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兩岸三地媒體赴雲南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

2015年06月23日 13:39:00來源:台灣網

  採訪團在講武堂合影留念

    採訪團在講武堂合影留念。(雲南臺辦 李仁興 攝)

  台灣網6月23日雲南訊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也是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73週年。由中央政府駐香港聯絡辦臺務部、雲南省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所組織的“兩岸三地媒體聯合採訪團”在第4屆雲臺會開幕式後,走進昔日滇西抗日戰場,追尋中國遠征軍戰鬥遺跡,緬懷中國遠征軍英雄事跡,以此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

  6月10日至14日,筆者隨採訪團,分別對松山、國殤墓園、西南聯大舊址、雲南陸軍講武堂等進行了採訪拍攝。

  憶往昔崢嶸歲月,知今朝幸福不易,願明天更加美好。

  松山有幸埋忠骨

  松山位於雲南省保山市龍陵縣境內。70年前,著名的松山戰役在這裡打響。歷經95天浴血奮戰,中國遠征軍全殲松山日軍,打破了滇西戰役僵局,拉開了中國大反攻序幕,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做出了卓越貢獻。

  12日下午參訪團來到這裡,追尋中國遠征軍的足跡。

  對採訪團大多數成員而言,這是他們第一次來到松山。不過,不只一位媒體人表示,“‘松山’”二字早已如雷貫耳。”

  險,這是松山留給採訪團的第一印象。雖然如今人們已能通過棧道參觀松山戰役遺址,然而,無論是入山的崎嶇道路,還是陡峭的棧道本身,都叫人在咂舌的同時不禁聯想起昔日10戰松山之艱苦卓絕。

  “還要負重,確實很困難。”一位臺灣記者感嘆道。

  美,這也是松山抹不去的色彩。據悉,因松山戰役,松山子高地的樹木曾幾乎被全部炸光。不過70年後的今天,松山已恢復原貌。滿目松柏蒼翠,戰壕、碉堡被綠草覆蓋。不聞硝煙,松山用親和的語氣,循循訴説著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忠,這是松山直指人心的精神力量。講解員向採訪團成員講述松山故事,除曾經為家國拋頭顱、灑熱血的淩雲壯志外,也有人選擇逝世後把忠骨埋葬於此,誓與松山生死相依。

  歲月無聲,松山能言。站在滇西抗戰將士大型雕塑群前,採訪團全體成員心有千言,但無人能語。他們為英烈默哀,向陣亡遠征軍戰士獻花,用70年後的心感知70年前的偉岸。

  雲之南,國有殤,不能忘

  在漢語裏,“殤”指早夭的年輕人。採訪團成員多年與文字打交道,這個字對他們來説並不陌生。

  “但為什麼要叫‘國殤’呢?”

  “‘國殤’指的是遠征軍陣亡將士,把他們稱為‘國殤’規格極高,體現了國家對中國遠征軍的重視。”講解員語畢,採訪團成員陷入沉思,頻頻點頭。

  從松山戰役遺址離開,13日,採訪團全體成員來到騰衝國殤墓園。

  國殤墓園位於雲南省保山市騰衝縣城西南1公里處的疊水河畔、來鳳山北麓,是為紀念抗日戰爭時期中國遠征軍第20集團軍攻克騰衝戰鬥中陣亡將士而建的墓園。也是目前中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抗戰時期正面戰場陣亡將士紀念陵園。

  1944年5月,中國遠征軍第20集團軍開始騰衝反攻戰;8月14日,突進市區,展開激烈巷戰。20集團軍會戰概要這樣記載:“攻城戰役,尺寸必爭,處處激戰,我敵肉搏,山川震眩,聲動江河,勢如雷電,屍填街巷,血滿城垣”,經42天的“焦土”之戰,全殲守敵,光復騰衝。一年後,1945年7月7日,國殤墓園建成。

  回顧歷史,採訪團成員深受震撼。他們輕輕走進國殤墓園,在遍植的蒼松翠柏間,掩映的英雄墓碑上,品讀偉岸。

  二等兵楊忠金、少尉祝德利……3000多名士兵的墓碑按當時戰鬥序列整齊排列,肅穆莊嚴。拾級而上,20集團軍陣亡烈士紀念塔如一柄利劍刺向天空,塔基上民族英雄四個字分外醒目。

  行至忠烈祠內,採訪團成員呈上鮮花並深鞠三躬。

  只見,孫中山先生的照片懸挂于堂內,旁邊則是他著名的遺訓: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濃郁的緬懷氛圍裏,採訪團成員不禁小聲念出,他們與孫中山先生一道共勉,嘆歷史之多艱,惜和平之不易。

  雲之南,國有殤,不能忘。

  風聲雨聲讀書聲,家事國事天下事

  東林書院千古名聯寫道: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此聯用於彼時的西南聯大再合適不過。

  在如今的雲南師範大學校園內,有一片區域,留下了昔日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的影子。而追溯歷史,前者卻是後者的“晚輩”。

  盧溝橋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全面發動侵華戰爭。為保存中華民族教育精華免遭毀滅,華北及沿海許多大城市的高等學校紛紛內遷。

  如此背景下,1938年4月,紛飛炮火中,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從長沙西遷至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自1938年5月4日開始上課,至1946年5月4日結束,

  西南聯大在滇整8年。1946年5月,上述3校遷回原址,師範學院留昆獨立設院,改稱昆明師範學院,1984年更名為雲南師範大學。

  14日,採訪團走進雲南師範大學,校園裏處處可見莘莘學子。他們在樹蔭下看書,在操場上打球,昨日今朝,拂去戰爭的陰霾,西南聯大的精神得到了傳承。尤其,在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舊址處,不時有學生結隊來此練歌。不只採訪團成員,其他遊客看見,臉上也露出了欽佩的表情。

  在一間完好保留下來的教室內,採訪團成員不約而同地坐在了講臺下。他們中許多人已年過半百,但此時,仿佛一個個正值青春年華的學生。

  “萬里長征,辭卻了五朝宮闕,暫駐足衡山湘水,又成離別。絕徼移栽楨幹質,九州遍灑黎元血。盡笳吹弦誦在山城,情彌切。”

  講解員唱起了《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進行曲》,歌至“九州遍灑黎元血”一句,獨唱變成了合唱。

  青青校園,白衣飄飄,歌聲嘹亮,心生自豪。

  採訪團成員無不動容,雖然不是西南聯大人,但都對國破家亡時能有如此一段偉大的歷史而驕傲。

  14日上午10點30分,採訪團成員在參觀了雲南陸軍講武堂後,坐上了去往機場的大巴。一位臺灣的媒體前輩向筆者展示兩年來,他們的多位記者在雲南採拍所得,“做成電子書,介紹給臺灣民眾。”他興奮地説,這次又收穫了些新的素材,特別是對滇西抗戰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五天行程,他們重走了滇緬公路,重返了滇西戰場遺址,體會過駝峰航線,追憶中國遠征軍,在西南聯大的校歌聲中離開雲南。(台灣網雲南通訊員 李星佺)

[責任編輯:馬一娜]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