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以發展新質生産力塑造全面振興新優勢

2025-05-22 09:23:00
來源:《求是》2025/10
字號

  以發展新質生産力塑造全面振興新優勢

  許 勤

  高品質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在推動高品質發展實踐中,習近平總書記把握時代特徵、洞察發展大勢,創造性地提出新質生産力概念,並對發展新質生産力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和重大部署。2023年9月,總書記親臨黑龍江視察,強調“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産力”,為黑龍江推動高品質發展指明瞭方向。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黑龍江期間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和關於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重要論述精神,著力推動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構建現代化産業體系,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加快走出高品質發展、可持續振興新路,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新貢獻。

  一、全面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培育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新動能

  新質生産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産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品質特徵,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産力質態。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核心要素,為開闢新賽道、塑造新動能、贏得新優勢提供強大驅動力。黑龍江創新底蘊深厚,擁有哈工大、哈工程等78所高校,中國船舶703所、中電科49所等120個獨立科研院所。我們要牢固樹立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的理念,大力推進創新龍江建設,持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優化構建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環大學大院大所創新創業生態圈,打造區域創新發展高地,以創新驅動引領高品質發展。

  奮力向科技創新前沿進軍。新質生産力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産要素創新性配置、産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必須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産力發展。近年來,黑龍江瞄準深海深空、人工智慧、資訊技術等科技前沿,加大核心技術攻關力度,“祝融號”火星車移動系統、“嫦娥五號”月壤採樣裝置、“蛟龍號”水下導航定位系統等原創性技術為深海深空、海洋工程等國家戰略提供支撐,我國航太領域首個大科學裝置哈工大“空間環境地面模擬裝置”建成投用,為科技強國建設和國家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提供有力支撐。著眼未來,我們將堅持“四個面向”,因地制宜、鍛長長板,以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為突破口,在航空航太、人工智慧、新材料、綠色能源等領域,加快形成一批原創性科技創新成果,帶動創新鏈産業鏈深度融合,為新質生産力發展提供源頭活水。

  促進科技創新與實體經濟緊密結合。實體經濟是東北和黑龍江的優勢所在,推動黑龍江全面振興,根基在實體經濟,關鍵在科技創新,方向是産業升級,必須以科技創新驅動生産力迭代升級,以新質生産力賦能實體經濟發展。黑龍江圍繞産業發展需求凝練科技問題,在研500余項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已形成新技術、新産品1699項。我們將立足産業發展優勢,深入實施科技成果産業化突破行動,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産業和産業鏈上,構建科技成果全鏈條轉化機制,加快建設哈工大先進技術研究院等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臺,推動更多科技成果從樣品變成産品、形成産業,把科技創新“變數”轉化為産業振興發展“增量”。

  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科技創新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相互支撐。近年來,黑龍江堅持教育優先發展,調整優化基礎教育佈局結構,深化職業教育改革,加快建設哈工大、哈工程等高水準研究型大學,制定實施龍江創新發展60條、人才振興60條等政策措施,全省高校高級職稱人才由凈流出轉為凈流入,技能人才達266.9萬人。我們將圍繞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的要求,深化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健全科教協同育人機制,推進職業教育産教融合發展,完善創新平臺體系,爭創更多的全國重點實驗室和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技術創新中心,培養造就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型人才隊伍,把科教資源優勢轉化為創新發展優勢。

  二、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産業全面振興,夯實發展新質生産力的産業基礎

  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基本路徑。發展新質生産力,要促進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加快推動新型工業化。黑龍江作為老工業基地,是國家最早進行工業和科技佈局的地區之一,“一五”時期蘇聯援建的22個重點工程項目和“南廠北遷”25戶大企業落戶黑龍江,經過多年發展,形成了涵蓋40個大類、161個中類、357個小類的工業體系,為我國生産力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新征程上,我們要聚焦促進新質生産力發展,著力推動科技創新及其成果轉化應用,統籌推進傳統産業升級、新興産業壯大、未來産業培育,加快構建現代化産業體系,努力形成産業創新百舸爭流的局面。

  推動傳統産業煥發新活力。運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産業,是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重要途徑。黑龍江傳統産業佔比高、底盤大,中國一重、哈電集團等一批“大國重器”企業,為共和國工業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這些重點企業和産業既是構建現代化産業體系的重要基礎,也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重要著力點。要堅持創新賦能、數字賦能、設計賦能和標準化賦能,用好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等政策措施,實施千企技改專項行動,加快推進傳統産業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提升能源、化工、食品、醫藥、汽車等産業價值鏈,大力培育智慧工廠、數字化車間和創意設計市場主體,推動“龍江製造”向“龍江設計”、“龍江創新”轉變,在推動傳統産業轉型升級中增添發展動能、提升競爭力,加快實現新舊動能轉換。

  打造新興産業發展新引擎。戰略性新興産業是優化産業結構、壯大經濟總量、提升發展品質的重要力量。當前,黑龍江新興産業發展態勢良好,國內運營商最大單集群智算中心建成運營,哈爾濱航空集群、綏哈大齊生物製造集群成為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群,生物發酵氨基酸和生物質燃料乙醇生産基地規模穩居全國首位,超高純半導體金屬材料取得突破,700噸級世界最大核電轉子鍛件生産出爐。我們要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機遇,實施戰略性新興産業倍增計劃,發揮科教優勢,著力培育數字經濟新藍海、生物經濟新基地、創意設計新高地,培育壯大航空航太、電子資訊、新材料、高端裝備、智慧農機等産業,爭建國家重要的先進電力裝備、特種軌道交通裝備、高檔數控機床、智慧機器人等先進製造産業集群,形成更具競爭力的現代化産業體系。

  佈局未來産業發展新賽道。大力發展未來産業,是引領科技進步、帶動産業升級、培育新質生産力的戰略選擇。黑龍江科教資源豐富,有未來産業發展的創新沃土,人形機器人等多個項目入圍工信部未來産業創新任務“揭榜挂帥”項目。我們將堅持“無中生有”、有中生新,把未來産業作為“換道超車”的新引擎,?實施未來産業孵化加速計劃,完善未來産業持續穩定的投入增長機制,進一步強化科技創新政策協同發力,實施科技重大項目和重大科技攻關工程,推動跨領域技術交叉融合創新,培育人工智慧、生物製造等未來産業,加快推動未來産業科學佈局、項目落地、企業成長,形成多元化的未來産業推進力量。

  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綠色發展是高品質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産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産力。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黑龍江經濟社會發展的寶貴資源,也是黑龍江振興發展的優勢所在。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持綠色生態就是生産力、就是競爭力,切實守好生態本底、生態價值,著力建設綠色龍江。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重要理念,發揮“後亞冬”效應,推動冰雪運動、冰雪文化、冰雪裝備、冰雪旅遊全産業鏈發展,加快特色文化旅遊全域全季可持續發展,大力發展綠色低碳導向的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推進國家大型清潔能源基地和大型算力中心協同佈局試點建設,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産業結構、生産方式、生活方式。加快生態價值轉換,推動森林水庫、錢庫、糧庫、碳庫“四庫”聯動,建設大興安嶺國家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把綠色資源轉化為綠色生産力,築牢祖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

  三、著力發展現代化大農業,以發展農業新質生産力助力農業強國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2023年9月視察黑龍江時強調,“要以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為主攻方向,加快建設現代農業大基地、大企業、大産業,率先實現農業物質裝備現代化、科技現代化、經營管理現代化、農業資訊化、資源利用可持續化”,“統籌推進科技農業、綠色農業、品質農業、品牌農業”,為黑龍江發展現代化大農業指明瞭前進方向、注入了強大動力。作為全國最重要的商品糧基地,黑龍江堅決當好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我們把多種糧種好糧作為重大政治責任和神聖使命,深入實施千萬噸糧食增産計劃,2024年糧食總産量突破1600億斤、創歷史新高,大豆産量181億斤、佔全國産量的43.8%,糧食總産量、商品量、儲備量位居全國第一。實現農業現代化,必須大力發展農業新質生産力,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産率。我們將加快推進農業與科技融合,努力讓農民用最好的技術種出優質高産糧食,積極發展定制農業、品牌農業,提高農民收益,壯大現代化大農業規模,建設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保障基地,當好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

  堅持用科技創新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發展現代農業,必須依靠科技進步,讓科技為農業現代化插上騰飛的翅膀。黑龍江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70%、居全國前列,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穩定在99%以上、居全國首位,選育了高油高蛋白大豆、耐密宜機收玉米、優良食味水稻等一批新品種。我們將堅持以産業急需為導向,聚焦核心種源、關鍵農機裝備、耕地品質等,加大科技創新和創新成果應用,建設佳木斯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高端智慧農機裝備研發製造推廣應用先導區,在加快培育和發展農業新質生産力方面不斷邁出新步伐。

  堅持農業産業化發展。農業産業化必須強化科技賦能、市場引領、品牌帶動。黑龍江地處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和世界公認的黃金玉米種植帶、畜牧養殖帶,農産品、畜産品、森林食品,品類豐富、量大質優,綠色有機食品認證面積超過1億畝、居全國首位,五常大米、龍江和牛、撫遠蔓越莓等“黑土優品”,伊春紅松籽、東寧黑木耳等“九珍十八品”品牌影響力持續擴大,綠色、安全、可口的龍江優質農林産品得到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青睞。要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糧頭食尾”、“農頭工尾”重要指示,深入踐行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堅持産業興農、品質興農、綠色興農,做優做大綠色農産品,實施冷水漁業振興、設施農業現代化提升等行動,推進奶業振興、發展高端肉牛,促進農産品多元化開發、多層次利用、多環節增值。著力打造食品和飼料産業集群,推動農産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有效銜接,延伸産業鏈、提升價值鏈,把農業建設成為大産業。

  堅持用資訊化智慧化賦能農業。智慧農業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然選擇,是推動農業生産方式根本變革的必由之路。黑龍江發展智慧農業潛力很大,要堅持需求牽引、創新驅動、融合發展,加快建設智慧農場技術與系統全國重點實驗室,聚焦育秧、灌溉、施肥、病蟲害防治等關鍵環節創新智慧農業應用場景,打造全省統一智慧農業平臺,運用物聯網、大數據等現代資訊技術,推進主要作物種植精準化、畜牧養殖智慧化、農業全産業鏈數字化,持續提升農業智慧化水準。

  四、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充分激發發展新質生産力的動力活力

  通過深化改革不斷完善生産關係,激發社會生産力發展活力,是我國改革開放偉大實踐的寶貴經驗。發展新質生産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黑龍江處於我國對俄開放合作的最前沿,是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是東北亞地區重要的創新基地,有27個國家一類口岸及自由貿易試驗區、邊境經濟合作區等開放平臺,區位優勢明顯。只有深化經濟體制、科技體制等改革,才能打通束縛發展新質生産力的堵點卡點;也只有擴大高水準開放,才能在全球範圍配置先進優質生産要素,為發展新質生産力營造良好國際環境。我們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構建同發展新質生産力相適應的體制機制,加快打造我國向北開放新高地。

  以改革開放拓展新質生産力發展空間。國際科技産業合作是大趨勢,越是面對世界經濟格局的深刻變化,越需要抓住機遇、因勢利導,深化開放包容、互惠共用的國際科技産業合作。黑龍江擁有中國—俄羅斯極地技術與裝備、中國—哈薩克農業科學等4家“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正在積極建設“一帶一路”(黑龍江)國際創新合作中心。深圳(哈爾濱)産業園區以新一代資訊技術、高端裝備、人工智慧、新材料等産業為重點,帶動上下游産業鏈集聚式發展,成為跨越2800公里的南北區域對口合作範例。我們將進一步強化前沿意識、開放意識,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路,深化與俄羅斯、東南亞、南美、中東、非洲等的技術、産業、市場對接,拓展國際市場空間,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長三角等地區深度合作,在航空航太、高端裝備、人工智慧等領域開展科技聯合攻關和成果轉移轉化,在更大範圍內協同聯動,推動創新鏈、産業鏈、供應鏈深度融合,以高水準開放推動高品質發展。

  以改革開放增強新質生産力發展活力。新質生産力是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場“無形之手”共同培育而驅動形成的,既需要政府超前規劃引導、科學施策支援,也需要市場機制有效調節、經營主體主動作為。黑龍江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制定實施振興發展民營經濟的若干意見、民營經濟發展促進條例等政策措施,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小巨人”企業數量快速增長。我們將充分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抓好北大荒、森工、龍煤等重點企業改革,完善現代企業制度,鼓勵民營企業開拓國內外市場,支援有能力的民營企業牽頭承擔重大技術攻關任務,向民營企業進一步開放科研設施,激發各類企業的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

  以改革開放促進生産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産力集聚。發展新質生産力,既是“發展命題”又是“改革命題”,不僅需要依靠科技創新和産業升級,也需要優化發展環境和生産要素配置方式。黑龍江堅持世界眼光、一流標準,著力打造高效便捷政務環境、公平公正法治環境、尊商重商人文環境,完善領導幹部全覆蓋包聯服務企業和項目機制,吸引優質投資項目落地建設,努力讓黑龍江成為投資高地、創業福地,2024年新引進落地生物經濟、新材料等産業項目數量增長43.3%。我們將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激發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和數據等生産要素活力,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完善數據規劃政策體系,大力實施數字産業化、産業數字化,推動企業組織形態、産業發展模式、經濟增長動力變革。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加快推動高品質發展,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戰略舉措,是振興東北的光明之路。黑龍江將牢記囑託、感恩奮進,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重要論述和對黑龍江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主動服務和融入構建新發展格局,以新質生産力引領高品質振興發展,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龍江新篇章,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貢獻新力量。

  作者:中共黑龍江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

[責任編輯:黃曉迪]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