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高品質充分就業如何實現

2022-11-16 11:13:00
來源:學習時報
字號

  作者:賴德勝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健全就業促進機制,促進高品質充分就業。”這進一步強調了就業在增進民生福祉中的重要性,提出了就業的新目標,並指明瞭實現這一目標的路徑,為做好新時代新征程就業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高品質充分就業是高品質民生最基本的支撐

  為民造福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根本目的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好日子,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指人民的生計、生活和發展,貫穿生命週期始終。民生涉及的內容很多,而且不斷拓展。比如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這就是所謂的民生“五有”。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必須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將民生從“五有”拓展到“七有”。雖然民生內容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而不斷拓展,但最大、最基本的民生是就業。2022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宜賓學院實地考察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時強調,“黨中央十分關心民生工作,民生首先是就業”。這是因為就業是勞動者獲得收入、提高生活水準的基本途徑,一個人只要有了高品質的就業,他就會有穩定的收入和穩定的預期,就能使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住上更宜居的房子,享受更豐富的精神生活。同時,就業是實現自我價值、得到別人尊重、增進社會認同的重要途徑,能使人感到充實和更有成就感,從而擁有更健康的身心。因此,保障和改善民生,首先就要保障和改善就業,就業穩,民生就穩。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高度重視民生建設,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因此,民生建設進入了新階段,新階段要以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為目標。《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援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將成為“民生幸福標桿”作為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戰略定位之一,提到要“實現幼有善育、學有優教、勞有厚得、病有良醫、老有頤養、住有宜居、弱有眾扶”。這個民生新“七有”在某種意義上就蘊含了具體民生的品質所指,比如厚得就是就業品質的一個重要維度。就業作為最大、最基本的民生,必須率先解決“好不好”的問題,從勞有所得轉變成勞有厚得,不斷提高就業品質。

  促進高品質充分就業的著力點

  充分就業是宏觀經濟政策追求的四大目標之一。一般來説,一個國家和地區如果調查失業率能夠維持在5%左右,就可以説實現了比較充分的就業。但同樣的充分就業,可能會有比較大的就業品質差異,我們需要促進的是高品質充分就業,即更高品質的充分就業。

  促進高品質充分就業,前提是實現充分就業。新時代10年,我國就業大局始終保持了穩定,主要就業指標維持在合理區間,可以説基本上實現了充分就業。未來實現充分就業,仍有諸多有利條件,比如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市場主體規模巨大,勞動者素質不斷提高,勞動力市場不斷完善等。但由於勞動年齡人口數量大,“十四五”時期,需要在城鎮就業的勞動力年均在2500萬人以上,還有大量新轉移農業富餘勞動力,因此,實現充分就業壓力仍然巨大。特別是隨著以人工智慧、大數據等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的快速發展和廣泛運用,就業的結構性矛盾將更加突出。一方面,新科技會創造出很多新的職業和工作崗位,今天的很多工作崗位在5年前是無法想像的,比如人社部今年公佈的18個新職業,就包括機器人工程技術人員、增材製造工程技術人員、數據安全工程技術人員、數字化解決方案設計師、數據庫運作管理員、資訊系統適配驗證師、數字孿生應用技術員、碳匯計量評估師等,這些新職業對很多人來説是陌生的,甚至聞所未聞。同樣道理,今天我們也想像不出未來5年都會涌現哪些新的職業和崗位。這為解決就業問題提供了多樣化機會。但同時,正如凱恩斯在《我們後代在經濟上的可能前景》一文所預言的那樣,“由技術進步而引致的失業”也會使我們苦惱不已。特別是,有些國家勞動力市場數據顯示,新科技不僅會替代部分體力勞動者,還會替代部分腦力勞動者,出現所謂的“就業極化”現象。近些年來,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産業結構轉型升級過程中,大量勞動力需要重新找工作,但他們基於傳統産業所掌握的技能很難滿足新産業發展的需要,導致“招工難”與“就業難”並存現象。根據有關預測,未來10年,我國需要轉換工作的人數將以億計,這將給勞動力市場運作帶來較大衝擊。

  促進高品質充分就業,關鍵是提高就業品質。新時代10年,我國的就業品質總體來説不斷提升,但與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與高生活品質的要求相比,就業品質仍有較大提升空間。特別是,雖然我國勞動力市場的一體化程度已不斷提高,但分割仍然明顯,不僅有傳統的城鄉二元勞動力市場分割,而且有城鎮內部不同勞動力市場之間的分割。主要由正規部門構成的勞動力市場,社會保護程度比較高,工作穩定,收入和社會保障比較好,職業發展機會多,就業品質較高。比較而言,主要由非正規部門構成的勞動力市場,社會保護程度較低,工作穩定性比較差,職業發展機會較少,就業品質較低。比如,我國有2億多靈活就業人員,包括近幾年不斷涌現的新就業形態從業人員,他們對於穩就業、穩經濟作出了重要貢獻。但由於相關法律法規還存在短板,靈活就業人員的權益保障還不完善,比如城鎮就業人員已達到了4.68億人,但失業、工傷兩項社會保險的參保人數分別為2.33億人和2.86億人,説明這兩項社會保險的覆蓋面還是不夠的,有相當數量的靈活就業人員沒有參加失業和工傷保險。

  促進高品質充分就業需要強化就業優先政策

  就業優先政策既是積極就業政策的升級版,但又超越了積極就業政策,屬於宏觀政策層面。因此,各部門、各地區都要貫徹落實好就業優先政策,形成促進高品質就業的強大合力。

  一是強化經濟發展的就業導向。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高品質充分就業歸根結底要通過發展來實現。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品質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高水準對外開放,加快構建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我們要堅持以推動高品質發展為主題,把就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和宏觀政策優先位置,把穩定和擴大就業作為宏觀調控的優先目標和經濟運作合理區間的下限,提高經濟發展創造就業崗位的能力。要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完善促進創業帶動就業的保障制度,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為就業擴容提質提供基本支撐。健全就業影響評估機制,重大政策出臺、重大項目開工,要評估其對就業的影響,提升重大政策規劃、重大工程項目、重大生産力佈局對就業的促進作用。

  二是健全人力資本體系。加強人力資本投資是應對數字經濟時代勞動力市場變革的最有效手段。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需要勞動力市場供需雙方共同努力,但根本上需要勞動力市場供給側作出改革和調整。高品質發展要求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同樣,高品質充分就業需要把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同深化勞動力市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要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優化教育結構,提高教育品質,增進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對於經濟發展和勞動力市場變革的適應性,更好地促進以高校畢業生為主體的青年就業。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鼓勵支援用人單位和有關培訓機構開展各種職業技術技能培訓,提高培訓的可及性和便捷度,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吸引力,為勞動者工作轉換和提高就業品質提供技能、素質等人力資本支撐。

  三是平衡好勞動力市場的靈活穩定性。要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加強統一大市場建設,增進勞動力市場的靈活性,使市場在勞動要素配置中發揮基礎性和決定性作用。特別是繼續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統籌城鄉就業政策體系,打破限制勞動力流動的體制和政策弊端,消除影響平等就業的不合理限制和就業歧視,暢通勞動者社會性流動渠道,使人人都有通過勤奮勞動實現自身發展的機會。同時,勞動力市場又不是一般的市場,它需要通過有關制度建設來保護勞動者的權益和利益。當前,靈活就業人員的就業穩定性較低,需要推動相關勞動法律法規加快修訂,增強勞動力的包容性,使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等靈活就業人員更好地享受改革發展成果,為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賴德勝)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