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廣東蕉嶺與臺灣客家人文淵源深厚

2014年05月27日 10:22:00來源:台灣網

  台灣網5月27日蕉嶺消息 廣東蕉嶺與臺灣淵源深厚,兩地往來歷史悠久,緣續300餘年,可謂人緣、血緣、地緣一脈相承。蕉嶺也由此成為全國重點臺鄉,廣東省首個省級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據文獻記載,蕉嶺人移民臺灣,始於清康熙年間,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大約集中在四個時期。其中大多因戰亂或洪災,使許多蕉嶺人流向臺灣謀生。1945年至1949年間,蕉嶺有2000人以上赴臺。

  原文化局局長、抗日“三英傑”研究會會長湯國雲:我們蕉嶺人遷居臺灣有四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明末清初,這部分人不多;第二個時期人比較多,即1683年到1864年,約有34姓、480多家人遷臺,佔蕉嶺原有姓氏的73%左右;第三個時期是清末到民國後期;第四個時期是抗戰到解放前夕這個時期;改革開放以後,由臺灣回家鄉的比較多,産生了涉臺婚姻,有大批女士隨夫去臺定居。

  遷居臺灣的蕉嶺人,不忘故土、不忘宗親,至今還保留延續了許多客家文化習俗。臺灣的一些地名,沿用蕉嶺當地的名稱,如苗栗縣的“蕉嶺街”,桃園縣的“龍潭鄉”,臺中縣的“神岡鄉”,新竹縣的“新埔鎮”等等。此外,在臺蕉嶺人為了子孫後人念祖溯源,修建了與家鄉一樣的宗族祠堂。如高雄縣美濃鄉居所建的“旗形公祠”、“龜形公祠”,與徐溪鍾氏祠堂一模一樣;在苗栗縣有湯氏宗祠,其堂聯“高挂圖書故里家山猶在眼,思昌祖德修譜紀念塑天涯”充分反映了湯氏宗親不忘故土、思鄉念祖之情結。

  原文化局局長、抗日“三英傑”研究會會長湯國雲:在臺的蕉嶺人有三個方面是不變的,一是節日,春節、元宵,臺灣還保留“天穿日”,到“天穿日”客家人要煮圓粄湯;清明,他們不僅要挂紙,還要專門組團回大陸祭祖;二是保留語言,講客家話;三是保留飲食習慣,“正月半”要吃湯圓,節日出桌的菜色跟我們一樣,有湯圓等;還有唱山歌,山歌他們不會忘記。

  此外,蕉嶺的許多歷史名人也與臺灣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如晚清抗日保臺愛國志士、詩人、教育家丘逢甲,辛亥革命中為抗日復臺而壯烈犧牲的愛國志士羅福星等等。他們的生平事跡教育意義深遠,影響廣泛。拉近了蕉嶺與臺灣的距離,促進了兩地交流、交往,增進了兩地情誼。而他們愛國愛鄉的精神,也正是兩岸人民血濃于水的真實寫照。 (台灣網、蕉嶺縣臺辦聯合報道)

[責任編輯:雍紫薇]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