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縣域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徑思考

2023-04-09 15:52:00
來源:農民日報
字號

  作者:鄒麗麗(山東省煙臺市蓬萊區委黨校)

  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縣域農業高質量發展,需要新的組織架構、新的農產品產業鏈條和價值鏈條、新的農產品交易體係、新的農村金融服務等以應對新發展變化。

  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規模化推動現代化。完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登記注冊和信息檢測制度,加強對現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監管力度,不同部門的涉農政策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結合統籌安排、提高整合效率。充分發揮各地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作用,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扶持等方式營造良好的就業創新環境。探索建立高素質農民在社會保險、生活補貼、職稱評聘、培訓提升等方面的相關體制機制。對涉農項目如高標準農田建設、土地整理項目、農業綜合開發等要與規模經營相結合,通過財政資金和政策的撬動,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合建或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共建農業設施。

  探索創新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以產業化推動現代化。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要素跟著項目走”機制,引進一批關聯度高、規模大、競爭力強、信譽好的農產品深加工和配套服務企業。通過政策、資金等激勵本地龍頭企業進行產能提升、技術改造和產業鏈的延伸。通過合作社,將農民組織起來,積極主動與龍頭企業對接。立足本地特色,確定特色產業,全方位整合優勢資源,培育優勢農業產業帶,培強優勢特色產業區,創新合作模式,發揮企業的經濟優勢、技術優勢、市場優勢、管理優勢,合作社的土地優勢、勞動力優勢,構建“利益均沾、風險共擔”的緊密利益聯結機制,推動產業鏈條各節點的深度融合,構建農業產業聯盟,形成多元協調發展、多極支撐的現代產業結構,通過加強與科研院所聯合等方式不斷進行技術創新,提升整個產業鏈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實現全產業鏈轉型升級,提升地區農業發展整體效益。

  強化農產品品牌化和數字化建設,以標準化推動現代化。以基地建設為抓手,推廣標準化種植。全面推行標準模式,公司、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小農戶充分合作,通過入股、訂單等方式將小農戶納入基地管理,帶動小農戶按標準化進行生產、管理,統一驗收、統一分揀、分級分類、設計包裝,統一區域品牌對外銷售,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以品牌為抓手,加大營銷模式創新。大力發展產銷直挂、連鎖經營、物流配送等新型營銷方式,在區域性中心城市開辟直銷點,形成多層次、多渠道的市場營銷網絡。積極順應“互聯網+”發展新趨勢,積極推進大型倉儲、冷鏈物流建設,扶持規范農村電商發展,推動農產品網絡銷售快速發展。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工流通企業與電商企業、實體市場全面對接融合,線上線下互通有無、共同發展。

  完善農業產業發展政策支撐體係,以係統化推動現代化。首先,要科學做好區域產業規劃,為農業發展指明方向。以土地為抓手,從產業出發,在明確土地性質和用途合法合規的情況下,因地制宜,因村制宜,以“一村一品”為重點,制定明確的縣、鄉、村各級鄉村產業發展規劃。既突出特色,實現適度規模,又避免產業雷同增加市場風險。其次,要拓寬農業融資渠道,為產業發展提供動力。整合農業、交通、林業、水利、農業綜合開發等項目資金,支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化發展和農業科技的應用。引導各類金融機構將業務范圍向農村延伸、向農業拓展,有效解決龍頭企業、種植大戶、專業合作社發展融資難題。最後,要加大農業產業監管力度,為產業發展提供保障。建設規范的農資市場並定期監督抽查,嚴厲打擊生產銷售假冒偽劣農資產品的違法行為。同時,要加快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體係和農產品溯源體係建設,購置設備,培訓人員,加大對農產品化肥、農藥殘留和其他有害物質的檢測監督力度,及時收集、評估、處置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

[責任編輯:黃曉迪]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