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體係化學理化研究闡釋 | 經濟開放理論的創新和突破——學習習近平經濟思想的經濟開放理論

2025-11-21 13:26:00
來源:《求是》2025/22
字號
  當今世界,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開放成為每個國家都需要面對的重大問題。實踐表明,開放既會給經濟發展創造巨大機遇,也會帶來各種風險挑戰。如何以正確的對外開放戰略促進國家發展,是經濟理論需要回答的課題。習近平經濟思想的經濟開放理論,堅持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係統總結我國開放發展的偉大成功實踐,揭示了通過對外開放促進經濟發展的內在規律及正確路徑,深刻回答了新時代我國以開放促發展的一係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也為全球南方國家實施正確的對外開放戰略和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導致落後。數百年國際格局演變的歷史充分說明,一國要發展壯大,必須主動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實行對外開放,吸收借鑒世界文明有益成果,特別是充分運用人類社會創造的先進科學技術和有益管理經驗。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們黨正確把握時代主題,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抉擇,把對外開放確立為基本國策,實行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推動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歷史性轉變。我國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通過發揮勞動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低廉優勢,抓住發達國家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外轉移機會,有效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增強自主創新和發展能力,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發展、經濟增長和綜合國力提升。
  進入新時代,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局面發生深刻變化,全球經濟治理體係和規則面臨重大調整,我國開放發展面臨的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多變,應對外部經濟風險、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壓力也前所未有。同時,我國對外開放水平總體上還不夠高,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還有待提高,應對國際經貿摩擦、爭取國際經濟話語權的能力還比較弱,運用國際經貿規則的本領還不夠強。面對深刻變化的國內外形勢,如何持續推進對外開放,提高對外開放的質量和發展的內外聯動性,是關係我國能否形成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贏得發展主動權的重大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洞察世界大勢,總攬戰略全局,著眼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創造性提出一係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為新時代我國開放發展實踐提供了科學指引,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經濟開放理論。
  一是深刻把握經濟全球化發展大勢,堅定不移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經濟全球化為世界經濟增長提供了強勁動力。但近年來一些國家把自身內部出現的問題歸咎于經濟全球化,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對此,應該怎麼看?怎麼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地看,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從長遠看,經濟全球化仍是歷史潮流,各國分工合作、互利共贏是長期趨勢;把困擾世界的問題簡單歸咎于經濟全球化,既不符合事實,也無助于問題解決;要正確引導經濟全球化方向,攜手推動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基于對歷史規律的深刻洞察,總書記闡明了中國立場,強調我們決不能被逆風和回頭浪所阻,要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堅定不移全面擴大開放;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這些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經濟全球化的本質和歷史趨勢,廓清了對經濟全球化的錯誤認識,為我國把握發展大勢、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指明了方向。
  二是深刻把握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推動形成與經濟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發展格局。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面臨不同的國內外環境和條件,需要構建與之相適應的發展格局,以確保經濟循環暢通、持續發展。開放經濟體係中,國民經濟循環涵蓋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兩個部分。發展格局究竟是以國內循環為主還是以國際循環為主,這是對外開放中的一個重大問題。改革開放後,特別是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我國深度參與國際分工,融入國際大循環,形成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發展格局。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世界經濟發展動能和國際大循環動能明顯減弱,而我國內需潛力不斷釋放,國內大循環活力日益強勁,國際大循環和國內大循環客觀上出現了此消彼長的態勢。同時,我國生產要素相對優勢發生變化,以往大進大出的開放發展條件日益弱化。基于這些新變化,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提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強調“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更多依托國內市場實現良性循環”。同時,總書記指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絕不是關起門來封閉運行,而是通過發揮內需潛力,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更好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高在全球配置資源能力,更好爭取開放發展中的戰略主動;要重視以國際循環提升國內大循環效率和水平,改善我國生產要素質量和配置水平。這些重要論述,厘清了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的關係,明確了我國經濟發展的路徑選擇,為我們以更積極主動的作為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塑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提供了行動指南。
  三是深刻把握深化改革和對外開放的關係,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體制機制。40多年改革開放實踐表明,改革與開放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改革到位了,開放的能力才更強、空間才更大;開放擴大了,改革的動力才更足、效果才更好。進入新時代,我國對外開放發生新變化、呈現新特徵:過去是招商引資為主,現在是“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過去主要是擴大出口換取外匯,現在是市場、資源能源、投資都離不開國際市場;過去只是被動適應國際經貿規則,現在則要主動參與和影響全球經濟治理。與此同時,國際經貿規則加速調整,各國對市場、資源、人才、技術、標準等的競爭更加激烈。在新的條件下推動開放發展,亟須進一步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加快制度建設、法規建設,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實現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為建設開放型經濟體係和貿易強國提供堅強保障。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完善對外開放區域布局、對外貿易布局、投資布局;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深化外貿、外商投資和對外投資管理體制改革,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加強改革開放頂層設計,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構建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加快推進自由貿易試驗區、海南自由貿易港等對外開放新高地建設,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越來越完善,對外開放水平顯著提升。
  四是深刻把握開放和安全的關係,強化對外開放的安全保障。對外開放在促進國內國際資源優化配置的同時,也會面臨國際競爭與外部風險衝擊,包括國際金融危機衝擊傳導、關鍵產業甚至經濟命脈被國際壟斷資本控制、外部經濟波動導致國內經濟不穩定、博弈對手蓄意制造風險、海外資產缺乏安全保障等多重挑戰。歷史經驗表明,一國在推進開放發展的過程中,維護安全能力越強,對外開放就越有底氣;反之,安全體係和安全能力越弱,則受外部風險衝擊越大,發展進程就可能被迫中斷。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已經深度融入世界經濟,同全球很多國家的產業關聯和相互依賴程度都比較高,很容易受到外部衝擊和風險影響。習近平總書記始終高度重視對外開放中的安全問題,指出我們今天開放發展的大環境總體上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有利,同時面臨的矛盾、風險、博弈也前所未有,稍不留神就可能掉入別人精心設置的陷阱,強調越是開放越要重視安全,統籌好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增強自身競爭能力、開放監管能力、風險防控能力。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波譎雲詭的國際局勢,我國堅決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統籌發展和安全,著力提升開放監管能力和水平,織密織牢開放安全網,有效防范化解各種風險,實現了高水平開放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
  五是深刻把握發展自身和造福世界的關係,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當前,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霸權主義、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逆流衝擊國際經貿規則,國際經濟秩序正在經歷全面調整和重塑。面對這些現象,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負責任的大國,中國的態度、中國的選擇備受世界關注。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類命運休戚與共,霸權主義只會帶來戰亂和災難,公平正義才是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重要保障;對抗對立只會帶來隔閡和動蕩,合作共贏才是越走越寬的人間正道;單邊主義只會帶來割裂和倒退,多邊主義才是應對全球性挑戰的必然選擇。總書記指出,中國對外開放,不是要一家唱獨角戲,而是要歡迎各方共同參與;不是要謀求勢力范圍,而是要支持各國共同發展;不是要營造自己的後花園,而是要建設各國共享的百花園;中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定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不斷以中國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更好惠及各國人民。這些重要論述,洞察歷史規律,把握時代潮流,著眼全球未來,深刻回答了“世界怎麼了,我們怎麼辦”的世界之問、時代之問,為處在十字路口的世界經濟指明了正確方向,也彰顯了中國在發展自身的同時願為人類社會發展作出更大貢獻的大國責任擔當。
  
  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植根于中國改革開放偉大實踐經驗的習近平經濟思想特別是其中的經濟開放理論,深刻回答了如何實行對外開放、走什麼樣的開放道路才是真正的繁榮發展之路這一根本問題,不僅在中國大地彰顯了強大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偉力,也為全球破解發展困境提供了有效辦法,指明了人類社會走向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
  這一科學理論,有力指引中國在開放中不斷發展壯大,在發展自身中不斷造福世界。新時代以來,我國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有序擴大自主開放和單邊開放,開放水平進一步提高,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我國已成為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夥伴,貨物貿易總額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一,服務貿易總額位居世界第二,吸引外資和對外投資居世界前列;截至2024年底,外商累計在華投資設立企業超過123.9萬家,實際使用外資規模達20.6萬億元人民幣;經濟總量佔世界經濟的比重從2012年的11.3%提升至2024年的17.1%;我國已給予所有同中國建交的最不發達國家100%稅目產品零關稅待遇;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成功建設運營中歐班列、中老鐵路、雅萬高鐵、匈塞鐵路、比雷埃夫斯港等一批標志性項目,農業、教育、醫療、減貧、水利、防災減災等領域一大批“小而美”民生項目落地生根,有效增進了共建國家人民福祉。面對近年來關稅戰、貿易戰等外部挑戰,我國外貿發展勢頭始終保持良好,關鍵就在于我國持續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使我國國際市場的“朋友圈”越來越大,國際市場越來越多元化,為抵禦外部衝擊提供了可靠保障。
  這一科學理論,解開了“依附論”的困惑,為那些希望在對外開放中實現獨立繁榮發展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回顧世界歷史,地理大發現以來,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化,促進了商品和資本流動、科技和文明進步、各國人民交往,為世界經濟增長提供了強勁動力。經濟全球化是機遇,也是挑戰。在經濟全球化由資本主義發達國家主導、少數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和國際壟斷資本佔據世界體係統治地位的條件下,要不要對外開放、對外開放能不能成功,始終是困擾後發國家發展的重大問題。開放,可能陷入經濟依附,喪失發展自主權;不開放,必然走向封閉落後。如何才能有效應對挑戰,掌握對外開放的主動權?習近平經濟思想的經濟開放理論啟示我們,關鍵在于處理好自立自強和對外開放的關係。一方面,要堅持獨立自主、自立自強,堅持把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維護好經濟安全,防范化解各種重大風險挑戰。另一方面,要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根據自身發展階段、條件和實際,穩步提升開放的范圍、領域、層次,不斷拓展發展空間。
  這一科學理論,摒棄了“國強必霸”的霸權主義邏輯,為完善全球經濟治理、共促全球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長期以來,基于西方發展實踐形成的西方國際政治經濟學認為,全球經濟治理的基本模式就是所謂的“霸權穩定論”,即世界的公共產品是由一兩個霸權國家提供的,別的國家沒有能力提供,也不需要其他國家提供。在這種理論支配下,霸權主義此起彼伏,國際經濟秩序難言公平。特別是近年來,隨著國際力量對比發生變化,加上內部問題叢生,有的國家為了維護霸權,大肆推行霸權主義、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政策,嚴重破壞多邊貿易體制和世界經濟發展。是團結合作、互利共贏,還是重回霸權主義、叢林法則?是堅持多邊主義、開放包容,還是走向單邊主義、保護主義?何去何從將深刻影響世界的未來。在這關鍵的十字路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四大全球倡議、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等理念和方案,摒棄霸權主義邏輯,契合世界各國人民要發展、要合作、要和平生活的時代潮流,彰顯大國責任和道義,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認可和支持,使世界在迷茫中看到希望。歷史昭示我們,只有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推動構建和維護公平公正、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國際經濟秩序,才能共創人類社會的美好未來。
  
  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對未來五年發展作出了頂層設計和戰略擘畫,對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作出了係統部署。過去40多年中國經濟發展是在開放條件下取得的,未來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也必須在更加開放的條件下進行。我們要以更堅定的信心、更有力的措施,把高水平對外開放不斷推向深入,為中國式現代化事業注入強勁動力,不斷以中國式現代化新成就為世界發展提供新機遇。
  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主動塑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制度型開放是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標志,是更高層次、更高水平的開放。與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相比,我國在部分領域仍存在一定差距,制約了對外開放的能級,亟須加以破解。要積極擴大自主開放,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高標準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完善外商投資和對外投資管理體制,持續放寬市場準入限制,進一步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持續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
  加快建設貿易強國,促進外貿發展提質增效。我國經濟騰飛離不開外貿帶動作用,未來外貿仍將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當前,我國正由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邁進,進一步提升貿易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是必然要求。要更加注重自主創新,更加注重高質量發展,推動內需和外需、進口和出口、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貿易和雙向投資、貿易和產業協調發展。推動市場多元化和內外貿一體化,優化升級貨物貿易,拓展中間品貿易、綠色貿易,推動進出口平衡發展。大力發展服務貿易,創新發展數字貿易,提升貿易促進平臺功能,支持跨境電商等新業態新模式發展。
  推動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開創合作共贏新局面。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需要中國。當前,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國際社會對我國期待普遍提升。面對各種逆經濟規律和經濟全球化大勢而動的行徑,要始終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致力于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推動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堅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讓中國市場成為世界的市場、共享的市場、大家的市場,致力于同各國共同發展、共享繁榮。維護多邊貿易體制,進一步深化多雙邊和區域合作,推進全球經濟金融治理改革,推動構建和維護公平公正、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國際經濟秩序。
  統籌發展和安全,織密織牢開放安全網。當前,世界經濟風險和不確定性加劇,各類風險交織疊加,對外開放面臨諸多風險挑戰。打鐵必須自身硬,只有做好自己的事情,才能確保安全發展。要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力強的現代化產業體係。推動糧食、能源資源、關鍵技術和零部件進口來源更加多元,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守住開放條件下的金融安全底線。完善涉外國家安全機制,健全反制裁、反幹涉、反“長臂管轄”機制,完善出口管制和安全審查機制,構建海外安全保障體係,健全海外綜合服務體係,進一步築牢安全屏障。
  作者:喬曉楠 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黃曉迪]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