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認識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
2025-10-13 10:08:00
來源:《求是》2025/19
字號
中華民族具有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在漫長的歷史演進中,我國各民族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形成了血脈相融、骨肉相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元一體、不可分割的命運共同體。這是我國的一個顯著標志,也是我國發展的巨大優勢。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民族工作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確定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主線、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召開兩次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三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第二次和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第六次和第七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談會等,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一係列重要講話、作出一係列重大部署,指引民族地區同全國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和發展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歷史必然》一文,是習近平總書記2024年9月27日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重要講話的一部分。在這篇重要文章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五個共同”,即各民族共同開拓了祖國的遼闊疆域、共同締造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共同書寫了輝煌的中國歷史、共同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共同培育了偉大的民族精神,科學闡明了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明確提出並係統闡述各民族血脈相融、信念相同、文化相通、經濟相依、情感相親,深刻揭示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和發展的內在規律,對各族人民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我們要結合實際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這篇重要文章精神,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把握核心要義、抓好貫徹落實,不斷夯實各民族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匯聚起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磅薄力量。
如何認識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和發展的歷史必然性
中華民族從歷史走到今天、從傳統走向現代、從多元凝聚為一體,有著獨特的形成發展脈絡。在這篇重要文章中,習近平總書記從五個方面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和發展作出闡述,深刻指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和發展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歷史必然。”這些重要論述,為我們正確理解把握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引。
“各民族血脈相融”,從血緣親緣的角度闡明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和發展的歷史根基。中國遼闊的疆域,自古就是多民族共生共居的舞臺。早在先秦時期,我國就逐漸形成了以炎黃華夏為凝聚核心、“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秦朝以來,既有漢民屯邊,又有邊民內遷,歷經幾次民族大融合,各民族之間形成千絲萬縷的血脈聯係,共同耕耘著中華大地。漢朝昭君出塞、唐朝文成公主入藏等,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動體現。通過通婚、經貿、遷徙等方式,各民族逐步形成“大雜居、小聚居、交錯居住”的人口分布格局。在多向遷徙流動的過程中,一些民族生活方式趨同、風俗習慣互融、族群界限漸泯,中華民族共同體日漸形成並逐步發展。
“各民族信念相同”,從理想信念的角度闡明了中華民族締造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內生動力。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是實現國家統一、穩定和發展的關鍵。縱觀五千多年中華文明史,一個多民族大國何以歷經滄桑而保持統一延續?其奧秘就在于各族人民內心深處那份共同的信念。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秉持“六合同風,九州共貫”、“天下大同”的理念,把大一統看作是“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義”。秦朝“書同文,車同軌,量同衡,行同倫”,開啟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歷程。此後,無論哪個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統一天下為己任,都始終堅持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近代以後,面對亡國滅種的空前危機,各族人民共禦外侮、同赴國難,共同書寫了中華民族艱苦卓絕、氣壯山河的偉大史詩,維護國家統一的共同信念愈加高漲。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國家統一永遠是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是各族人民的前途命運所係。
“各民族文化相通”,從文化認同的角度闡明了中華民族鑄就多元一體文明格局的文化基因。中華文明的包容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取向。各民族文化互鑒融通、兼收並蓄,逐漸超越地域鄉土、血緣世係、宗教信仰,匯聚形成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吸引力的中華文化。展開歷史長卷,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到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從“洛陽家家學胡樂”到“萬里羌人盡漢歌”;從邊疆民族習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褲”、胡衣胡帽,以及今天隨處可見的舞獅、胡琴、旗袍等,都展現了各民族文化的互鑒融通。史籍中記載的“混一天下”,即有各民族文化充分交融混合成一個新的文化共同體之意。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借鑒、相互交融,為中華文化提供了豐厚滋養,也正是在這種交融中逐漸形成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
“各民族經濟相依”,從經濟基礎的角度闡明了中華民族構建統一經濟體的強大力量。經濟活動是人類社會最普遍和最基礎的活動,是促進社會成員和群體交往交流、相互協作的內在動力。歷史上,中原農耕區、西域綠洲沙漠區、塞北草原區、東北漁獵農牧區、西南山林河谷區、東南丘陵濱海區生產方式各異,經濟互補性強、依存度高。這些區域之間的銜接地帶,形成了河西、藏彝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交通要道、貿易通道和遷徙要道,與北方、西南、海上絲綢之路交會連接,進一步將各區域各民族凝聚成難以分割的經濟共同體。從西漢時關市貿易到後來的絹馬互市、茶馬互市……正是這種需求互補、互利共贏的經濟聯係,有力促進了國家經濟發展,增強了國家整體實力,推動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和發展。
“各民族情感相親”,從民族關係的角度闡明了中華民族一家親的堅強紐帶。從歷史看,各民族在與周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進程中,彼此在經濟、文化上形成了相互聯係、相互影響的關係,同時在抵禦外敵的過程中,形成了保家衛國的共同歷史記憶,進一步鞏固了情感上彼此依戀、相互需要的親近關係。盡管歷史上各個民族之間曾經也有鬥爭甚至戰爭,但和諧共處、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始終是我國民族關係的主流,各民族親密無間的兄弟情誼留下了許多歷史佳話。涼州會盟、瓦氏夫人抗倭、土爾扈特萬里東歸、錫伯族萬里戍邊等歷史事件,書寫了中華民族團結一致、共同奮進的壯麗篇章。這些年來,各族人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攜手並進,打造了東西部對口扶貧協作幫扶的“閩寧模式”,演繹了感人至深的“山海情”,援疆援藏、脫貧攻堅、抗擊疫情、抗震救災中都留下無數各民族互幫互愛的動人故事,彰顯了中華民族強大的向心力凝聚力。
如何理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涵和要求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中華民族共同體這一客觀存在在各族人民頭腦中的反映,是各族人民對中華民族的最高認同以及由此產生的對中華民族的歸屬感、榮譽感。這一意識,是民族團結之本,是中華民族綿延不衰、永續發展的力量源泉。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大論斷,思想深邃、內涵豐富,進一步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標志著我們黨對民族問題的認識和把握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馳騁千里衛家國”、“一半胡風似漢家”、“彝海結盟暖涼山”、“‘半條被子’贏民心”、“齊心協力建包鋼”、“三千孤兒入內蒙”……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講述民族團結進步的故事,生動鮮活地揭示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深刻道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維護各民族根本利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當前,全黨全社會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識不斷深化,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模糊和錯誤思想認識,需要進一步正本清源、凝聚共識。重點是要正確認識和把握好“四對關係”。
一是共同性和差異性的關係。共同性是各民族在交融匯聚形成多元一體的過程中,形成的共同的國家認同和民族觀念、共享的政治價值和社會制度等;差異性是各民族保留的風俗習慣、文化藝術等方面的多元特性。從歷史演進看,求同存異是中華民族形成的主要邏輯。有同無異,沒必要強調共同體;有異無同,則形成不了共同體。過去一個時期,民族工作中出現了一些過度凸顯民族差異性、人為制造“區隔”的傾向。必須深刻認識到,共同性是主導、是前提,要在增進共同性的基礎上尊重和包容差異性,堅決反對和抵制以尊重差異、包容多元的名義削弱和危害共同性的觀點和做法。
二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各民族意識的關係。在我國,各民族同胞盡管有不同的民族稱謂,但首先是中華民族的一員。近期,在抖音、微信等平臺多位博主的採訪視頻中,新疆孩子們被問到是什麼民族時,都堅定地回答“中華民族”,充分展現了對中華民族的強烈認同感、自豪感。不只是新疆,這樣的事例在民族地區處處可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層面最高的認同和歸屬感,各民族意識主要是指對本民族身份的認同和歸屬感,兩者並存不悖,但絕不是平行並列的。一方面,各民族意識必須服從和服務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任何民族的本民族意識都不能等同或淩駕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之上。另一方面,各民族對本民族的認同和歸屬是正常的,要在實現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整體利益進程中實現好各民族具體利益。大民族主義和地方民族主義本質上都是狹隘民族主義,都會造成民族隔閡和對立,必須堅決防范。
三是中華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關係。中華文化是由各民族共同創造、傳承和弘揚的,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中華文化是主幹,各民族文化是枝葉,根深幹壯才能枝繁葉茂。新時代以來,文化強國建設扎實推進,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不斷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華文化更加繁榮興盛。與此同時,對中華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關係還有一些錯誤認識,比如把漢族文化等同于中華文化;只強調本民族歷史文化,無限拔高本民族歷史人物的作用;等等。要引導各族人民深刻認識到中華文化是各民族優秀文化的集大成,各民族文化不能自外于中華文化。各民族文化的傳承、保護、創新要在增強對中華文化認同的基礎上進行,不能本末倒置。
四是物質和精神的關係。物質和精神相輔相成,不是非此即彼、此消彼長的關係。物質力量“管肚子”,精神力量“管腦子”。在民族工作中,哪一方面的問題解決不好都不行。支持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是我們黨的一貫政策,但經濟社會發展並不會自然而然帶來民族團結、增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如果忽視了精神的作用,就有可能肚子吃得越飽,離心傾向越強。因此,各民族共同現代化不是簡單的經濟發展問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也不是純粹精神層面的問題。這就要求我們,既要“管肚子”,將改善民生作為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又要“管腦子”,旗幟鮮明反對民族領域各種錯誤思想觀念,在各族人民心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如何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
今年是西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70周年,習近平總書記于8月、9月率中央代表團分別前往拉薩、烏魯木齊,同西藏、新疆各族同胞共同慶祝盛大的節日。習近平作為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率中央代表團出席西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慶祝活動,在黨和國家歷史上是第一次,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西藏、新疆各族幹部群眾的親切關懷。在聽取兩地黨委和政府工作匯報時,習近平總書記都強調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並提出明確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始終把民族工作、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牽挂在心,傾注大量心血。在湖南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準扶貧”的理念;在貴州,強調“中華民族是個大家庭,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在青海,要求“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世界屋脊到黃土高原,從西南山寨到天山南北,從北國邊疆到南海椰林,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深入民族地區調研,體察群眾冷暖,引領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不斷取得新的成就。當前,黨的民族工作呈現一些新的階段性特徵。民族地區發展邁上新臺階,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相對突出;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思想基礎不斷鞏固,但民族領域意識形態鬥爭仍然尖銳復雜。新徵程上,必須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堅持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
黨的領導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證,要不斷加強黨對民族工作的全面領導,鞏固各民族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礎。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條是黨的領導是不是堅強有力。新時代,黨的全面領導在民族工作中得到切實貫徹,民族事務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得到歷史性提升。要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依法治理民族事務,依法保障各族群眾合法權益,不斷鞏固和發展“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的生動局面。
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要不斷夯實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精神和文化基礎,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在960多萬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上,各族人民都有一個共同家園,就是中國;都有一個共同身份,就是中華民族。當前,各民族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不斷增強,但有些地方不同民族的群眾之間因為語言文化、風俗信仰等方面的差異導致的誤解、矛盾、糾紛仍然存在,社會上特別是互聯網上也還存在一些模糊認識。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各族群眾牢固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立足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係建設,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加強對青少年的歷史文化教育,全面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愛我中華的種子從小就植入孩子們的心靈深處。
發展是解決民族問題的總鑰匙,要加快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各民族共同富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共同富裕,一個民族都不能少。”新時代以來,在黨中央堅強領導和各族群眾不懈奮鬥下,現行標準下民族地區農村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28個人口較少民族全部實現整族脫貧。一些新中國成立後“一步跨千年”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直過民族”,如獨龍族,實現了從貧窮落後到全面小康的第二次歷史性跨越。同時也要看到,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中,民族地區發展仍面臨基礎設施薄弱、人才短缺、資金投入不足、教育水平滯後及產業升級困難等問題。要完善差別化區域支持政策,提升民族地區自我發展能力。支持民族地區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促進各地區在經濟上更加緊密地連在一起、融為一體。增強基本公共服務均衡性和可及性,多辦順民意、惠民生、暖民心的實事,不斷滿足各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重要途徑,要推動各民族全方位嵌入,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進入了各民族跨區域大流動的活躍期,各民族間的聯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緊密。比如,在有著1300多年歷史的拉薩八廓街周圍,多民族群眾共同居住的大院現在有100多個,中華民族大家庭在這里其樂融融。人們還形象地說,四川麻辣燙“燙”到了邊疆,新疆羊肉串“串”遍了全國。但當前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還存在制約因素,一些地方部分民族“交”而未“融”、“融”而不“深”的問題還比較突出。要統籌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公共資源配置,加強邊疆和民族地區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有序推動各民族人口流動融居。構建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不斷拓寬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實踐路徑。
中華民族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鑄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也必將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實現。我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持續增強中華民族的歸屬感、榮譽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動中華民族成為認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強的命運共同體,共創中華民族的美好未來、共享民族復興的偉大榮光!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