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理論頻道  >   要聞

甘肅康縣外修顏值守綠水青山 窮溝溝蝶變引鄉歸

2017年03月01日 13:28:31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連日來,由中央網信辦、國務院扶貧辦聯合開展,甘肅省網信辦主辦的“迎接黨的十九大”系列網路主題之“脫貧攻堅看甘肅”採訪活動正如火如荼的進行。 崔琳 攝

  當初春的陽光照耀在甘肅省隴南市康縣長壩鎮花橋村的每一寸土地上,平整的鄉村道路、鱗次櫛比的房屋、從村中穿流的江水,讓人如同置身美麗的江南鄉村一般,當地村民都不曾料想到這座昔日“交通靠走、通訊靠吼、治安靠狗”的窮溝溝竟通過外修顏值“蝶變”成為山水城市,更不斷喚回“鄉賢”。

  楊明霞是花橋村的“名人”,她曾在廣東打工多年,還去過日本。2013年,楊明霞瞅準了家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商機,毅然放棄了已打拼到管理層的工作崗位,返鄉創業。2015年2月,她與姐夫姐姐將打工積攢的30萬元全部投入“花橋人家”農家客棧,並於同年8月開始營業。

  

  平整的鄉村道路、鱗次櫛比的房屋、從村中穿流的江水……甘肅省隴南康縣長壩鎮花橋村讓人如同置身江南美麗鄉村一般,當地村民都不曾料想到這座昔日“交通靠走、通訊靠吼、治安靠狗”的窮溝溝竟通過外修顏值“蝶變”成為山水城市,更不斷喚回“鄉賢”。 崔琳 攝

  連日來,由中央網信辦、國務院扶貧辦聯合開展,甘肅省網信辦主辦的“迎接黨的十九大”系列網路主題之“脫貧攻堅看甘肅”採訪活動正如火如荼的進行。記者走進花橋村時,村民楊明霞正在她與姐姐經營的農家客棧中忙碌著,為今年的開業做準備。

  2016年初,“花橋人家”正式營業,僅用一年時間,擁有5間標準間、能同時接待十余桌人的“花橋人家”就為他們盈利20余萬元。“如今家鄉變化大,空氣清新,風景秀麗,自己創業又比在外打工收入高且自由,回家是最好的選擇。”楊明霞如是説。

  楊明霞姐倆的家族客棧除了自身發展外,逐漸形成了一條微型“産業鏈”。那便是客棧中所用的農家土雞、山野菜等均從當地村民處高價採購,服務員、配菜員等員工也都村內招聘,如今已有固定的5至6戶農戶參與其中,自家致富之餘,還帶動了相鄰。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