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新質生産力是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産力質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2024-05-22 08:27: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核心閱讀

  高品質發展是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的發展,新質生産力是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産力質態。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推動高品質發展,需要深刻把握新質生産力的新發展理念內涵。

  生産力是勞動者運用勞動資料、作用於勞動對象,對自然進行改造和利用的能力。人類社會發展歸根結底取決於生産力的發展。高品質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用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發展新質生産力是推動高品質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質生産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並展示出對高品質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新質生産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産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品質特徵,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産力質態”。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推動高品質發展,必須堅持以習近平經濟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新質生産力的重要論述,深刻把握新質生産力的新發展理念內涵。

  符合創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産力質態

  新質生産力的特點是創新,遵循科技是第一生産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的形成邏輯。創新是一種具有滲透性的發展生産力的要素,既能夠提高勞動者的勞動能力、促進資本積累、改進勞動資料特別是生産工具的效率,也能夠通過把先進科學技術融入生産過程,使生産過程更加科學高效,對提高生産力水準、促進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從經濟增長視角看,創新一般是指把新的生産要素和生産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産體系的活動,包括新産品、新技術、新需求、新供給、新組織等。創新是提升全要素生産率的根源。新質生産力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其發展過程是具備相應知識、技能和素質的新型勞動者通過新型勞動工具作用於新型勞動對象的過程。新質生産力的發展,通過生産要素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催生新産業、新模式,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這些如雨後春筍般勃發的新興産業、未來産業以及傳統産業的深度轉型,從整體上推進産業體系從傳統走向現代。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是新質生産力發展的基本路徑。發展新質生産力,可以擺脫單純依靠要素數量擴張的粗放型增長方式,推動經濟發展品質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經濟增長從數量擴張向品質提升轉變。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深入發展,全球科技創新空前密集活躍。以人工智慧、量子資訊、行動通訊、物聯網、區塊鏈為代表的新一代資訊技術,以合成生物學、基因編輯、腦科學、再生醫學等為代表的生命科學技術,以清潔高效可持續為目標的能源技術,融合機器人、數字化、新材料的先進製造技術,正在加速推進製造業向智慧化、服務化、綠色化轉型,進而推動人類生産生活方式全面變革。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涌現,帶來生産力要素結構中實體性要素與非實體性要素結合的廣度、深度、頻度深入拓展,推動生産力加速迭代躍升,體現出與傳統生産力不同的質態。新質生産力的提出,把握住了當今世界這個影響深遠的變革趨勢,深刻揭示了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

  發展新質生産力,必須高度重視以人工智慧技術賦能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人工智慧是基於算力、演算法和數據等關鍵要素發展起來的、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是推動新質生産力發展的典型代表性技術。要進一步加快以人工智慧全方位、深層次賦能新型工業化,針對裝備製造業、電子資訊、原材料、能源電力、消費品等重點行業,構建重點行業大模型和工業知識庫,以場景應用為牽引,大力發展智慧産品,以製造業全流程智慧改造實現人工智慧和製造業深度融合。

  符合協調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産力質態

  堅持協調發展理念,要求學會“彈鋼琴”、增強發展的整體性協調性平衡性,強調發展要素的優化組合、發展結構的平衡協調。以協調發展理念為指導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産力,要從普遍聯繫的角度處理好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關係,不僅要通過創新促進新型勞動者、新型勞動對象、新型勞動工具等新型生産力要素從量變向質變發展,更要實現新型生産力要素合理匹配、優化組合的躍升,從而形成更高效率、更高水準的生産函數,推進全要素生産率的持續、快速提升。

  新質生産力的協調發展內涵,主要體現在産業結構承載和區域結構佈局的平衡性協調性。從産業載體看,要注意把握現代化産業體系的完備性、先進性、安全性,在加快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産業、佈局建設未來産業的同時,重視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傳統産業和産業鏈上,著力改造提升傳統産業。要科學佈局科技創新、産業創新,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産業集群。從區域佈局看,要圍繞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等,優化新質生産力佈局,構建優勢互補、高品質發展的區域經濟佈局和國土空間體系。同時,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根據資源稟賦、産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有選擇地推動新産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積極促進産業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

  符合綠色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産力質態

  以綠色發展理念為指導的新質生産力,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産發展能力,要求人類社會生産活動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在遵循自然發展規律的前提下,開展生産活動,推動人類自身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質生産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産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這一系列重要論述,構成了新質生産力的綠色發展內涵,是對西方現代化理論以及人類發展與環境保護關係的科學反思,蘊含重大理論價值。一方面,將生態環境納入生産力範疇,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産力理論的創新性發展,開闢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時代化的新境界,書寫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新篇章;另一方面,將生態環境等要素納入生産函數,將生態系統作為經濟社會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拓展了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雙向轉化路徑,也是對千百年來人與自然關係規律性認識的科學總結和理性昇華,推動形成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新範式。

  以綠色發展理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産力,必須堅持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高度重視自然資本增值,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要加快綠色科技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做強綠色製造業,發展綠色服務業,壯大綠色能源産業,推動産業生態化和生態産業化,打造高效生態綠色産業集群,形成和完善綠色低碳供應鏈,在全社會大力倡導綠色健康生活方式,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綠色低碳轉型,為永續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符合開放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産力質態

  馬克思主義認為,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産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比較優勢的發揮和市場邊界的擴大,會引發生産規模擴大、分工進一步細化、專業化水準進一步提高、生産要素進一步集中、生産成本進一步降低、産品品質進一步提高,從而促進生産效率和總産出的大幅提升。特別是生産要素在全球範圍內流動,人員、知識和思想在全球範圍的交流,有力推動了技術創新和技術擴散,極大促進了生産力發展。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深入發展,現代資訊技術催生萬物互聯的數字社會加速到來,社會化大生産和生産力發展的全球化特徵越發明顯。因此,必須堅持開放發展理念,在開放中不斷拓寬生産力要素系統的邊界,支撐生産力結構系統升級,並驅動生産力功能系統的整體協調與全面發展,實現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不斷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産力。我國旗幟鮮明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被認為是“世界上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的最大旗手”。堅持開放發展理念,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建設更高水準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推動各國攜手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廣泛的利益共同體,既是經濟全球化潮流的發展方向,更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內在要求。

  符合共用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産力質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用理念實質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高品質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這些重要論述,揭示了生産力發展與共用發展的關係。生産力發展為共用發展奠定物質基礎。一個國家或社會要實現共用發展,前提是具有高水準的生産力;實現共同富裕,則需要更高水準的生産力。因此,推動共用發展,必須堅持生産力標準是衡量社會發展帶有根本性的標準。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産力,正是新時代新征程堅持這一標準的體現。應當看到,生産力發展是一個動態過程,共用發展也是一個動態過程。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産力所要堅持的共用發展,不僅包括最終目標意義上的實現“全民共用”“全面共用”,還包括實現途徑上的“共建共用”以及發展過程由低級向高級、從不均衡到均衡的“漸進共用”。

  以共用發展理念推動新質生産力發展,要牢牢堅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這一發展的最終目標,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動局面。尤其是隨著人工智慧等數字技術深入發展,要提高數字經濟發展的包容性,積極預防和彌合城鄉之間、不同群體之間的數字鴻溝,推動數字技術在不同行業、不同地區、不同群體之間最大程度地擴散應用,通過教育培訓推動勞動者技能更好適應數字技術進步,讓數字經濟紅利更廣泛惠及全體人民。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責任編輯:黃曉迪]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