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理論頻道  >   要聞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新氣象與新特色

2017年03月22日 08:03:59  來源:學習時報
字號:    

  原標題: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新氣象與新特色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著眼新的國際形勢和中國自身發展需要,明確提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時代命題,要求對外工作要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我國在保持外交大政方針延續性和穩定性的同時,不斷推出外交新理念、新思路和新舉措,有效維護和拓展了國家利益,通過積極參與全球事務彰顯了中國不斷提升的大國責任和大國形象。我國外交更有自信、更富進取、更有章法,對外關係由此不斷呈現新局面、新氣象、新特色。

  底線思維:積極維護國家主權、安全與發展利益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在繼續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同時,更加強調“底線思維”和“底線原則”,更加積極維護國家核心利益和重大權益。對和平發展道路理念,習近平總書記做了兩點新的闡釋:一是更加明確強調,“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但決不能放棄我們的正當權益,決不能犧牲國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國不要指望我們會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們會吞下損害我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苦果”。二是向世界明確表達,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其他國家也都要走和平發展道路。走和平發展道路不是中國一家的“獨舞”,而是相關國家的“雙人舞”“多人舞”。只有各國都走和平發展道路,大家才能共同發展,國與國才能和平相處。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新年賀詞中再次談到,我們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同時堅決捍衛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誰要在這個問題上做文章,中國人民決不答應!”

  過去幾年裏,中國在複雜的國際和地區形勢下,在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方面更加積極有所作為。中國在東海劃設航空識別區並持續巡航釣魚島,在南海海域進行合理合法的島礁建設,顯示出中國維護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的堅定決心,在某些方面較為徹底地扭轉了以前長期面臨的被動局面。中國更加有力地維護國家核心利益,也注重相關舉措的有利和有節,注重統籌“維權”與“維穩”的關係。在菲律賓杜特爾特政府表達對華友好姿態後,中國及時向菲律賓人民張開友誼之臂,伸出合作之手。中菲關係的重大轉變,顯著降低了南海地區的緊張局勢,推動南海問題重回對話協商的正確渠道,也挫敗了有關國家利用南海問題攪亂地區局勢的圖謀。中國外交展現出原則性和靈活性的高度統一。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和平發展道路的新闡釋和新發展,表達了中國對世界的善意期望,希望中國的和平發展能有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希望其他國家能夠理解和支援中國的和平發展事業;同時也向國際社會清晰傳達了中國的戰略底線,希望其他國家尊重中國的核心利益而不致出現對華戰略誤判。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但也要有“底線思維”,體現了中國堅持獨立自主和平外交的一貫承諾,體現了中國對世界和平與發展的責任擔當,同時也表達了中國堅定維護國家核心利益的決心,體現了21世紀中國外交的應有風骨。

  中國對底線思維的強調,還體現在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的成立及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提出上。建立國家安全委員會,目的就是要更好適應我國國家安全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建立集中統一、高效權威的國家安全體制,加強中央對國家安全工作的頂層設計和集中領導。當前,我國國家安全的內涵和外延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要豐富,時空領域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要寬廣,內外因素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要複雜,必須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以經濟安全為基礎,以軍事、文化、社會安全為保障,以促進國際安全為依託,全面維護國家安全並促進國家安全環境的總體改善。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提出,體現了大安全時代的宏觀安全思路,體現了新時期黨中央強烈的憂患意識、底線思維和大國擔當精神。

  大戰略視野:構築“兩翼齊飛”的地緣戰略大格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發展格局一直存在重海輕陸、東快西慢的不平衡性,西部地區長期落後於東部沿海甚至落後於中部地區,西向開放也長期落後於東部地區的對外合作水準。隨著中國走出去步伐的顯著加快,産業結構調整的不斷推進,中國迫切需要進一步拓展亞歐非經濟大市場,助推中國對外開放的全面升級。“一帶一路”的提出及不斷推進,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的。

  自2013年習近平主席首倡“一帶一路”以來,中國秉持共商、共建、共用的原則,與沿線國家攜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在互聯互通、産能合作和人文交流各方面不斷取得新成就。我們努力與沿線國家實現發展戰略對接,已同沿線4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相關合作協議,迄今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表達了積極支援和參與的態度。我們積極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的機制創新,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開業運營,絲綢之路基金首批投資項目順利啟動,一系列重大項目落地和開工建設,標誌著“一帶一路”這一宏大發展願景正在走向現實。

  “一帶一路”將聯結四個人口超過10億的大市場,即東亞經濟圈超過10億人口的大市場,歐亞大陸橋沿線超過10億人口的大市場,南亞次大陸超過10億人口的大市場,以及人口同樣超過10億的非洲大市場。對中國而言,“一帶一路”在提升我國向東開放的同時,顯著加快向西開放的步伐,構築起方位更加平衡、領域更加寬廣、時空更加開放、內外聯動更加緊密的對外開放新格局。中國還可以抓住與沿線各國互聯互通和産能合作之機,建立起引領亞非發展的新型雁型模式,借此提升自身在全球産業鏈中的地位。從沿線國家的角度看,“一帶一路”的穩步推進有助於各國的經濟發展,也有助於相關國家通過合作促進共同安全,管控分歧和爭端,推動沿線國家走上共同發展的道路。從長遠看,借助於不斷推動的人文交流“軟聯通”,“一帶一路”建設還能推動亞歐非各大文明的交流互鑒,促進各國、各民族間的相互理解和信任,進而推進世界文明的共同發展和繁榮。隨著拉美國家更多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一帶一路”的國際影響和世界意義還將更為顯著。

  “一帶一路”並非中國的“獨奏”,而是沿線國家的“合唱”,需要各國共商、共建和共用,從這個角度講,它無疑是一項實現各國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合作倡議。“一帶一路”建設是十八大以來中國外交理論與實踐創新的重要成果,是提升我國對外開放水準、拓展我國對外合作空間的重要舉措,是促進沿線各國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重要合作倡議。“一帶一路”及其不斷完善的合作機制,是新時期中國奉獻給世界的重要公共産品。

  展望未來,中國外交大戰略的發展方向,在於努力實現東西聯動、陸海統籌、兩翼齊飛的地緣戰略大格局。中國位於歐亞大陸的東部,背陸面海,海陸兼備。東部方向長期是經濟發展的重心,對外開放的前沿,但恰好也是大國勢力雲集特別是少數大國力圖遏制中國的重要方位,一系列熱點難點問題的長期存在使亞太地區存在經濟高度關聯和安全高度脆弱相互並存且難以化解的特殊兩難。打破封鎖、衝出海洋、走向世界,已經成為中國發展必須予以突破的重大課題。我們要立足亞太,放眼全球,秉持大思維、大視野,在世界大棋盤上規劃中國的外交佈局和進取方向,構建發展中國的全球大戰略和大格局。打造“兩翼齊飛”的中國發展新態勢,其目的,正是旨在實現我國東西兩大方位、陸海兩大區域的有效統籌,拓展中國在亞歐非三大洲、印太兩大洋及其周邊地區的戰略空間,由此實現中國對外開放格局的全面升級,助推中國與周邊、中國與世界關係的深入發展,從而全面助推中國發展進程。

  中國運籌對外關係,還需要全面審視周邊、大國和發展中國家在中國全球戰略佈局中的地位並由此決定中國的外交政策。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繼續鞏固周邊外交的優先地位,進一步強調周邊對我國家發展和外交全局的重要性,提出要以“親、誠、惠、容”的理念和睦鄰、安鄰、富鄰的方針政策,著力塑造一個和平穩定、發展繁榮的周邊環境。中國提出“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係”新框架,努力實現中美俄大三邊的大體均衡發展,由此維護國際格局的戰略平衡及大國關係的基本穩定。有效運籌中國外交大棋局,還要注重發揚“外線作戰”的戰略思維,不斷積累構築國際統一戰線的歷史經驗。在新時期,西亞、非洲、拉美等眾多發展中國家不僅是中國“走出去”的重要目的地,也是中國外交可以借助甚至是依靠的重要力量。借助發展中國家的外交支援,中國能夠更為有效地緩解美國和個別周邊國家對中國進行的牽制、防範和遏制,從而改善和優化中國面臨的國際環境。中國積極踐行“真、實、親、誠”的對非合作理念,相繼提出推動非洲發展的“三網一化”建設和中非“十大合作計劃”,中非關係的定位也躍升為“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中非合作由此得到全面升級。中國同樣重視發展與中東國家的關係,2016年初習近平主席訪問中東三國並在阿盟發表演講,從中國的視角回答了中東向何處去的“中東之問”,為中東的和平穩定注入了新能量,為中東的發展帶來了新機遇。在拉美方向,習近平主席已經三次訪問拉美,中拉搭建起了集體對話機制,中國同多個拉美國家建立了全面戰略夥伴關係,中拉關係得到全面、穩步增長。

  大國責任: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

  21世紀以來中國的快速發展,顯著提升了自身的國際地位與世界影響,有力改變了中國面臨的外部環境以及中國與外部世界的關係,中國日益以一個世界性大國的全新姿態屹立於世界舞臺。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如何更為順利地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走好中國發展進程的關鍵一步,是21世紀上半葉中華民族的根本追求和共同願景。這一民族夙願決定了我國外交的總目標,在於為和平發展營造更加有利的國際環境,維護和延長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保障。這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最為基本的訴求和目標,是13億中國人對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追求和期盼。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也是一個世界大國。在自身不斷發展的同時,也需要及時向世界表達中國人對世界發展和國際秩序的願景,積極參與全球治理並承擔力所能及的大國責任,以展現並提升中國的外交道義和大國形象。這是一個大國應有的國際責任擔當,是國際社會對中國發展的一種期待。自2013年以來,習近平主席多次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提出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願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追求目標,由此具有國家和全球兩個緯度,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有利條件,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夢”攜手“世界夢”,表明中國人民在追求“兩個一百年”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同時,也正在通過更為積極的全球參與來推動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充分展現了中國外交為民族復興盡責、為人類進步擔當的重要使命。

  較之以前,中國參與全球治理更加“有為”。我們在推動世界經濟增長、實施國際發展援助、維護國際安全,以及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領域貢獻了越來越多的中國力量,提供了越來越多帶有中國烙印的公共産品。中國宣佈建立了200億元人民幣的“中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設立了總額為10億美元的中國—聯合國和平與發展基金,對爆發埃博拉疫情的西非國家提供了4輪價值超過1.2億美元的援助,在伊朗核問題、敘利亞問題、南蘇丹內戰等熱點難點問題的政治解決進程發揮了建設性的作用。中國積極踐行對周邊和發展中國家的“正確義利觀”,在政治上秉持公道正義、堅持平等相待;在經濟上做到互利共贏、共同發展,做到義利兼顧,講信義、重情義、揚正義、樹道義。

  中國參與全球治理也更加“有位”。我們一直致力於推動既有重大國際機制的改革和完善,增加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新興大國在世界銀行和IMF等重大國際機制中的代表權和發言權,同時發起組建了一系列以發展中國家為主體,以共商、共建、共用為特點的國際組織及合作機制。我們在繼續深化上合組織的合作、推動中國—東盟自貿區建設,以及拓展中非合作論壇機制、中阿合作論壇機制的同時,近年來推動重啟亞太自貿區建設的新進程,與拉美國家搭建了中拉合作論壇機制,實現了多邊機制在發展中國家的全覆蓋。中國倡導創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開創發展中國家組建多邊金融機構的先河。我們不斷推動國際機制的創新和完善,在全球治理體系中的地位、話語權和影響力穩步上升。

  中國將如何認識和對待現有國際體系?西方有人擔心,中國會在現有國際秩序之外“另起爐灶”。中國多次強調,將繼續做當代國際秩序和公認國際關係準則的維護者,同時更加積極有為地參與國際體系的變革和完善。習近平主席指出,“這種改革不是推倒重來,也不是另起爐灶,而是創新完善”。中國參與國際多邊體系的重要努力方向,就是要在國際規則制定中發出更多中國聲音、注入更多中國元素,維護和拓展中國的發展利益,同時攜手各國共同為國際體系建制度、立規則、定方向,推動世界更為有效地應對各種全球性問題,提升新興大國和發展中國家在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長遠制度安排中的地位和作用。毫無疑問,中國已經由國際體系的“學習者”和“參與者”,日益成為國際體系發展和完善的“塑造者”“建設者”,甚至是“引領者”。

  當前世界,逆全球化暗流涌動,美國特朗普政府奉行更具保護主義傾向的經濟政策,給經濟全球化和全球治理帶來新的不確定性因素。2017年1月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的演講中,提出了“世界怎麼了,我們怎麼辦”,並從“我們從哪來,現在在哪,將到哪去”這一基本問題入手進行解答,明確指出,和平與發展是全人類的共同願望,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發展的基本方向,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更加強勁。習近平主席以大政治家的擔當,明確提出了中國方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贏共用。他呼籲各國,要敢於直面問題,通過創新驅動、合作共贏、公平包容來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和出路。他鄭重承諾,中國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不斷提升發展的內外聯動性。未來5年,中國將進口8萬億美元的商品,吸收6000億美元的外來投資,中國對外投資總額將達到7500億美元,出境旅遊將達到7億人次,這將為世界各國發展帶來更多機遇。在當前國際局勢大變化的時代,中國高舉開放、包容、創新、共用、合作共贏和公平正義的旗幟,以中國倡議、中國理念推動世界價值觀的重塑,引領全球政治文化的發展方向,有助於佔領國際道義高地,提升自身國際影響力、吸引力和感召力。

  如果説,在改革開放後的很長時期裏,中國的發展目標是“如何成為一個大國”,那麼在中國逐步實現發展的今天,也正在思考並回答一個新的問題,即“如何更好地做一個大國?”這自然需要中國為世界發展貢獻更多力量,為解決全球性問題貢獻更多中國方案,也需要中國為人類發展貢獻更多中國的思想、理念和制度,進而推動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更為公正合理的變革。中國需要繼續做好全球治理這篇大文章,努力推進中國由“追求自身發展”轉變為“引領世界發展”,推動中國身份由國家緯度走向更為寬廣的全球緯度,進而全面塑造中國的全球觀念、全球身份和大國形象。這是中國成為真正全球性大國的重要體現。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