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嘉賓為綠色産業合作新前景建言獻策

時間:2015-06-29 17:20   來源:台灣網

  台灣網6月29日貴州訊 6月27日下午,一場圍繞新常態新機遇下,兩岸如何抓住機遇,開創綠色産業合作新前景的主題論壇,在貴陽國際生態會議中心舞陽河廳舉行。論壇由南開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梁琪主持,臺灣環境永續發展基金會董事長陳龍吉、南開大學臺灣經濟研究所所長曹小衡、臺灣工研院知識經濟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杜紫宸、臺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教授張斐章、南京大學教授孫寧華、臺灣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心董事長佘日新分別作了主題演講,提出的觀點新穎獨到,令人耳目一新,贏得陣陣掌聲。

  陳龍吉認為,兩岸在導入綠色科技應用時,應兼顧綠色産業發展、帶動綠色就業、培養環保專業人才,兼顧能源、經濟與環境、人文社會平衡發展。應發揮兩岸綠能産業互補優勢,大陸重工業基礎搭配臺灣中小企業創新與靈活經營管理模式,探索建立合作平臺,制定兩岸綠能産業共通標準,透過標準引領産業發展,提升産業競爭力。並結合兩岸標準技術,引領國際標準發展。建議兩岸各自選址,規劃綠色産業多元展示應用園區或試點示範工程,提供兩岸綠能産品、技術展現應用實績的國際展示平臺,共同努力邁向“合則贏”的兩岸環保合作新時代。

  曹小衡認為,兩岸經貿合作進入新常態,兩岸經濟合作的規模維度進入新階段,並已搭建了具有兩岸特色的制度性框架。兩岸經貿合作的産業維度已開始進入操作階段,為兩岸産業合作與交流,兩岸産業、企業的直接對接提供了平臺,也為初創期的新興産業綠色能源産業奠定了基礎。兩岸新能源合作也是深化兩岸經濟的一條新路,具有強大和長遠的需求。兩岸新能源合作的基本特點決定了兩岸新能源合作具有戰略意義。在開發新能源問題上,兩岸合作具有互補優勢,大陸有市場、資金、平臺,而臺灣有技術、有經驗,綠色能源革命成功將會是解決世界眾多經濟、政治、社會問題的基礎,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杜紫宸認為,從包容性發展經驗談兩岸環保産業未來發展,産業環保是帶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助力,我們要脫離“命令與管制”模式,朝向“污染者負責且付費”的合理與公平方向發展,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惡化的“脫鉤”,今後環保産業將在環保服務、環保器材、環保資源三方面進行發展,兩岸在環境管理、清潔生産、環保資訊與檢測、綠色設計、節能減碳新興環保服務業等方面也都存在巨大商機。

  張斐章認為:水是綠色增長的發展引擎,是“綠色基礎設施”的共同點,到2050年,人類對土地和水的需求將增加一倍,全球人口的40%以上將嚴重缺水,近14億人仍然無法獲得基本衛生設施。在水有關的創新與投資上,還需要有新的思維、新的技術來促成這個綠色增長的動力,有效的治理和政策協調是關鍵所在。我們要整合地面水、地下水,納入城市綜合規劃。同時,建立健全水資源管理體系,即構建多元化的水資源管理政策及節水、迴圈用水體系。通過節約用水、有效管理、彈性調度、多元開放的策略,開源節流,統籌水資源的使用。“希望在山、關鍵在水”。

  孫寧華認為:發展我國碳交易市場,一是要發展多種能源,尤其是發展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為化石燃料尋找替代品;二是要加強政策的穩定性;三是要合理分配碳交易額度,防止價格出現大幅度波動,防止一些企業獲取暴利,一些企業受到不平等待遇。建議出臺詳細的碳排放測算方法、檢測辦法和懲罰機制等對應的法律法規,只有完善了與碳市場相配套的一系列規章制度,碳市場的運作才有章可循,碳交易才會健康有序的發展下去。

  佘日新認為:中小企業抱團與綠色GDP關係,揭示服務好中小企業鏈意義重大,從廣東省揭陽市中小企業抱團模式的成功經驗來看,中小企業抱團合作,不論從垂直還是橫向都對企業發展有益,抱團發展不僅存在於中小企業,更衍生於大企業發展的産業鏈中,兩岸産業的轉型升級,可以通過環保産業,提升綠色經濟,並攜手共同進步。另外,地方治理絕對不是單邊可以完成的,它是在一個區域當中共同努力完成的。兩岸應改變交易關係,邁向夥伴關係,簽訂長期供料合約,共同實現生産同步、管理同步、經營同步的目標。

  論壇上,主持人梁琪宣讀了《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5年年會“新常態新機遇:兩岸綠色産業合作新前景”分論壇倡議書》。(台灣網貴州省臺辦通訊員 劉穎)


編輯:貴臺宣

相關新聞

圖片

要聞

兩岸情

各地涉臺活動

文化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