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核心要素

2024-06-04 09:00:00
來源:《求是》2024/11
字號

  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核心要素

  李曉紅

  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産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核心要素;必須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推動新質生産力加快發展。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重要論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産力理論,為我們準確把握生産力發展規律、深入推進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加快建成世界科技強國,指明瞭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深刻認識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重要論述的重大意義

  新時代呼喚新理論,新理論引領新實踐。新時代新征程紮實推進高品質發展,迫切需要新的生産力理論來指導。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重要論述,是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時代發展大勢的深刻把握,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産力理論的豐富和發展,為以高品質發展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引。

  對馬克思主義生産力理論的豐富和發展。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生産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生産力質態的每一次演進和發展,都是以重大科技創新為主導,形成新的生産方式,引發生産力産生質變,推動新的産業變革和社會變革。古往今來,人類創造的科技成果深刻影響著人類文明發展進程。縱觀歷次工業革命,每一次技術革新都帶來了生産力水準的提升。從18世紀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機械化,到19世紀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電氣化,再到20世紀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資訊化,一次次顛覆性的科技革新,帶來社會生産力的大解放和生活水準的大躍升,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軌跡。新質生産力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産要素創新性配置、産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重要論述,是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總結,進一步創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産力理論。

  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發展大勢的深刻洞察。當今時代,世界主要國家都把科學技術看作振興經濟、提升綜合國力的關鍵要素,科技競爭成為大國博弈的戰略焦點。在新一輪科技革命浪潮中,人工智慧、量子科技、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前沿技術的迅猛發展,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生産方式、産品形態和服務模式,催生出全新的生産力質態。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産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科技、人才、創新只有通過産業結合在一起,才能有力推進新質生産力的形成與發展,才能真正成為推動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的新動能。資訊技術與製造業的深度融合,不僅極大地提高了生産效率,還通過智慧化、定制化生産滿足了市場多元化需求,推動了産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基因編輯、合成生物學等生物技術的突破,為生命健康、現代農業等領域帶來了革命性變化。數據要素的市場化價值化,正在形成以數據為關鍵驅動力的生産實踐新空間,使資源配置更加高效,市場活動更加活躍。新質生産力的提出,正是基於對全球科技創新趨勢、經濟發展模式轉型以及社會結構變化等多維度的深刻洞察,對於把握未來發展機遇、推動産業轉型升級具有重大指導意義。

  推動高品質發展的內在要求。新質生産力是以全要素生産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誌,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和生産力發展路徑,實現生産要素創新性配置,形成的先進生産力。黨的十八大以來,新發展理念引領我國發展全局發生深刻變革,高品質發展不斷取得新進展新成效。傳統産業轉型升級加快推進,不斷邁向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新興産業在新能源汽車、光伏太陽能、鋰電池、高鐵等領域實現了趕超領跑;未來産業在未來能源、未來製造、未來材料、未來空間和未來健康等領域積極佈局,為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正從“量的積累”向“質的躍升”轉變。面向未來,只有抓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才能把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加快發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要素的新質生産力,向科技創新要方法要答案,積極破解發展難題,爭取發展主動權,將有力推動我國經濟從傳統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從數量擴張轉向質優量增,提升我國産業競爭力、安全和韌性,推動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

  二、培育發展新質生産力要牢牢把握科技創新這一核心要素

  科技創新是促進生産力發展的關鍵變數。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重要論述突出了創新的主導作用,明確了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核心要素,闡明瞭技術革命性突破是引發生産力躍升、生産關係調整和創新資源配置的關鍵。

  科技創新是向新質生産力躍升的內在驅動。新質生産力依靠科技創新驅動,通常表現為更高的效率、更好的品質、更強的創新能力和更符合高品質發展要求的生産方式,它以高科技、高效能、高品質為特徵,是對傳統生産方式的革新。新質生産力並不是對傳統生産力的純粹否定和簡單替代,發展新質生産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産業。傳統生産力通過技術改造實現效率提升,為新質生産力的培育和發展提供支援,新質生産力通過科技發展和技術進步,推動傳統産業的轉型升級,促進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進而推動生産力全面提升和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

  科技創新促進新質生産力與新型生産關係相互適應。科技創新作為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核心驅動力,深刻影響並重塑生産關係。科技創新通過引入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極大地提高了生産效率,降低了生産成本,並引發生産方式的變革和勞動形態的演變,進而推動生産關係的調整。生産力決定生産關係,生産關係對生産力具有反作用。科技創新引發生産關係各個要素進行優化組合,需要不斷健全完善與之相匹配的法律框架、監管政策和保障機制,激發勞動者的創造性、促進科技創新和管理水準的提升、推動分工協作和生産組織的現代化等,共同激發新質生産力持續發展,形成新質生産力發展和生産關係優化的動態適應。

  科技創新需要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更好結合。依靠科技創新塑造發展新動能,需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由市場需求主導創新資源有效配置,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發揮科技型骨幹企業引領支撐作用,營造有利於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的良好環境,推動産學研深度融合,促進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産力的快速轉化,加速新技術、新産品、新業態的涌現。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健全宏觀調控體系、強化監督管理、提供公共服務、積極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加快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在頂層設計、戰略規劃、政策供給等方面加強統籌佈局,充分釋放市場活力,促進更加有效的市場形成。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以新型舉國體制高效開展有組織的科研攻關,讓政府在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方面更好發揮組織協調作用。

  科技創新需要統籌好高水準自立自強與高水準對外開放。高品質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加快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品質發展的必由之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我國科技創新取得新的歷史性成就。但我國科技創新內生動力不強、一些高端産業鏈安全韌性不足、部分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等問題尚未根本解決。堅持科技自立自強,是把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時代使命。發展新質生産力,要堅持立足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主動尋找科技創新突破口,主動尋找未來科技發展先機,切實把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科技自立自強並不意味著閉門造車、固步自封,而是堅持以自立自強引領創新發展、以開放合作促進互利共贏。要以更加開放的思維和舉措,拓展深化國際科技合作,加快建設要素融通的全球科技創新網路,加快構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提升我國科技創新國際競爭力。

  三、大力推進工程科技創新,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産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代工程和技術科學是科學原理和産業發展、工程研製之間不可缺少的橋梁,在現代科學技術體系中發揮著關鍵作用。”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呈現出大國競爭、場景驅動、數實融合、範式更新、組織升級等新特點新趨勢,要發揮工程科技的創新性、整合性、輻射性和帶動性作用,牽引基礎科學發展、示範帶動技術進步、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産力。

  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堅持科技創新引領産業創新,以原創性顛覆性技術創新培育新動能,提升科技創新成果向重大場景轉化效能,形成新質生産力發展的澎湃動能。圍繞重點産業鏈,找準關鍵核心技術薄弱環節,集中優質資源合力攻關,保證産業體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提升産業鏈韌性。推動創新鏈産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促進産業鏈集群化發展和創新要素高效流動共用。加快傳統製造業的轉型升級,推動製造業重點産業鏈高品質發展。加快新興産業集群發展,推動新興産業成為實體經濟創新發展的“強引擎”。豐富未來産業應用場景,充分發揮超大規模市場的成果轉化優勢和對創新效率的正向牽引作用,構建未來産業生態。

  發揮工程科技創新引領作用。工程科技具有選擇、引導、帶動基礎研究和推動産業變革雙向引領的顯著特點,已經呈現出對新質生産力發展的強大驅動和支撐作用。要聚焦國家戰略需要,以應用研究倒逼基礎研究,促進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成果轉化融通發展。重視工程科技的系統工程思維在基礎研究領域整體謀劃佈局中的重要作用,重視學科交叉融合、大科學計劃的組織實施,系統推進基礎研究的任務佈局、平臺建設、資源配置和組織管理,引導基礎研究主體分工協作,促進目標導向與自由探索有機結合,以提升基礎研究整體效能。充分發揮我國完備的工業體系、巨大的市場空間、豐富的應用場景和高效的組織體系等諸多優勢,以工程科技創新推動技術變革,以大工程建設、産業應用、市場需求等為導向,推動新技術、新産業的匯聚融合,重構發展方式、重塑競爭格局。

  加快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充分發揮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路線選擇、要素價格、各類創新要素配置的導向作用,打通産學研用鏈條的堵點。統籌促進資源有效配置和提高協同創新效率,打造以企業為主導的技術創新聯合體,促進多元主體融通創新。推動建立各類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構、技術交易市場,完善和健全科技服務體系。加強保護智慧財産權,加速自主創新核心技術轉化為技術標準。做好科技金融這篇大文章,打通“科技—産業—金融”鏈條,鼓勵發展創業投資、股權投資,支援長期資本、耐心資本、戰略資本更多地投向科技創新、産業創新。

  完善國家科技治理體系,優化科技創新生態。加強面向國家重大戰略及市場失靈領域的頂層謀劃,統籌科技資源、支援政策,項目、基地、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以國家的有組織科研提升關鍵領域競爭力。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形成定位合理、優勢互補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協同機制,發揮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整體性建制化優勢。加快制定人工智慧等關鍵和新興技術領域綜合規劃,明確體系佈局、發展藍圖、重點任務,確保各項政策同向發力、形成合力。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堅持正確的科技成果評價導向,創新科技成果評價方式,充分發揮科技成果評價的“指揮棒”作用,通過評價激發科技人員積極性,營造良好創新生態,提升宏觀政策效能,培育和壯大市場主體。

  以高水準開放促進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加大高水準對外開放力度,持續推進國際科技交流合作,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路,以科技支撐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加強全球科技創新協作,推動科技創新人員和資源等自由流動,構建開放自由的國際科技合作生態。立足基礎設施建設、工程與工業化等優勢領域,持續拓展資源網路,高效集聚配置創新資源。加強科技創新主體深度協作、互學互鑒,推進實施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面對氣候變化、衛生健康、環境保護、能源安全、糧食安全等重大挑戰,共同突破關乎人類未來命運的重大科技難題。完善智慧財産權保護法律體系,推動建立健康、可持續的國際科技合作交流機制。積極參與國際科技治理,全面提升我國科技創新的國際化水準和影響力。

  作者:中國工程院黨組書記、院長

[責任編輯:黃曉迪]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