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兩岸記者“重走四川抗戰大後方”聯合採訪活動舉辦

2015年05月12日 08:56:00來源:台灣網
  2015海峽兩岸記者“重走四川抗戰大後方”聯合採訪活動啟動儀式

   2015海峽兩岸記者“重走四川抗戰大後方”聯合採訪活動啟動儀式暨座談會在四川成都大邑縣建川博物館舉行。(圖片來源:四川省臺辦)

  台灣網5月12日大邑訊 5月11日,由四川省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和四川省政府新聞辦聯合舉辦的2015海峽兩岸記者“重走四川抗戰大後方”聯合採訪活動啟動儀式暨座談會在四川成都大邑縣建川博物館舉行。四川省臺辦主任周敏謙、省委宣傳部秘書長李曉駿出席並致辭,省臺辦副巡視員楊志學主持。海峽兩岸媒體記者,四川抗戰史專家學者、抗日名將後人、抗戰老兵等50余人參會。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戰勝利70週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抗戰期間,四川作為抗戰大後方,為保存國家實力、發展抗戰力量、奪取抗戰勝利做出了巨大的奉獻和犧牲——350萬川軍出川抗戰,陣亡、負傷、失蹤約64萬人,居全國之首;承擔了國家總支出的30%;徵收佔全國1/3的穀物;300至500萬民工擔起了公路、機場修建和交通、糧食運輸等任務;鼎力留存中華文脈,接受48所高校遷川,接納和安置了大批機關、700余家工礦企業內遷和上千萬人入川避難。可以説,中國抗戰的勝利是以四川為基地成功的。周敏謙在講話中和與會人員一起緬懷回顧了四川作為抗戰大後方為奪取抗戰勝利所做出的巨大奉獻和犧牲。他指出,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邀請兩岸媒體重走四川抗戰大後方,就是要銘記歷史、珍視和平,進一步傳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抗戰精神,在共同的歷史記憶中把握現在,面向未來。周敏謙表示,“重走四川抗戰大後方”聯合採訪活動是一次四川抗戰歷史足跡探尋之旅,也是一次對四川抗戰精神的深入詮釋之旅,還是兩岸媒體又一次交流聯誼之旅,有利於弘揚抗戰文化,傳承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凝聚兩岸共識和力量,也有利於更好地展示四川這片中華民族戰略腹地的歷史、現在和未來,擴大和深化四川與臺灣交流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教育意義和現實意義。

  李曉駿在致辭中對兩岸媒體記者表示歡迎,並介紹了四川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四川省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段渝從抗戰期間四川出兵、出力、出錢、出糧、接納、安置等方面對四川抗戰大後方總體情況作了簡要介紹。

  隨後,兩岸媒體記者分別採訪了抗日名將鄧錫侯之子鄧宇民、李家鈺之子李克林、張自忠嫡孫張慶成、趙一曼嫡孫陳紅,以及抗戰老兵劉景軾。鄧宇民表示,除了抗戰川軍的艱苦,每一名普通老百姓也作出了無私奉獻。他還記得,有的老百姓每天只吃一頓飯,把省下來的糧食送給川軍,“老百姓們能在艱苦條件下作出無私貢獻,源於他們的愛國精神。”李克林回憶父親曾説起,川軍都是一步步走路出川,走到川陜附近的山樑上,所有即將出川的將士會向後轉,跪下,向家鄉父老跪別:“我們出川嘍!”這些出川的年紀輕輕的將士,很多再也沒能回來。建川博物館聚落館長樊建川向兩岸記者介紹了博物館整體概況及抗戰系列博物館情況。

  據悉,從5月10日至17日,在為期一週的採訪中,來自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新社、台灣網等大陸媒體,以及來自臺灣TVBS電視臺、臺灣旺報、臺灣導報、臺灣中評社等臺灣媒體的海峽兩岸記者一行20余人將分別前往成都、雅安、樂山、宜賓、自貢等地採訪拍攝,主要通過採訪建川博物館川軍抗戰館、成都人民公園“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等,重點呈現川軍“出兵”抗戰和四川各界抗日救亡運動;通過採訪樂西公路及新津機場等,重點呈現川民“出力”修建抗戰交通生命線和後方軍事基地“特種工程”等;通過採訪華西壩內遷“五校”舊址、宜賓江安國立劇專及李莊古鎮抗戰文化、樂山戰時故宮、自貢鹽業博物館等,重點呈現四川後方“接納”內遷學校、文化機構、工業和開展獻金運動“出資”抗戰等史事。

  另據了解,此次聯合採訪活動是第十屆兩岸媒體“錦繡天府行”聯合採訪活動。兩岸媒體“錦繡天府行”聯合採訪活動是四川省持續舉辦的川臺新聞交流品牌活動,圍繞四川經濟、社會、文化、旅遊、民生等內容,每年突出一個採訪主題,先後舉辦了“三國文化尋蹤”、“西部大開發十週年看四川”、“災後重建看四川”、“聚焦天府新區”、“品味川西風情”、“感受藏區新生活”、“川南行”、“攀西行”等主題採訪活動,邀請了海峽兩岸媒體149家次,記者近300人次來川採訪報道,持續擴大了四川知名度和影響力。(台灣網、四川省臺辦聯合報道)

[責任編輯:雍紫薇]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