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理論頻道  >   要聞

沈壯海:文化自信的維度

2017年03月01日 09:11:36  來源:《求是》
字號:    

  當今世界不同思想文化相互激蕩、文化軟實力競爭日趨激烈,增進文化自信,已成為各國普遍關注的時代性課題。沒有哪一種文化,在缺乏自信的狀態下能夠挺立於人類文明的潮頭;沒有哪一個民族和國家,不將培育激發文化自信置於提升文化力量、贏得文化優勢的重要位置,中華民族亦不例外。深刻認識堅定文化自信的重大意義,確立全面而理性的文化自信觀,有效推動文化自信的不斷增進,是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一項戰略重任。

  

  我們所要增進的文化自信,是中華民族對於自我文化理想、價值、活力與前景的確信。高度的文化自信,內含著我們這個民族對於自己文化理想的信仰與堅守、對於自己文化價值的肯定與認同、對於推進自己文化創新發展的堅韌與執著,是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的重要體現,是我們在時代風雲中立穩腳跟、創造中華文化新輝煌的重要前提。

  中華民族正站在複雜的時空交匯點上,如何處置好文化領域古今中外的關係,仍是我們繞不過去的重大課題。這一課題,近代以來便一直橫亙在中華民族的面前,反覆拷問、檢驗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在西方文化狂飆的衝擊下,在國運的消沉困厄中,曾經長期領先世界的中華文化遭遇無情詰問,曾經“天生的麗人”在不少人眼中淪為“叫化的婆子”;迷于西潮、疑于傳統、惑于前路,一度成為國人廣泛存在的文化心態。在向著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的頑強探求中,在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的歷史性提升中,中華民族一步步重建並提升著自己的文化自信。但在當今時代,西強我弱的世界文化格局依然沒有根本改變,經濟全球化和社會資訊化風潮席捲,文化日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前沿地帶,如何處理好文化中的古今中外關係問題,不僅沒有消失,反而帶著一系列新的特點更加顯著地呈現在我們面前。如何準確把握時代、從容直面世界、理性審視自我?如何在立足當代、直面世界的同時走向未來,成就中華文化的古韻新風?回答好這些時代性課題,我們必須不斷增進文化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文化自信的建設,實即精神力量的涵養,直接關係到一個國家和民族精神家園的安放、精神共識的凝聚、精神支柱的構築和精神能量的激發,與國運民魂緊緊地聯繫在一起。任何一個朝氣蓬勃向前向上的國家和民族,都一定會有自己明確的價值引領、不可撼動的精神磐石。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不可逆轉地結束近代以來內憂外患、積貧積弱的悲慘命運,不可逆轉地開啟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進軍,與對先進文化價值和理想的矢志追求密不可分。近年來,我們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激發並匯聚了推動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磅薄偉力。但同時必須看到,在思想文化領域,迷眼向洋者有之,泥古不化者有之,自我鄙棄者有之;左搖右擺者有之,耽于鬼神者有之,盲目自大者有之,不知所從者亦有之;一些低俗、媚俗、庸俗的文化現象仍然混跡於世,惑擾人心;一些不良的精神狀態、思想觀念、文化心理、價值取向,浸滲到人們的生産生活之中,阻礙著社會前進的步伐。因此,續寫好民族復興的新篇章,必須提振全民族的文化自信,厚植中華民族開創美好未來的文化優勢。

  

  文化自信作為一種在文化問題上的積極精神狀態,有其關鍵性的構成維度。文化精神的自信、文化能力的自信、文化道路的自信,是其中的重要方面。這三個方面的自信,分別指向於文化的內容體系、創造主體、發展路徑,也提示著我們推進文化自信建設的基本著力點。

  文化精神的自信是對中華文化精神的信仰。文化精神,即一種文化體系所蘊含的基本的、起主導性作用的思想內容,它具體展現為文化的理想追求、價值體系等。在漫漫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不斷開拓、勇於創新,逐漸形成了以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為鮮明標識的價值體系和文化理想。中華文化之所以綿延不絕,離不開貫注其中的這些優秀文化精神的牽引;我們今天之所以仍然禮敬、珍視民族傳統,就是因為其中內含著仍然鮮活于當今時代的優秀文化精神。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在抗擊外侮、救亡圖存的拼搏中所形成的革命文化,在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中所形成的先進文化等,都與這些優秀文化精神一脈相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之所以説是從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中走出來的,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它以新的文化形態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理想、傳承著中華文化的精神基因。作為當代中國文化精神集中體現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樣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精神的時代性轉化和昇華。增進文化精神的自信,就是要增進人們對優秀中華文化精神及其在當今時代嶄新體現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信心。

  文化能力的自信是對中華民族有能力推進文化創新發展的信念。文化自信,歸根到底,是對文化創造主體創造新文化能力的自信。沒有這種自信,一個民族就不可能有推動文化創新發展的強烈願望、自覺擔當與主動作為。中華民族文化創造能力之強,已然明證于史。沒有強大的創造能力,現今的我們便不可能擁有輝煌于史、溢彩於今、無與倫比的優秀文化遺産。提振我們的文化能力自信,尤需更加客觀全面地認識中華民族在當代的文化新創造以及面向未來再創文化輝煌的能力,使我們的文化自信既“長于談古”,也不“怯于論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産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的偉大勝利,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歷史的中華民族全面邁向現代化,讓中華文明在現代化進程中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使具有500年曆史的社會主義主張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成功開闢出具有高度現實性和可行性的正確道路,讓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使具有60多年曆史的新中國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短短30多年裏擺脫貧困並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徹底擺脫被開除球籍的危險,創造了人類社會發展史上驚天動地的發展奇跡,使中華民族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這一論述,高度凝練地展現了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改天換地的新創造、中華文明的創新發展及其世界意義。增進文化能力的自信,就是要增進中華民族在充分吸收借鑒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基礎上續寫出更加瑰麗文化新篇章的信念,努力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國方案,為人類文明的更加多姿多彩作出中國貢獻。

  文化道路的自信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信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共産黨和中國人民曆盡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根本成就,是一條中華民族“自己的路”。在具體的文化建設領域,我們也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貫徹“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堅持改革開放,著力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等等,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基本內涵。這條文化發展道路,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建立在對國內外歷史經驗教訓的深刻總結、對當今時代文化發展規律與態勢深刻研判、對當代中國文化國情準確把握的基礎之上,是中國共産黨人和中華民族的文化自覺在文化建設實踐中的具體展現。增進文化道路的自信,就是要增進中華民族“走自己的路”的信心與定力,紮實邁好我們發展中的每一步,建設彰顯中華民族智慧、氣度和神韻的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增進文化自信,我們就要始終堅持“四個自信”的內在統一,深入研究文化自信生成發展的規律,把握文化自信的關鍵維度,繁榮文化産品創作生産,夯實文化自信的現實基礎。

  堅持“四個自信”的內在統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強“四個自信”,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主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指向是增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四個自信”中的每一個自信,都只有與目標、主題、指向聯繫起來,才能準確把握其內涵、實質與要義。一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有其歷史的根源、文化的底蘊,增強道路、理論與制度自信,需要有歷史文化的深度解讀、文化資源的浸潤滋養;另一方面,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的探索所形成的文化形態和思想成果,是當代中國文化發展的最大增量和主體內容的重要構成,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內容。增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要充分認識“四個自信”的內在關聯,發揮好相互滋養、涵化的作用。

  夯實文化自信的現實基礎。文化自信需要道義的引領,更需要實力的支撐。提振我們的文化自信,就要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以發展進步的實踐和成就,夯實文化自信的現實根基。在文化領域,要堅持對內改革發展、對外形象塑造的統一,更加聚焦文化精神、文化能力、文化心態、文化形象等方面的建設,進一步弘揚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強化先進文化對文化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引領;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著力提升全民族的文化素養,激發和釋放全民族的文化創造活力,推動文化創新創造與文化自信相互涵養、相互砥礪;進一步創新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革故鼎新,移風易俗,培育全社會理性平和、自信自強的文化心態;進一步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能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向世界展現當代中國的良好形象。

  繁榮滋養文化自信的優秀作品。優秀的文化作品,是表達文化自信的載體,也是滋養文化自信的養料。創作優秀的文化作品,奉獻優質的文化佳釀,是廣大文化工作者的責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不乏生動的故事,關鍵要有講好故事的能力;中國不乏史詩般的實踐,關鍵要有創作史詩的雄心。”當代中國的文化人,要有擔當文化創新、增強文化自信的自覺,看得到、看得起、看得真中國的實踐探索與文化創造,努力用彰顯中國人主體性與原創性、體現中華文化氣韻與風骨、傳遞當代中國發展進步鏗鏘足音的優秀作品,生動展現當代中國改革開放的新實踐、五彩繽紛的文化創造、生機勃勃的文化探索,引導人們在深度理解自我、認識世界中不斷增進文化自信,擔當起自己所應擔當的責任。

  (作者:沈壯海,武漢大學教授)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