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理論頻道  >   要聞

在發展動能轉換中實現就業穩定增長

2017年02月28日 16:25:01  來源:光明網
字號:    

  作者:浙江大學教授 姚先國 

  “就業是民生之本”,各國政府都把就業列為宏觀經濟政策的重要目標。而對於中國這樣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解決就業問題更是巨大挑戰。出人意料的是,2016年我國城鎮新增就業已達到1314萬人,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554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169萬人,超額完成全年目標任務。這一成就是我國堅持改革開放,貫徹實施“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發展理念,大力促進經濟發展動能轉換的結果,證明了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初步觀察,有以下幾個方面經驗值得總結。

  

【理上網來�熱點解析】在發展動能轉換中實現就業穩定增長

 

  以産業結構優化提升就業彈性系數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保持了30多年平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長,工業化、城市化創造了數以億計的就業機會,使數億農村勞動力從農村轉移到城鎮,從一産轉移到二、三産,較好的解決了就業問題。受此慣性影響,許多人對經濟增速下滑會帶來就業問題憂心忡忡。可是,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並非直線關係,而是與驅動增長的産業結構密切相聯。1980-1989年間,我國勞動密集型製造業快速發展,吸引了大量城鄉剩餘勞動力就業,就業彈性系數為0.322,意味著經濟增長10個點,就業可增加3.22個點,90年代以來,資本密集型産業興起,就業彈性系數急劇下滑,“八五”期間平均為0.08。由此看出,如果經濟增長是資本密集型産業擴張帶來的,就可能出現低就業甚至無就業的增長,反映二者關係的就業彈性系數就會下降。近幾年來,我國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就業彈性系數有所回升。服務業佔全國GDP的比重超過50%,對就業增長作出了重要貢獻。

  目前中國已進入高等收入階段,消費需求正在升級。因此以需求變化為導向調整産業結構,優化就業結構,是今後解決就業問題的努力方向。

  以技術創新拓展就業空間 

  近年來,增長方式轉換、企業轉型升級成為熱門話題。“機器換人”、技術創新、産品更新換代成為廣大企業的自覺行動。許多人認為這不利於就業增長,因而持懷疑和排斥態度,這不難理解。早在英國工業革命時代,就發生過工人搗毀機器的“盧德運動”。從理論上上講這是技術創新的就業效應問題。研究表明,技術創新對於就業具有兩種不同的效應。一是“擠出效應”。機械化、自動化會大大減少直接操作的工人,對就業産生負面影響。二是“補償效應”,通過兩種途徑對就業産生積極影響:在企業內部,研發人員、銷售服務人員數量的增加,將補償直接生産人員的減少數量。從外部來看,企業效益提升帶來員工收入增加,造成新的商品、勞務需求,從而增加全社會的就業。總體看來,補償效應的作用更強、更積極一些。因此,對創新效應應該抱以積極、樂觀的態度。

  以人才戰略促進創業創新 

  發展動能轉換的實質是從物質要素投入驅動轉向人力資本驅動、創新驅動。實施人才戰略成為創新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黨和政府高度重視人才在創業創新中的作用。2010年就印發了《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2016年又印發了《關於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全國上下都制訂、實施人才戰略,大力引進高端人才,加大對教育、科技的投入,營造愛才、引才、用才的氛圍,為“人人可以成才”創造條件,為人才創業、創新提供良好環境。成功的創業、創新給經濟注入新能量的同時,也為其本人和他人提供了高品質的就業崗位。

  以深化改革、加強法制建設保護勞動者權益,提高就業品質 

  由於中國處於體制轉型期,勞動力市場不完善,法制不健全,勞動者的法定權益得不到應有保護,勞資衝突頻頻發生,影響經濟運作和社會穩定。黨和政府一直重視和諧勞動關係建設,先後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等相關法律法規,規範勞動力市場運作,保護勞資雙方合法權益。去年,國務院辦公廳又印發了《關於全面治理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的意見》,加大了查處力度,通過嚴格執法保護勞動者利益,提高了勞動者的就業品質。使勞動力市場運作的規範化、法治化水準提升,減少了矛盾和衝突,促進了和諧社會建設。

  2016年作為“十三五”的開局之年,我國勞動就業取得了可喜成就,令人欣慰。但是也要看到,我國就業壓力始終存在,每年新增數以百萬計的大學生畢業生、數以千萬計的中等教育畢業生,對就業崗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時我國勞動力市場運作中的一些深層次矛盾尚未解決,平等就業、安全就業、快樂就業的局面還需要通過深化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得以形成和鞏固,全國上下還應為此作持續不懈的努力。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