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按規律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

2022-11-21 09:01:0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字號

  作者:張友國(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碳達峰碳中和是黨中央深思熟慮後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要任務。黨的二十大明確,推進碳達峰碳中和要“積極穩妥”,這也是習近平總書記一貫強調的“雙碳”工作總基調,即“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要堅定不移,但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要堅持穩中求進,逐步實現”。要把握好“積極穩妥”這一總基調,就要深刻認識支配碳達峰碳中和進程的重要規律,並遵循這些規律推進碳達峰碳中和。

  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重大意義

  理論研究和實踐都表明,在一定條件下,碳排放可能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提升而不斷增加直至達到一個峰值,繼而逐步下降。眾所周知,碳排放主要來自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化石燃料消費,在當前技術水平和能源結構約束下,碳排放是經濟社會發展不可避免的副產品。然而,碳排放也不一定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而持續增加,因為節能技術進步、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能源體係綠色低碳化都有可能使經濟社會發展與碳排放逐步脫鉤,從而使碳排放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而呈現先上升後下降的變化形態。這應當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一條規律。世界上大多數發達國家或地區的碳排放都已經呈現出上述變化特徵,我國一些經濟發達地區的碳排放歷史變化也是如此。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很多已經實現碳達峰的發達國家也紛紛提出了本國的碳中和目標。盡管我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但在保護全球氣候和生態環境治理中無不體現出大國擔當,提出了自己的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這既符合全人類利益,也符合經濟社會發展規律。

  適度的碳排放約束能夠起到激勵技術進步、倒逼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繼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作用,這也是一條重要的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近年來,特別是新時代以來,我國努力推進節能減排及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碳排放強度出現大幅度下降,超額完成既定目標,碳排放總量已經進入高位平緩變化階段。同時,碳治理體係得到充分發展,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碳減排經驗和技術手段,形成了相對完善的體制機制。而且我國提出的碳中和時間節點比大多數發達國家提出的碳中和時間節點要晚十年左右,比我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間節點也晚十年左右。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黨中央提出的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與我國的碳排放態勢、經濟社會發展的碳脫鉤狀態和碳減排能力匹配度高,屬于適度的碳排放約束,能夠對高質量發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我國的高質量發展也亟需碳達峰碳中和助一臂之力。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實現‘雙碳’目標,不是別人讓我們做,而是我們自己必須要做”。從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來看,我國仍然面臨產業結構中“兩高”行業份額偏高、能源結構中煤炭佔主導、交通運輸結構中公路運輸比重偏大、節能降碳技術水平亟待提升等一係列嚴峻挑戰。從生態環境演化態勢來看,雖然新時代以來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但仍處于“三期疊加”時期,與人民群眾所期待的美好生態環境仍有較大距離,我國亟需推動生態環境發生根本性好轉。而且我國還面臨著能源、資源、糧食等方面的一係列安全挑戰。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能夠激勵和調動全社會力量,十分有助于我國妥善應對上述一係列重大挑戰,並實現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歷史發展有其規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極被動的。只要把握住歷史發展大勢,抓住歷史變革時機,奮發有為,銳意進取,人類社會就能更好前進。”黨中央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就是符合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奮發有為。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必將促進我國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一係列問題,加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進程。

  遵循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內在規律

  鑒于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變革,習近平總書記在強調要正確認識和把握碳達峰碳中和問題時,提出要“提高戰略思維能力,把係統觀念貫穿‘雙碳’工作全過程,注重處理好4對關係”。這4對重要關係也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內在規律的深刻認識和精準把握。

  處理好發展和減排的關係,主要體現了碳減排與經濟發展相互作用的規律。發展和碳減排之間具有深刻的對立統一關係,處理好發展和減排的關係就是最大限度地使兩者的統一性發揮作用,並起主導作用,將兩者潛在的對立作用控制在最低水平。要明確的是,碳減排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發展,也就是為了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既要通過經濟增長來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又要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因而要通過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來推動碳減排,而不是通過放棄經濟社會發展來進行碳減排。不能在推進碳減排的過程中採取盲目的、毫無計劃的行動措施以至于破壞生產力,更不能因此危及能源安全、經濟安全、糧食安全,乃至影響人們正常生活。當然,也不能採用不可持續的方式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從而導致合理的碳減排目標不能實現,並且造成生態環境破壞。

  處理好整體和局部的關係,主要體現了碳減排工作中區域分工合作協同增效規律。由于中國幅員遼闊,各個地區的能源資源稟賦、產業結構、經濟技術發展水平差異較大,因而不同地區應當採取不同的碳減排策略,不能“一刀切”,以免對一些地區的經濟社會造成不必要的負面衝擊。在保證全國按預期方案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同時,應當允許部分地區根據自身現實情況適當延緩碳減排進度,並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率先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進一步說,地區之間的差異天然形成了優勢互補條件,地區之間在歷史中也形成了深度的經濟關聯,因而地區間應當充分協同合作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如協同推進產業結構優化、能源結構清潔低碳化、綠色低碳技術創新等。

  處理好長遠目標和短期目標的關係,主要體現了降碳能力提升規律。當前我國推進碳達峰碳中和仍然面臨諸多挑戰和困難,綠色低碳技術水平、產業結構低碳化程度、能源體係綠色低碳高效水平、經濟發展承受能力等都還有所欠缺。換言之,我國的降碳能力還亟待提高,但降碳能力的提升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不宜操之過急,而應水到渠成。可以錨定碳減排長遠目標,將之分解為階段性的、與降碳能力相匹配的、可行的短期目標,通過實現一個個短期目標最終實現長期目標。我國推進碳減排的歷史經驗也充分證明了這種“以時間換空間”策略的科學性和有效性。通過將2020年碳強度下降目標分解為“十二五”時期、“十三五”時期的五年期碳強度約束目標,我國超額完成了既定的2020年碳強度下降目標。因此,推進碳達峰碳中和要保持戰略定力,持續不斷提升降碳能力,並據此科學制定階段性降碳目標,在不斷完成階段性目標的過程中,實現長遠的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主要體現了碳減排中經濟主體的行為規律。碳排放是一個典型的經濟外部性問題,市場失靈是導致其產生的重要原因。這意味著如果政府不以行政手段加以幹預,市場就不可能自動引致碳減排繼而推動碳達峰碳中和。但是,政府能夠調動的資金、設備、人員等碳減排資源是有限的,碳減排需要動員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這就需要採取市場化的手段,通過市場機制引導全社會力量參與碳減排。同時,政府採取的行政化碳減排手段可能存在經濟效率不高的問題,而市場化手段則有可能更加具有經濟效率。而且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是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問題,當然也是改革碳治理體係、建立健全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激勵約束機制的應有之義。因此,要推動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更好結合。

  不斷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創造條件

  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創造條件,就是要根據碳排放的決定因素及其演化規律,使這些因素朝著有利于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方向演進。關鍵是做好能源供給、消費體係的綠色低碳轉型,從源頭管控好碳排放的產生,同時強化碳排放末端治理。

  深入推進能源革命,提高能源體係低碳清潔高效安全化水平。加快推動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氫能等新能源規模化發展,在確保生態安全的前提下開發利用水電,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加大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和增儲上產力度,加強能源產供儲銷體係建設,在此基礎上嚴格合理控制化石能源特別是煤炭消費,從而優化能源結構並確保能源安全。

  著力優化經濟結構,加快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係。一方面,要緊緊抓住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大力發展具有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特徵的戰略新興產業,不斷提升戰略新興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份額。另一方面,要堅決遏制“兩高”行業盲目擴張,強化數字技術、先進節能環保技術和工藝在傳統產業中的應用,持續優化交通運輸結構,推動傳統產業綠色低碳化發展水平。同時,鼓勵和倡導綠色消費模式,推動生活方式綠色低碳轉型。

  做實技術創新,加快建立市場導向的綠色低碳技術創新體係。應構建以企業為核心的關鍵技術創新揭榜挂帥機制、技術創新聯合體,強化綠色低碳技術創新效率。加快建設綠色低碳技術標準、評估、交易體係,以靈活機制鼓勵高校教師、科研人員創辦企業,不斷提升創新成果轉化率。加強人才隊伍建設,鼓勵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合作培養人才。

  遵循自然規律,不斷提升生態係統碳匯能力。通過能源體係、經濟體係、技術體係綠色低碳轉型可以消除絕大部分碳排放,但難以完全消除碳排放。最終釋放到大自然的這少部分碳排放需要通過生態係統碳匯衝抵,從而實現碳中和。因而要尊重自然規律,堅持按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係統治理思路,不斷加強生態係統保護、科學推進國土綠化。

  最後,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加強黨對“雙碳”工作的領導,增強各級領導幹部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本領,加快完善綠色低碳政策體係,積極參與和引領全球氣候治理,為創造碳達峰碳中和實現條件提供強有力的約束和激勵機制。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