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構建高水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2022-11-16 12:54:00
來源:《求是》
字號

  構建高水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穆 虹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創造,已成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二十大報告著眼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歷史任務,作出“構建高水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戰略部署,明確了新舉措新要求。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經濟思想,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構建更加系統完備、更加成熟定型的高水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品質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制度保障。

  一、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是我們黨的一個偉大創舉。”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們黨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銳意改革、開拓創新,成功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探索並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豐富和發展了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産力,如期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進入新時代,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認識和駕馭能力不斷提高,市場體系和宏觀調控體系持續完善,綜合國力邁上新的臺階。踏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對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須堅定方向、聚焦主題,不斷破除制約高品質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構建高水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一)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通過理論、實踐、制度上的創新,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把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同市場經濟一般規律有機結合起來。構建高水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始終堅持正確的改革方向,進一步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要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加快國有經濟佈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毫不動搖鼓勵、支援、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産權和企業家權益,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優化市場體系,營造各種所有制企業依法平等使用資源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的營商環境。要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關係,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和對微觀經濟活動的直接干預,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實現資源配置效益最大化;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完善宏觀經濟治理,有效彌補市場失靈,實現效率和公平有機統一,在高品質發展中紮實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通過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彰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二)緊緊圍繞實現高品質發展的主題。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國內經濟“三期疊加”,國際局勢深刻變化,安全風險和不確定性驟增。構建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堅定走高品質發展之路,是適應我國發展新階段要求的重大戰略抉擇。構建高水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緊緊圍繞實現高品質發展的主題,精準貫徹新發展理念,善於運用改革思維和改革辦法,加快推進有利於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的改革、有利於提高發展品質和效益的改革、有利於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的改革,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産率,著力提升産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準,著力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三)準確把握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著力點。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我國新時代發展的目標任務,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經濟增長動力的迫切要求。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經濟轉型升級,要害在創新,關鍵在改革。構建高水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以完善産權制度和優化各類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産業體系,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優勢互補、協調聯動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協同高效、法制健全的治理體系,內外迴圈、安全可控的全面開放體系。繼續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著力破除制約發展活力和動力的體制機制障礙,實現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使一切有利於社會生産力發展的力量源泉充分涌流。企業是創新的主體,是推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生力軍,要著力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加快培育一批産品卓越、品牌卓著、創新領先、治理現代的世界一流企業,支援中小微企業發展,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

  二、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市場經濟本質上就是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經濟。”構建高水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不斷完善産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實現準入暢通、開放有序、競爭充分、行為規範,充分發揮我國巨大市場潛力,聚集國內外資源要素,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堅實支撐。

  (一)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高效規範、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是堅持擴大內需戰略、構建新發展格局、建設高水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要求。要強化統一大市場基礎制度建設,推進市場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立公平規範高效的市場監管體系。打造高標準商品、服務和要素市場,促進現代流通體系建設,大力發展物聯網,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和全社會物流成本,增強統一市場的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新型城鎮化戰略,暢通城鄉要素流動,激發融合發展的巨大潛能。建立有利於發揮比較優勢的區域協調發展機制,促進生産要素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流動交融。加快統一市場法規及標準的建立和修訂,堅決廢除妨礙全國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

  (二)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完善要素市場是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深化市場化改革的重點任務。要深入開展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健全要素市場體系,擴大配置範圍,實現要素價格市場決定、流動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統籌推進農村土地徵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加快建設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深化戶籍制度改革,破除勞動力和人才在城鄉、區域、不同所有制單位間的流動障礙。加強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建設,推動多層次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加快發展技術要素市場,完善科技創新資源配置方式。加快構建數據基礎制度體系,統籌推進數據産權、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産業集群。加快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完善主要由市場供求關係決定要素價格的機制,依法維護公共利益,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價格形成的不當干預。

  (三)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高標準市場體系是構建高水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保障市場有效運作的重要基礎。要堅持平等準入、公正監管、開放有序、誠信守法,暢通市場迴圈,疏通政策堵點,提升市場監管服務的規範化和便利化程度。全面完善産權制度,健全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産權制度,健全以公平為核心原則的産權保護,強化智慧財産權保護。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嚴格落實“全國一張清單”管理模式。全面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堅持對各類市場主體一視同仁、平等對待,健全公平競爭制度監督實施機制,增強剛性約束。全面推進社會信用建設,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完善市場主體信用承諾制度,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

  三、建設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促進高水準對外開放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上”,“中國將在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上提高開放型經濟水準”。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充分證明,對外開放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我國發展不斷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寶。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必須更好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更加注重制度型開放,以國內大迴圈吸引全球資源要素,促進國內國際雙迴圈,推動形成更高水準的對外開放新格局,打造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一)擴大開放的範圍和領域。優化對外開放的空間格局,拓寬對外開放的範圍領域。要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品質發展,強化多種形式的互利合作機制建設。引導沿海內陸沿邊開放優勢互補、協同發展,加大西部和沿邊地區開放力度,加快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深化和拓展資金、資源、人才、科技等領域國際合作,完善商品、服務、要素市場化國際化配置,使各領域開放形成協同效應。穩妥推進金融和服務領域開放,深化境內外資本市場互聯互通,有序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積極拓展多雙邊經貿合作,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

  (二)完善提升對外開放平臺。各類開放平臺是持續擴大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和體制機制創新的試驗田,要打造開放層次更高、營商環境更優、輻射作用更強的開放新高地。深化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賦予其更大改革自主權,及時總結、複製推廣制度創新成果。加快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建立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製度和政策體系。創新提升國家級新區和開發區,支援建設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

  (三)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建設更高水準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對制度型開放提出了更高要求。要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市場規則體系,健全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依法保護外商投資權益。健全高水準開放法治保障,加強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建設,完善外商投資國家安全審查、反壟斷審查、國家技術安全清單管理、不可靠實體清單等制度。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國際經貿投資新規則。

  四、推進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是保持經濟總量平衡,促進重大經濟結構協調和生産力佈局優化,減緩經濟週期波動影響,防範區域性、系統性風險,穩定市場預期,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宏觀調控必須適應發展階段性特徵和經濟形勢變化,該擴大需求時要擴大需求,該調整供給時要調整供給,相機抉擇,開準藥方”。科學高效的宏觀經濟治理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客觀要求,也是構建高水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強化系統思維和底線思維,著力健全目標一致、合理分工、高效協同的宏觀經濟治理體系,推動實現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高品質發展。

  (一)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宏觀調控是黨和國家治理經濟的重要方式,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獨特優勢。要加快建立體現新發展理念、與高品質發展要求相適應的宏觀調控目標體系、規劃體系、政策體系、協調體系、保障體系和監督評價體系。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使總目標和分目標、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有效銜接、接續推進。加強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等宏觀政策協調配合,合理把握宏觀調控的時效度。完善促進消費的體制機制,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完善宏觀經濟政策制定和執行機制,重視社會預期管理。健全宏觀經濟政策統籌協調機制,強化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完善市場主體有序參與宏觀經濟政策制定機制,形成治理合力。深刻認識國際形勢變化和科學技術進步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充分運用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手段,提升宏觀經濟治理現代化水準。

  (二)建設現代財政金融體系。財政金融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要健全現代預算制度,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優化各級政府間事權和財權劃分,建立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係,完善財政轉移支付體系。深化稅收制度改革,優化稅制結構,健全地方稅體系,主動防範化解政府債務風險。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加強和完善現代金融監管。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健全貨幣政策決策機制。發展普惠金融、綠色金融,完善以支援實體經濟為本的現代金融服務體系。強化金融穩定保障體系,依法將各類金融活動全部納入監管,提高預防預警能力,及時化解金融風險,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健全資本市場功能,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全面實行股票發行註冊制。深刻認識把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資本特性和行為規律,充分發揮其作為重要生産要素的積極作用,同時科學設置“紅綠燈”,健全事前引導、事中防範、事後監管相銜接的全鏈條監管體系,依法規範和引導資本健康發展,防止資本無序擴張。

  (三)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營商環境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土壤。要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把不該管的堅決放給市場,把該管的切實管住管好管到位。適應新業態新模式、跨領域跨地區系統管理需要,綜合運用經濟、法律、行政和現代資訊技術手段,創新市場監管和服務方式,提升綜合效能。鼓勵和保護公平競爭,依法保護生産者和消費者權益,加強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堅決破除地方保護和行政性壟斷。健全與現代化經濟體系相適應的法律法規和技術管理標準,完善市場環境和信用評價體系,打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不斷提高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水準。

[責任編輯:黃曉迪]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