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十三五”末北京GDP預計超3.6萬億

2021-01-19 16:47:00
來源:人民網
字號

  原標題:“十三五”末北京GDP預計超3.6萬億

  昨天上午,本市召開“回顧‘十三五’展望‘十四五’”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之經濟發展專場。“十三五”期間,北京經濟規模擴大1萬億,GDP總值將超過3.6萬億元;實現了人口、建設用地規模“雙下降”;全市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4.8萬元提高到2019年的6.8萬元;消費主引擎作用更加凸顯,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接近七成,北京經濟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呈現韌性強、品質好、結構優、動力足的鮮明特點。

  經濟規模擴大1萬億,GDP總值將超過3.6萬億元;擁有獨角獸企業93家,居全球榜首;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由4.8萬元提升至6.8萬元,居全國第二位;全員勞動生産率提高到28.2萬元/人,居全國各省、區、市首位……昨天上午,本市召開“回顧‘十三五’展望‘十四五’”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之經濟發展專場。北京青年報記者由會上獲悉,“十三五”時期,北京經濟建設取得顯著成效,高品質發展邁上新的臺階,呈現韌性強、品質好、結構優、動力足的鮮明特點。

  韌性強

  北京獨角獸企業93家 居全球榜首

  過去5年,在外部複雜環境和新冠肺炎疫情衝擊的嚴峻考驗下,北京經濟經受住考驗,宏觀經濟運作總體穩定,微觀市場主體發展活力持續增強。全市GDP2016-2019年年均增長6.6%,預計“十三五”期末將超過3.6萬億元,每人平均GDP達2.4萬美元左右,較2015年提高0.6萬美元,保持全國領先。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從新中國成立到2007年,北京市GDP登上第一個萬億台階,用了58年;到2013年登上第二個萬億台階,用了6年時間;到2018年登上第三個萬億台階,用了5年時間;“十三五”期間北京經濟規模擴大1萬億,僅用了4年時間……

  “這1萬億的含金量不同以往,是在外部複雜環境下增長的1萬億,是新發展理念深入貫徹、經濟結構深度調整背景下取得的1萬億,品質更好、效率更高,也更加來之不易。”市發改委副主任林恩全表示。

  “十三五”末市場主體總量約208萬戶,比“十二五”末增長67%左右;科技、資訊、商務、文化等高精尖産業新設市場主體比重由2015年的不足50%,提高到2020年60%左右;擁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2.9萬家,是“十二五”末的2.4倍;擁有獨角獸企業93家,居全球榜首……多項數據表明,“十三五”時期北京經濟綜合實力躍上新臺階。

  品質好

  2019年全員勞動生産率達28.2萬元/人

  作為全國第一個減量發展的城市,“十三五”時期北京實現了人口、建設用地規模“雙下降”。全員勞動生産率從2015年的21.2萬元/人提高到2019年的28.2萬元/人,居全國各省、區、市首位。製造業地均産值比2015年提高15%左右。另外,居民收入穩步增長。全市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4.8萬元提高到2019年的6.8萬元,居全國第二位;年均實際增長6.6%,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

  另外,全市能源利用效率和低碳發展水準持續提升,能耗“雙控”連續13年超額完成國家考核任務。數據顯示,預計“十三五”末單位地區生産總值能耗較2015年下降21%左右;單位地區生産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保持全國最好水準,預計較2015年下降22%以上。

  “北京正以更少的能源、水、土地等資源消耗,支撐和推動經濟更高品質發展”,“十三五”時期,北京市把更多時間和精力放到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高品質發展上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先後出臺推動高品質發展實施方案、高品質發展綜合績效評價辦法等政策文件,減量提質成效明顯,居民收入穩步增長,綠色成為首都的亮麗底色。

  結構優

  “三城一區”GDP佔經濟比重超三成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舊動能轉換步伐加快,需求、産業、空間結構全面優化,成為“十三五”時期經濟發展的另一重要特徵。

  需求結構方面,“十三五”時期,北京市消費主引擎作用更加凸顯,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接近七成。消費領域兩個重點指標保持兩位數增長:一個指標是網路消費,2016-2019年網上零售額年均增長13.7%,2020年1-11月增長30.3%,比全國高18.8個百分點;另一個指標是服務消費,2016-2019年服務消費年均增長16%,2019年服務消費比重達55.1%,較2015年提高10.5個百分點。此外,更加注重發揮投資優化供給結構作用,持續推出“3個100”市重點工程,北京大興國際機場、世園會和冬奧會場館等一批標誌性項目相繼建成,持續加大首都功能核心區、城市副中心、“三城一區”等重點區域投資,軌道交通、市郊鐵路運營里程5年分別增加173公里和302公里達727公里和393公里。

  産業結構方面,“十三五”時期本市聚焦“高精尖”,做好“白菜心”,産業數字化、高端化特徵凸顯。據介紹,以資訊服務業為代表的數字經濟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支撐。數據顯示,2016-2019年資訊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4.2%,佔GDP比重達13.5%;現代金融優勢持續鞏固,科技金融、綠色金融等加快發展,2016-2019年金融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5%,佔GDP比重達到18.5%。與此同時,本市加快對工業結構的深度調整。“十三五”時期全市退出一般製造業企業2154家,高技術産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增加值佔比分別達到24.4%和23.8%,新一代資訊技術和醫藥健康産業雙引擎加快形成,智慧製造為北京工業轉型升級注入新動力。

  空間結構方面,“三城一區”進入快速發展期,GDP佔全市經濟比重超三成。

  動力足

  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居全國首位

  經濟結構不斷深化調整,高品質發展進入新階段,北京經濟發展動力也更足了。動力足,一方面體現在創新鏈和産業鏈的加快融合。“緊抓原始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不放鬆,既打基礎、利長遠,又切實增強科技對産業發展的支撐力。”市發改委副主任林恩全介紹,“十三五”時期,北京市積極服務國家科技戰略力量佈局,建設量子、腦科學等新型研發機構,涌現出“量子直接通信技術”等一批原始創新成果,若干領域實現從跟跑到並跑、領跑的躍升。

  數據顯示,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佔GDP比重保持在6%左右,居全國首位。另外,出臺了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制定實施“科創30條”、科研項目和經費管理28條等創新政策,讓科技成果能夠“轉得出”“落得下”。全市技術合同成交額預計累計超2.5萬億元,較“十二五”時期增長超80%。

  動力足的另一方面,還體現在“引進來”的吸引力和“走出去”的競爭力正在不斷提升,作為全國唯一一個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城市,5年來,北京形成了120余項全國首創的突破性政策和創新制度安排,向全國推廣6批25項創新經驗。2020年,建設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範區工作方案獲批,北京自貿試驗區正式揭牌,“兩區”建設全面啟動,北京對外開放邁上了新的臺階。文/本報記者 林艷

  對話

  “北京將採取精準有效措施鞏固疫情防控、促進經濟復蘇”

  對話:北京市發改委副主任林恩全

  北青報:當前疫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複雜,2021年北京將如何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

  林恩全:今年,北京的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還將始終堅持以常態化疫情防控為前提,採取精準有效措施鞏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經濟復蘇成果。2020年在疫苗、診斷試劑、藥物研發攻關方面跑出“北京速度”,在全國處於領先位置。我們預測,今年本市醫藥製造業會有一個爆發性的增長,既滿足了疫情防控的需要,也促進了相關産業發展,這也是北京發揮科技抗疫優勢,危中尋機、化危為機的重要體現。

  北青報:今年在穩就業、保就業方面,有什麼具體安排?

  林恩全:穩住中小微企業就是穩住北京經濟的基本面。一方面,北京將抓好文化、娛樂、住宿、旅遊等受疫情影響突出、恢復滯後行業企業的精準幫扶;另一方面,結合本市特點,還將加大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幫扶力度,為未來經濟發展積蓄動力。在穩定就業上既注重穩存量,又注重從新業態、新模式中拓展增量,加強職業技能培訓,鼓勵靈活用工,牢牢兜住就業民生底線。

  北青報:“十四五”期間,北京的經濟社會發展有哪些重點工作?

  林恩全:一是將繼續強化創新核心地位,加快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統籌佈局“從0到1”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進“三城一區”融合發展。二是突出特色與活力兼備,著力構建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加緊佈局5G、大數據平臺等新型基礎設施,大力發展整合電路、醫藥健康、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産業,鞏固增強金融業、資訊服務業等現代服務業發展優勢。三是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基點,積極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鼓勵消費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推進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國際消費樞紐建設,圍繞環球主題公園打造旅遊消費集聚區。四是高標準建設“兩區”“三平臺”,加快探索具有較強國際市場競爭力的開放政策和制度。進一步統籌城鄉區域發展也都是下一步的發展重點。文/本報記者 林艷

[責任編輯:普燕]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