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推動平臺經濟規範健康持續發展

2022-11-09 14:58: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作者:王志(北京市廣電局副局長、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平臺經濟是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平臺經濟的健康發展是加快發展數字經濟的重要內容。今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時強調,要促進平臺經濟健康發展,完成平臺經濟專項整改,實施常態化監管,出臺支援平臺經濟規範健康發展的具體措施。在具體實踐中,需要準確把握規範與發展的辯證關係,建立健全平臺經濟治理體系,推動平臺企業更加自覺地履行法律責任與社會責任,形成開放包容的發展環境,激發市場主體創新創造活力,推動平臺經濟規範健康持續發展。

  準確把握規範與發展的辯證關係

  規範強調規則與公平,發展強調創新與效率,兩者相互聯繫、相互促進,對立統一于經濟社會發展實踐。規範是平臺經濟健康發展的前提,在規範基礎上的發展才是符合平臺經濟長期健康發展的正確方式。規範是手段,發展才是最終目的,只有促進平臺經濟發展壯大的規範才具有現實價值。在資訊技術進入全面滲透、跨界融合、加速創新、引領發展的大背景下,我國的平臺經濟迅速崛起,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2021年,中國網際網路前百家企業營業收入達4.58萬億元,前百家企業營業利潤總額達4663億元。據預測,2030年中國整體平臺經濟規模將達到100萬億元。但是,平臺經濟在快速發展過程中也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平臺企業利用優勢地位侵害公眾合法權益、損害公平競爭秩序的現象時有發生,如不加以規範治理,不及時排除風險隱患,勢必影響經濟社會的健康持續發展。當前,平臺經濟迎來數字化消費蓬勃發展、工業網際網路加速升級、實體經濟加快數字化轉型等多重利好。只有正確認識資本逐利與促進發展的雙重屬性,堅持規範與發展並重,才能發揮資本的積極作用,同時有效控制資本的消極作用,既防止平臺資本無序擴張,又實現平臺經濟規範健康持續發展。

  建立健全平臺經濟規範治理體系

  近年來,部分平臺企業憑藉壟斷地位或技術優勢,通過“二選一”、“大數據殺熟”、過度追蹤和收集用戶“數字足跡”等方式,侵害經營者、勞動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擾亂正常經濟秩序。遏制資本無序擴張,必須加強對平臺企業的監管,防止平臺企業成為“脫韁野馬”。

  嚴把資本市場準入關。必須明確規則、劃出底線,設置好“紅綠燈”,該管好的要管好,該放開的要放開,讓平臺企業有穩定透明的發展預期。全面落實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明確非公有資本投資禁限範圍。除涉及政治安全、國家安全等領域外,加快數字經濟市場準入改革,放寬新業態準入標準,促進平臺經濟創新發展。

  加強平臺經濟全鏈條監管治理。針對平臺企業規模大、跨界廣、業務複雜、監管難的特點,堅持依法監管、公正監管、源頭監管、精準監管、科學監管,積極推廣“網際網路+監管”、信用監管、“沙盒監管”、觸髮式監管,建立健全事前引導、事中防範、事後監管的全鏈條治理體系,不斷提升監管能力和監管水準。

  堅持共建共治共用。構建完善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經濟、法律、技術等多種手段相互結合的綜合治理體系。堅持黨建引領行業治理,著力加強“兩新”組織黨建,增強黨組織的政治引領力和凝聚力,引導平臺企業自覺融入國家發展戰略。加強合規指引,通過“一業一冊”“一業一單”“一業一查”“一業一評”等方式,增強企業合規經營的意識和能力。充分發揮平臺企業、行業協會、平臺經營者和消費者各自的作用,構建共建共治共用的良好平臺生態。

  支援平臺企業規範健康持續發展

  加強規範治理是為了更好促進平臺企業健康持續發展。當前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平臺企業面臨增長放緩、融資困難、預期轉弱、不確定性增加等問題,迫切需要採取有力措施,穩定平臺企業發展預期,激發市場主體創新活力,推動平臺企業健康持續發展。

  一是暢通資金迴圈。平臺企業資金需求巨大,主要來源有風險資本、上市融資、銀行貸款、發行債券和經營收入等,一旦融資渠道受阻,就會帶來資金鏈斷裂風險。緩解平臺企業的融資困難,需要相關部門加強協調,提供合理的融資支援。

  二是分類精準施策。平臺經濟形式多樣,各行各業、各垂直領域平臺之間業務差別明顯,面臨的困難各不相同,有時候需要監管部門採取“一企一策”的方式,主動對接問題,量身定制,幫助企業補短板強弱項。針對不同類型平臺的特點,支援平臺企業參與智慧城市建設、推廣數字經濟新模式等重大項目,引導其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三是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企業發展的關鍵在人才,競爭力的核心在人才。可以通過評選領軍人物、優先積分落戶、專業資質評定、開展系統培訓等措施,幫助平臺企業引進人才、留住人才,充分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夯實高品質發展基礎。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