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落實全球文明倡議 豐富世界文明百花園(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2024-05-23 09:09: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新時代以來,習近平主席在多個重大國際場合闡明對全球文化、文明發展和交流互鑒的一系列中國立場、中國方案。5年前,習近平主席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提出了加強交流互鑒的4點主張。去年3月,習近平主席在中國共産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提出並深刻闡釋全球文明倡議,指出“我們願同國際社會一道,努力開創世界各國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讓世界文明百花園姹紫嫣紅、生機盎然”。全球文明倡議是繼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之後,中國為國際社會提供的又一重要公共産品,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應對全球共同挑戰貢獻中國智慧、激發精神力量。

  全球文明倡議以宏闊視野指引人類文明進步方向

  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人類社會發展進程曲折起伏,團結與分裂兩種取向相互激蕩,挑戰和機遇相互交織,充滿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化解人類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需要依靠物質的手段攻堅克難,也需要依靠精神的力量誠意正心。站在人類文明何去何從的十字路口,著眼于團結各國共同應對世界文明發展面臨的困境與挑戰,習近平主席提出全球文明倡議,為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這一倡議從理論層面指出人類文明向何處去,指明世界文明百花園繁榮發展的美好前景,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文化文明力量;從實踐層面回答不同文明如何共處,為推動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和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注入強大正能量,對於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習近平主席指出:“我們要促進人類社會發展、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必須深入了解和把握各種文明的悠久起源和豐富內容,讓一切文明的精華造福當今、造福人類。”中華文明自古以來就以開放的姿態、包容的胸懷與其他文明相互交流、相互借鑒,從中獲得傳承發展的不竭動力,也以自身發展有力推動人類文明進步。中國共産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既堅持獨立自主,從國情出發,也借鑒各國經驗,汲取人類文明一切優秀成果,取得舉世矚目的現代化建設成就。全球文明倡議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土壤,立足於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探索,總結人類歷史上各種文明治亂興衰的經驗教訓,倡導不同文明相容並蓄、開放包容、交流互鑒,展現了中國作為文明大國的氣度和風範,彰顯了中國共産黨對人類文明發展歷程的深刻洞見和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的胸襟與擔當。

  全球文明倡議深刻契合國際社會對於多種文明和諧共生、美美與共的共同願望,自提出以來獲得各方面廣泛關注和積極支援。在“讀懂中國”國際會議、“良渚論壇”、太湖世界文化論壇等場合,多國政要高度評價全球文明倡議,認為全球文明倡議尊重不同國家人民對自身發展道路的探索,與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高度契合,有助於推動以對話合作取代霸權思維。全球文明倡議作為重要共識,已經寫入中國與俄羅斯、塞爾維亞、匈牙利、尚比亞、馬爾地夫等多個國家以及中亞、阿盟、瀾湄等地區的聯合聲明、新聞公報或宣言中。

  全球文明倡議以豐富意蘊回答人類文明發展的時代之問

  全球文明倡議以4個“共同倡導”為主要內容,即共同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共同倡導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共同倡導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共同倡導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主張不同文明相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攜手解決好攸關世界未來和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促進人類文明進步。

  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習近平主席指出:“我們要共同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堅持文明平等、互鑒、對話、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衝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越。”人類文明的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徵,也是人類文明的魅力所在。人類文明進步絕不在於某一種文明一家獨大,而在於不同文明百花齊放。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2500多個民族和多種宗教。不同歷史和國情,不同民族和習俗,孕育了不同文明。多樣帶來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産生進步,人類文明多樣性賦予這個世界姹紫嫣紅的色彩。文明沒有高下、優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別。文明差異不應該成為世界衝突的根源,而應該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對待不同文明,各國只有以海納百川的胸襟和兼收並蓄的態度,打破交往壁壘、消除交流隔閡,相互汲取智慧養分,才能不斷創造新的文明成果。

  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習近平主席指出:“我們要共同倡導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各國人民的共同追求,要以寬廣胸懷理解不同文明對價值內涵的認識,不將自己的價值觀和模式強加於人,不搞意識形態對抗。”近年來,各種全球性威脅與挑戰層出不窮,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類社會安危與共、榮辱相依,各國唯有團結合作才能有效應對全球性挑戰。然而,個別國家打著“普世價值”旗號,肆意干涉別國內政,挑動衝突對抗,破壞各國團結合作應對危機的努力。中國倡導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堅持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統一,既凝聚弘揚人類不同文明的價值共識,也尊重不同國家、不同文明在價值實現路徑上的特殊性差異性,有利於把全人類意志和力量凝聚起來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為各國走好現代化之路、建設美好世界提供正確價值指引。

  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習近平主席指出:“我們要共同倡導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充分挖掘各國歷史文化的時代價值,推動各國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傳承是對文明根基的保護,創新是文明發展的動力。文明永續發展,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順時應勢、推陳出新。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人類新的思想不斷在傳統文明的沃土中發芽,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在歷史長河中涓涓流淌、熠熠生輝,不斷為人類解決新的時代課題提供智慧和力量。我們要大力弘揚跨越時空、跨越國度的優秀文化,既維護和珍惜本國本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也學習和汲取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明精華,從中探尋破解時代難題的思想智慧和精神力量,讓一切文明的精華造福當今、造福人類。

  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習近平主席指出:“我們要共同倡導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探討構建全球文明對話合作網路,豐富交流內容,拓展合作渠道,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國際人文交流合作立足於不同文明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對於深化國家間政治互信、經貿交往、務實合作有著重要作用,為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夯實社會和民意基礎。面對當前“文明衝突論”“文明優越論”沉渣泛起、逆全球化思潮上升等諸多挑戰,是走向共同繁榮還是衝突對抗,是走向革新進步還是停滯倒退,需要各國作出理性抉擇。我們要通過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促進人類文明交流互鑒,拉緊國與國交往的紐帶,架起人與人溝通的橋梁,不斷譜寫世界多彩文明的新篇章。

  推動文明對話互鑒,促進民心相知相通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人與人的交流、心與心的溝通,有助於消弭文化間的陌生與隔閡,增強國與國關係的韌性,為全球文明倡議的落實落地創造條件。人民外交在開展對外人文交往、促進民心相通方面承擔著獨特而重要的使命。新征程上,要繼續發揮人民外交的重要作用,積極踐行全球文明倡議,促進文明交流互鑒,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高水準服務外交大局。人民外交是國家總體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始終堅持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發動人民力量,統籌民間資源,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作出重要貢獻。新征程上,人民外交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外交思想、習近平文化思想,緊緊圍繞黨和國家中心任務,以元首外交為引領,密切配合官方外交,推進國際交流合作和文明對話溝通,努力使全球文明倡議的核心理念為國際社會更多人所理解和認同。

  深層次增進人民友好。人民之間的深厚友誼,是國家關係發展的力量源泉。要堅持貼近人民,展示人民視角,表達人民意願,不斷推動中外人民相互了解和真誠溝通。充分發揮人民外交形式靈活、途徑多元、受眾廣泛等優勢,廣交深交朋友,與各國政要、前政要、智庫、學者、媒體、地方、社會組織和團體開展友好交流,特別是大力加強中外青年交流,傳承和拓展人民友好事業,促進各國人民出入相友、相知相親。

  全方位拓展交流互鑒。推動文明對話互鑒是一項重大任務,需要發揮合力、全方位拓展。要完善工作佈局,拓展工作渠道,充實工作內容,通過舉辦交流互訪、國際論壇等為文明互學互鑒、共同發展搭建平臺,推動經濟、政治、教育、科技、文化等多領域的跨國交流。弘揚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向中國人民介紹多姿多彩的世界文明,向各國人民展示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和旺盛生命力,推動不同文明和諧共處、相互成就。

  多角度講好中國故事。講好中國故事,是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的現實要求。人民外交的重要職責之一,就是以外界聽得懂、聽得進的民間外交敘事和具有感染力、吸引力的民間外交話語,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當前,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對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中國文化産生濃厚興趣。人民外交將努力深入挖掘生動鮮活的素材和案例,借助廣闊交流平臺,以國際化語言和方式主動講好中國共産黨治國理政的故事、中國人民奮鬥圓夢的故事、中國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故事,融通中外、貫通古今,讓世界更好認識新時代的中國。

  (作者為中國人民外交學會會長)

[責任編輯:黃曉迪]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