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廣東蕉嶺臺胞繼承客家優良傳統

2014年05月27日 10:24:00來源:台灣網

  台灣網5月27日蕉嶺消息 祖籍廣東蕉嶺的臺胞繼承了客家優良傳統,特別是體現出愛國愛鄉的偉大精神。晚清時期反對割臺讓日,英勇抗日保臺的愛國志土、著名愛國詩人、教育家,當時被稱為臺灣第一才子的丘逢甲,便是蕉嶺臺胞中的傑出代表之一。“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這首《春愁》抒發了丘逢甲強烈的愛國情懷,也曾讓溫總理為之動容。

  丘逢甲,祖籍廣東蕉嶺,1864年出生於臺灣苗栗縣銅鑼灣。他六歲能詩,七歲能文,十四歲應童子試,全臺第一,福建巡撫丁日昌贈其“東寧才子”印,二十五歲中舉人,二十六歲中進士。1889年因見清廷昏憒,百政紊亂,辭官回臺,興教育才。

  1894年7月25日,中日甲午戰爭爆發。1895年4月17日,腐敗無能的清政府,與日軍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割臺讓日。丘逢甲三次刺血上書,反對割讓臺灣。並率領臺民抗倭保臺,與日軍浴血奮戰,最後彈盡援絕兵敗,只得離臺內渡回到家鄉。

  原縣文化局局長、抗日“三英傑”研究會會長湯國雲:丘逢甲在新竹一帶,當日軍長驅進入臺灣時,與日寇血戰了二十余晝夜,但由於上無可依,下又無援,彈盡援絕的時候兵敗,(只得)內渡到蕉嶺來,到家鄉蕉嶺縣(原鎮平縣)文福鄉淡定村居住。

  回到家鄉後,丘逢甲痛定思痛,認為抗日護臺失敗的主要原因,在於人民缺乏應有的教育。他深刻認識到不造就一批具有愛國革命思想的新軍,就不足以使革命成功。因此,歸返大陸後,丘逢甲大力倡導教育,創辦新學,開發民智。

  原縣文化局局長、抗日“三英傑”研究會會長湯國雲:(丘逢甲)回來後以教育救國作為他的主張思想,提出欲強中國必以興起人才為先,欲興起人才,又必以廣開學堂為本,回大陸後他積極創辦新學、推進新學。

  丘逢甲先後在廣東各地辦學。在家鄉創辦了“鎮平初級師範講習所”、文福創兆學校、城東學校等。致力於辦新學,成為當時廣東乃至全國有聲望的教育家。在辦學的同時,丘逢甲還積極投身於孫中山的民主革命。中華民國建國後,他被選為廣東省代表參加孫中山組織的臨時政府。1912年因肺病復發,于當年2月25日病逝于家鄉文福淡定村,終年48歲。

  丘逢甲的一生,是愛國的一生。他一生為國家民族的團結統一而奔走呼號。蕉嶺和臺灣人民都十分崇拜抗日護臺的英雄丘逢甲,他的精神激勵著兩岸人民愛國愛鄉。原縣文化局局長、抗日“三英傑”研究會會長湯國雲:(丘逢甲的)愛國主義精神、先進的教育思想值得我們學習,他的教育開啟民智的精神,激發我們愛國愛家鄉。

  為紀念丘逢甲,我縣多次對丘逢甲故居進行修繕保護。如今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丘逢甲故居,也成為促進蕉臺兩地交流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平臺。丘逢甲故居管理員 丘仕康:故居內陳列有大量的丘逢甲的文獻、照片、珍貴文物,向人們展示了抗日誌士、愛國詩人、教育家丘逢甲光輝的一生。每年(有)大批海內外遊客前來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台灣網、蕉嶺縣臺辦聯合報道)

  

[責任編輯:雍紫薇]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