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川臺學生走進綿陽體驗中醫藥文化

2016-07-29 09:44:00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中國臺灣網7月29日綿陽訊  四川綿陽市中醫藥歷史文化悠久,境內中藥材資源多達2150余種,其中不乏三臺麥冬、江油附子、平武天麻等聞名遐邇的道地藥材。參加由四川省臺辦聯手成都中醫藥大學、臺灣《旺報》社共同主辦的“發現中藥‘川字號’川臺學生中醫藥文化體驗營”活動的川臺大學生及兩岸新聞媒體40余人,于19-21日走進綿陽,深入北川縣藥王谷和江油市中壩附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一道探尋“藥福”之地,體驗中醫藥文化。

  山野木草,盡顯神奇

  “虎杖,別稱花斑竹,具有清熱解毒、利膽退黃、祛風利濕、散瘀定痛、止咳化痰、抑制病毒等功效。除藥用之外,它的幼芽還可以當野菜……”成都中醫藥大學藥學院副教授龍飛在北川縣藥王谷中藥植物園,一邊指著一株灌木狀草本植物一邊向營員們詳細介紹著它的生長特性及藥理功效。靠著平常對中藥材的初步了解,營員們有的分組、有的單個競相在植物園里仔細地辨識著厚樸、杜仲、山楂、黃連、黃精、卷丹等中藥材原植物,甚至有的同學還在龍飛副教授指導下來了一次現場“品鑒”。臺灣大學學生瀟玄邊聽邊看邊驚嘆到:“中華中醫藥文化太神奇了,沒想到這麼一棵普通、平凡的植物居然有這麼大的功效。”臺灣戲曲學院學生孫正學也感嘆道:“中華中醫藥文化真是博大精深。”

  藥材入膳,強體養生

  “我奶奶叫胡功英,聽我父輩們講,她出生于1914年,今年已經102歲。她平時喜歡種點菜。生活上主要以粗茶淡飯為主,經常吃山野菜及一些簡單藥膳。”營員們在拜訪百歲老人胡公英,聽到其孫兒的講述後,爭先恐後與老人家合影留戀、沾沾“壽氣”。據該村村委會有關負責人講:“我們村林地豐富,家家戶戶都種有中藥材,少的幾十畝,多的上百畝。包含了厚樸、黃柏、杜仲、山茱萸、辛夷花等眾多品種。平常我們燉菜都喜歡放一點中藥材,既可以提味,還可以滋補。全村80歲以上老人佔全村人口近10%。”為體驗藥膳養生,營員們聆聽了藥王谷總廚師長鄒剛的藥膳制作介紹,並在其指導下親身體驗了辛夷花煮雞蛋、包茯苓餃等兩道藥膳制作,還品鑒了首烏水晶兔、杜仲腰花、南絲蟲草花、菌香養生芙蓉、金銀花白藕合、銀杏菜心炒牛柳、藥王天麻土雞煲等特色藥膳。“以前不太了解藥膳,經過此次活動我明白一個道理:藥膳不一定都會吃出藥味,而且口感很容易讓人接受,還具有很好的養生功效。”臺灣義守大學學生涂怡婷高興地說。

  以毒攻毒,治病良藥

  “附子具有很強的毒性,何以用藥治病救人?”帶著這個問題,營員們在江油中壩附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孫鴻的帶領和介紹下,實地參觀了毒性飲片車間,目睹了工人們按照工廠生產流程將附子從有毒到降毒再到藥用的全過程。營員們還在工人的悉心指導下,分組進行附子剝皮、切片等體驗。雖然動作並不嫻熟,但大家卻表現得特別興奮。在附子藥用專題講座上,孫鴻向營員們詳細介紹了附子的種植過程、加工程序以及藥理作用。“既然附子的毒性那麼大,到底是怎麼用藥的?”臺灣靜宜大學的林玟侑帶著疑惑問道。“附子的毒性很大,但是在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瘀止痛等方面有很好的功效。附子必須經過浸膽、煮制、去皮、切片、退膽、蒸制幹燥等流程後,才能作為藥用。”孫鴻在耐心地解答完同學提出的質疑後,臺灣樹德科技大學學生杜曉鳳激動地說:“從小我就多病,父母一直堅持帶我看中醫。以前對中醫藥文化了解不多不深,此行通過實地體驗,讓我對中醫藥文化有了更直觀的認識和體會,我要把這些知識帶回去,分享給家人和朋友,讓更多人了解博大精深的中醫藥文化”。

  醫韻悠久,延續傳承

  從古蜀文明到科技新城,綿陽人民譜寫了燦爛而厚重的歷史。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綿陽的中醫藥事業為護佑生長在這一方水土的人們亦作出了巨大貢獻。從綿陽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獲悉:綿陽市中醫藥歷史文化悠久,相傳上古時期華夏中醫始祖、醫聖岐伯出生于古岐舌國(即鹽亭,對此史學界還未有定論),先秦時期中醫藥學得到初步發展,秦漢至南北朝時期,中醫藥臨床理論和診療水平不斷提高,《華陽國志》中關于李助的記載及1993年綿陽永興的考古發現更是證明綿陽是我國中醫針灸學和經絡學說的發源地之一。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中醫藥的傳承和發展得到促進。唐五代至宋元時期,中藥養生保健方面成就顯著,後唐時的鹽亭人嚴龜,通曉醫學並著有《食法》十卷,是我國較早的食療專著之一。明清時期綿陽涌現了大量名醫,中醫藥內、外、婦、兒等科取得較大發展,出現了許多中醫藥學專著。中國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特別是上世紀80年代,隨著綿陽市中醫院、綿陽中醫學校附屬醫院、綿陽肛腸醫院、綿陽腫瘤醫院及各縣(市)中醫醫院的建立,為綿陽中醫藥人才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廣闊天地,呈現出全面發展態勢,為保障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作出了巨大貢獻。“保護生命、維護健康”已成為綿陽市中醫藥事業生生不息,不斷發展的核心所在。對于中華中醫藥文化的傳承,成都體育學院中醫學專業學生朱宇晨說:“此次與臺灣的大學生一起感受中醫藥文化意義重大,希望兩岸同胞能夠攜手,共同為中醫藥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而努力。” (中國臺灣網、綿陽市臺辦聯合報道)

[責任編輯:川臺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