎、有條件,也願意和廣大臺灣朋友分享難得的發展機遇,實現互利共贏。

  在川期間,在省臺聯的精心安排下,參訪團先後到訪眉山市、樂山市、成都市、德陽市等地,對四川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和海峽兩岸産業合作區進行了深入了解。

  在海峽兩岸産業合作區眉山産業園,參訪團聽取天府新區眉山管委會主任梁磊對園區區位優勢、發展規劃、市場輻射、優惠政策、基礎配套、科教人才所做的詳盡介紹。當了解到眉山市彭山區借地處成都半小時經濟圈形成的“成都區位、彭山成本”優勢所展現出的發展新變化、新氣象時,參訪團一行交口稱讚。大家對産業園開展的一系列服務活動及優惠政策展現出濃厚的興趣,不時發起提問,現場討論熱烈。

  在海峽兩岸産業合作區成都産業園,參訪團走進位於青白江經濟開發區的成都國際鐵路港。“蓉歐快鐵在加速向西開放的同時,也將鐵路線延伸至廈門、臺灣。貨物從臺灣高雄港海運到廈門再搭乘班列運往歐洲,運輸時效比全程海運大概節省了一半時間,成本只有空運的1/8到1/7。”在中歐班列(蓉歐快鐵)示意圖前,大家仔細聆聽講解員對臺灣借力蓉歐快鐵達到減少物流成本、節省時間成本的有關情況。在 “蓉歐快鐵商品空間”,參訪團還走進搭乘蓉歐快鐵進入四川的進口産品賣場,近距離感受四川國際化水準。

  在海峽兩岸産業合作區德陽産業園,參訪團重點考察了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園。優良的創業條件、濃厚的創業氛圍和園區內臺灣青年高昂的創業激情令人印象深刻。一走進園區,參訪團就被“臺北捷運”、“兩岸青年熱門詞彙”、“勵志古文學”、“看見臺灣”等充滿既有臺灣特色又有中華文化底蘊的設計元素所吸引。在園區,只有琴頭、琴頸而沒有共鳴箱的攜帶型吉他吸引了參訪團的注意。吉他設計者表示,之所以選擇入駐園區創業就是想借四川區位優勢,走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大家對這位臺灣青年的傑出專利設計和入駐園區的智慧決策豎起了大拇指。在交流座談會上,成都臺協常務副會長暨青委會主任、德陽青創園首批入駐者成都麥聯設計董事總經理張榮華介紹了德陽青創園如何幫助臺灣青年創業、創業投融資服務平臺、政策對接平臺等相關情況,現場互動頻繁。

  在川期間,參訪團一行還實地考察了夾江盛世東方陶瓷公司、天福茗茶園、翔生生態有機農場、天府農業博覽園等,詳細了解臺資企業在川發展狀況,感受四川巨大的發展潛力。

  六天的參訪考察令參訪團一行印象深刻,認為四川文化底蘊深厚、海陸空聯運交通體系發達、現代物流業高速發展、産業合作機遇豐富。參訪團成員、世界臺灣同鄉聯誼會臺灣分會會長邱正偉表示,通過這次考察訪問,不僅增進了友誼,促進了川臺兩地交流與合作,還學到了很多很好的經驗和做法。參訪團團長吳睦野表示,海峽兩岸産業合作區發展前景廣闊,世界臺灣同鄉聯誼會願意發揮積極作用,聯絡世界臺商,加強川臺文化經貿交流。(台灣網、四川省臺聯聯合報道)

參訪團了解海峽兩岸合作區眉山産業園發展規劃。(圖片來源:四川省臺聯)

成都臺協常務副會長暨青委會主任張榮華向參訪團介紹德陽青創園相關情況。(圖片來源:四川省臺聯)

德陽青創園內臺灣青年設計的攜帶型吉他吸引了參訪團的注意。(圖片來源:四川省臺聯)

參訪團在夾江盛世東方陶瓷公司感受石墨烯地暖瓷磚高科技。(圖片來源:四川省臺聯)

參訪團參觀四川省博物院。(圖片來源:四川省臺聯)

[責任編輯:趙苗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