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領美麗中國建設
2025-08-01 09:00:00
來源:《求是》
字號
??生態興則文明興,建設生態文明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2005年8月,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余村首次明確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20年來,這一理念早已從小山村走向全中國,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新時代,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指引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成為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的顯著標志。
??2023年7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在這篇重要講話中,總書記用“四個重大轉變”全面總結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入分析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新形勢,深刻闡明新徵程繼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處理好的“五個重大關係”,從六個方面係統部署了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戰略任務和重大舉措。講話思想深邃、內涵豐富,具有很強的政治性、戰略性、指導性,為新時代新徵程繼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行動綱領和科學指南。
??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這篇重要講話,既要整體把握,又要突出重點。在這篇重要講話中,總書記提出並係統闡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正確處理好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重點攻堅和協同治理、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外部約束和內生動力、“雙碳”承諾和自主行動等“五個重大關係”,這既是實踐總結,又是理論概括,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學理哲理,進一步深化拓展了我們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規律性認識,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新創造、新發展、新成果的重要內容。要結合學習《習近平生態文明文選》第一卷,深入領會核心要義、切實抓好貫徹落實,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築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態根基。
??如何理解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關係?
??處理好發展和保護的關係,是一個世界性難題,也是人類社會發展面臨的永恆課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人類社會發展正反兩方面的歷史經驗出發,對發展和保護的關係作出深刻闡述,強調“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不是矛盾對立的關係,而是辯證統一的關係”,“經濟發展不應是對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竭澤而漁,生態環境保護也不應是舍棄經濟發展的緣木求魚,而是要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等等。這些重要論述,既是對西方現代化所遵循的生產力發展單純服從于資本邏輯的摒棄,也是對西方先污染後治理老路的超越,為我們黨破解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保護的兩難、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提供了遵循。
??隨著我國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生態環境的基礎性作用更加凸顯。只有把生態保護好,把生態優勢充分發揮出來,才能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因此,正確認識和處理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關係,成為新徵程繼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帶有全局性、根本性和長期性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這篇重要講話中明確指出,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過程中都要把握好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辯證統一關係。這些重要論述,深刻闡明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都是我國發展的客觀需要,必須統籌兼顧、協同推進。
??高水平保護從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一根本問題出發,通過改變傳統的“大量生產、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產模式和消費模式,通過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環境影響評價、碳市場建設等,引領、倒逼經濟社會發展增加“含綠量”,從而為高質量發展把好關、守好底線。通過高水平保護,不僅能夠解決好生態環境問題,而且能夠有效打通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之間的轉化通道,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新優勢。正是基于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只有依靠高水平保護才能實現”。
??生態環境保護的成敗歸根結底取決于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式。高質量發展能夠為實現高水平保護提供不可或缺的財政、科技、市場等支持,推進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推動生態環境保護不斷邁上新臺階。新時代以來,我國以年均3%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年均超過6%的經濟增長,在經濟總量翻了一番多的情況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創造了最大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有效保護生態環境的成功實踐。
??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仍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產業結構高耗能、高排放特徵依然突出,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成效還不穩固。同時,我國新型工業化、城鎮化還在深入推進,高質量發展面臨著污染尚未根本解決、生態保護需求迫切等多重挑戰。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自覺把經濟活動、人的行為限制在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能夠承受的限度內,在綠色轉型中推動發展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要著力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係,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大幅提高經濟綠色化程度,有效降低發展的資源環境代價,持續增強發展的潛力和後勁。
??如何理解重點攻堅和協同治理的關係?
??生態環境治理涉及方方面面,既不能不分輕重緩急、“眉毛胡子一把抓”,又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立足全局,堅持係統觀念,謀定而後動。處理好重點攻堅和協同治理的關係,既是係統觀念在生態文明建設具體實踐中的深化運用,也是重點突破、全面推進工作思路的具體體現。習近平總書記在這篇重要講話中強調,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對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採取有力措施,同時強化目標協同、多污染物控制協同、部門協同、區域協同、政策協同,不斷增強各項工作的係統性、整體性、協同性。這為我們抓好新徵程生態環境治理指明了科學方法和路徑。
??重點攻堅是在立足整體、統籌全局基礎上選擇的適當行動方案,能夠帶動工作全面推進、整體提升。從群眾反映最強烈最緊迫的生態環境問題著手,集中力量攻關,就能牽住環境治理的“牛鼻子”,找到打開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前些年,重污染天氣、黑臭水體、垃圾圍城、農村環境問題等一度非常突出,嚴重影響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在習近平總書記關心重視下,我國先後實施三期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破題攻堅農村散煤治理,重拳整治“散亂污”企業及集群,大力推進重點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取得重大突破,為打贏全國范圍內的藍天保衛戰創造了較好條件。
??協同治理有利于更扎實有效地開展重點攻堅,實現更高水平的重點突破。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一盤棋”的全局觀貫穿于生態文明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係統治理。比如,在水污染防治方面,以長江、黃河為主的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保護治理,就是通過將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統籌起來,強化區域流域上中下遊、江河湖庫、左右岸、幹支流協同治理的方式推進的。經過不懈努力,如今全國水土流失面積和強度實現“雙下降”。實踐證明,將重點攻堅與協同治理結合起來,不僅事半功倍,治理成效顯著,而且可持續,有利于不斷鞏固深化。
??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已進入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錨定2035年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生態環境治理重點任務由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向推動綠色低碳轉型、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生態保護全方位發力轉變。這對生態環境治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必須更加注重統籌兼顧,推動局部和全局相協調、治標和治本相貫通、當前和長遠相結合。要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圍繞污染防治重點區域、重點領域、關鍵環節,以更高標準打好標志性戰役,把前期成果鞏固好,把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的勢頭保持好發展好。同時,要做足統籌協調的大文章,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
??如何理解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的關係?
??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互為補充、缺一不可,都是對已經受損或退化的生態係統進行修復的有效手段。習近平總書記在這篇重要講話中強調,“要把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有機統一起來,因地因時制宜、分區分類施策,努力找到生態保護修復的最佳解決方案”。這一重要論述從自然生態係統演進的內在機理出發,揭示了人與自然關係的科學規律,為我們正確把握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的關係提供了遵循。
??自然恢復為主是必須堅持的方針。自然生態係統是一個有機生命軀體,有其自身發展演化的客觀規律,具有自我調節、自我凈化、自我恢復的能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治愈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首先要充分尊重和順應自然,給大自然休養生息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依靠自然的力量恢復生態係統平衡。新時代,我國創新實施生態保護紅線制度,將30%以上的陸域國土面積納入生態保護紅線;建設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武夷山等首批國家公園,將自然生態係統最重要、自然景觀最獨特、自然遺產最精華、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區域保護起來;實施“十年禁漁”讓萬里長江得以休養生息,“江豚吹浪立,沙鳥得魚閒”的勝景頻現,印證了“還自然以寧靜,自然必還以生機”的深刻道理。同時也要看到,自然恢復非一日之功,要保持足夠的歷史耐心,以尺寸之功積千秋之利。
??以自然恢復為主,並不意味著完全依賴自然,也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採取科學合理的人工修復措施。尤其是那些生態係統受到嚴重損害的區域,由于其原有的生態平衡已被打破,單獨依靠自然恢復很可能無法修復或需要千百年的時間才能逆轉,這就必須借助適度的人工修復措施,加速恢復進程、提升恢復效能。當然,人工修復也要尊重自然規律,盡可能以最小的人工幹預、最小的代價進行綜合治理。幾十年來特別是新時代以來,我國綜合運用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兩種手段,治理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草原沙化退化,退耕還林還草還濕還湖還海,取得顯著成效。我國森林面積和蓄積量連續30多年“雙增長”,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積連續4個監測期“雙縮減”,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中國山水工程”入選聯合國首批十大“世界生態恢復旗艦項目”,塞罕壩機械林場、浙江“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獲得聯合國“地球衛士獎”,樹立了生態治理的國際典范。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自然、經濟、社會條件千差萬別,決定了生態治理不能搞“一刀切”,必須結合實際,選擇最為適當的修復方式。對于嚴重透支的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濕地農田等生態係統,要嚴格推行禁牧休牧、禁伐限伐、禁漁休漁、休耕輪作;對于水土流失、荒漠化、石漠化等生態退化突出問題,要堅持以自然恢復為主、輔以必要的人工修復,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沙則沙、宜荒則荒;對于城市特別是超大特大城市和城市群,要積極探索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深度融合的新路子,讓城市更加美麗宜居。
??如何理解外部約束和內生動力的關係?
??事物發展變化是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外部約束和內生動力體現了外因與內因辯證統一、相互聯係、相互轉化的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這篇重要講話中強調,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強有力的外部約束,同時要激發起全社會共同呵護生態環境的內生動力。這一深刻論述為我們把握好外部約束和內生動力的關係、構建“內外兼修”的長效機制提供了科學指引。
??制度和法治是生態環境保護的有力外部約束。前些年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之所以出現很多問題,大多同體制不健全、制度不嚴格、法治不嚴密、執行不到位、懲處不得力有關。新時代,我國生態文明法治建設進入立法力度最大、監管執法尺度最嚴、法律制度實施效果最為顯著的時期。制修訂生態環境法律30余部、行政法規100余件、地方性法規1000余件。有關部門敢于“亮劍”,重拳出擊,秦嶺北麓違建別墅、青海木里礦區非法開採等一大批生態環境重大典型案件被嚴厲查處。特別是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持續發力,堅持較真碰硬,成為壓實生態環境保護政治責任的利劍。事實證明,從立法到執法,從問責到整改,以法治理念、法治方式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樹立起制度的剛性和權威,是行之有效的舉措。
??生態環境保護既靠他律,也靠自律,通過激勵機制等制度規范激發內生動力,才能形成高水平保護的思想自覺、行動自覺。2024年6月,我國首部專門針對生態保護補償的法規《生態保護補償條例》正式實施,建立起資源有償使用、生態補償等制度。同時,不斷完善多元化市場投入機制,在規劃管控、產權激勵、資源利用、財稅支持等方面落實政策,讓社會資本進得來、退得出、有收益,有力調動了企業等各方面力量參與生態保護和修復的積極性主動性。大力開展“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等主題實踐活動,生態文化蓬勃發展,公民生態文明意識顯著提升。如今,綠色出行、光盤行動、低碳生活等綠色生活方式漸成時尚;撿拾垃圾、巡河護林、公益宣講等生態環境志願服務蔚然成風,實現了從“要我環保”到“我要環保”的重要轉變。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始終堅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保持常態化外部壓力。總體看,我國生態環境治理體係仍有待健全,有的企業不正常運行污染治理設施、超標排放、監測數據造假等行為禁而未絕,執法環節處罰力度不足、違法成本過低的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要進一步建立健全和嚴格執行生態環境法規制度,讓外部約束更加有力有效。同時,多措並舉激發內生動力,完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真正讓保護者、貢獻者得到實惠;進一步健全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體係,讓經營主體在保護生態環境中獲得合理回報;大力弘揚生態文明理念,激發全民的節約意識、環保意識,形成人人、事事、時時、處處崇尚生態文明的社會氛圍。
??如何理解“雙碳”承諾和自主行動的關係?
??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鄭重提出,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經過深思熟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
??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既是我們對國際社會的莊嚴承諾,也是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這篇重要講話中強調,“這不是別人要我們做,而是我們自己必須要做”。從國內需求看,“雙碳”目標是破解資源環境約束、滿足人民優美生態需求的迫切需要,有助于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形成綠色低碳產業競爭優勢,實現高質量發展。我國生產和消耗了世界50%以上的鋼鐵、水泥、電解鋁等原材料,2024年我國煤炭消費量仍佔能源消費總量的53.2%,公路貨運量佔比仍在70%以上。推動“雙碳”工作,有利于倒逼經濟結構調整,有效緩解我國資源環境承載壓力,實現可持續發展。從國際責任看,中國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為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體係,不斷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展現了負責任大國的擔當。
??兌現“雙碳”承諾,我們的決心無比堅定、態度毫不動搖,但必須立足國情自主行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承諾的‘雙碳’目標是確定不移的,但達到這一目標的路徑和方式、節奏和力度則應該而且必須由我們自己作主,決不受他人左右”。我國在中高速發展階段尋求降碳,難度很大,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的時間,遠遠短于發達國家所用的時間,需要付出艱苦努力。要看到,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決不是就碳論碳的事,而是多重目標、多重約束的經濟社會係統性變革,不是輕輕松松就能實現的。當前全球生態環境問題政治化趨勢增強,部分西方國家打“氣候牌”,出臺碳關稅等政策,向發展中國家轉嫁減排責任。我們要通盤謀劃、穩中求進,統籌處理好發展和減排、降碳和安全、立和破、政府和市場、國內和國際等多方面多維度關係。落實好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係,優化調整產業結構,使發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資源、嚴格保護生態環境、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基礎上。對于傳統行業,不能簡單當成“低端產業”一退了之、一關了之,而是要推動工藝、技術、裝備升級,實現綠色低碳轉型。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新徵程上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堅決扛起生態文明建設政治責任,確保黨中央各項決策部署落地見效。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保持戰略定力,鍥而不舍、久久為功,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取得新進步,譜寫美麗中國建設新篇章。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