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以數智化驅動城市總體安全

2022-11-09 14:58:0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字號

  作者:莊國波、廖漢祥(南京郵電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展開了全面系統闡述,提出要“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建立大安全大應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體系,推動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預防轉型,提高防災減災救災和重大突發公共事件處置保障能力,加強國家區域應急力量建設”。城市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載體,城市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堅持在總體國家安全觀指導下,加強安全韌性城市建設,以新技術的應用破解城市在現代風險社會中的安全發展困境。

  樹立城市總體安全觀念

  堅定不移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扎紮實實地做好城市安全工作。面對各類急難險重突發風險對城市的衝擊和干擾,在實踐中將總體國家安全觀引入對於城市安全的研究,符合其堅持維護各領域國家安全、構建國家安全體系,走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的內涵要求,“城市總體安全”可以認為是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指引,適應高風險社會狀態,具有發展、辯證、包容的城市安全觀念,城市總體安全的發展關鍵在於“總體”,突出“大安全、大應急”理念,從“總體”出發,將“大安全、大應急”的理念融入城市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多領域,構建綜合性、全方位、系統化的城市安全發展體系,提高城市總體安全水準。

  構建總體安全韌性城市,防範“黑天鵝”“灰犀牛”式風險。從黨和國家中長期戰略規劃的制定到地方城市實踐的開展,足以證明安全韌性城市建設工作的緊迫性和重要程度。建立起一套科學、系統的城市安全韌性發展體系,能夠強化城市抵禦和防範重大風險的能力。“總體安全韌性城市”是以總體國家安全觀及“五位一體”總體佈局戰略思想為指引,融入智慧與韌性發展思維,運用“數智化”技術,綜合抵禦多類型風險災害,在“災前—災中—災後”具備常態安全管理、應急安全管理及事後恢復管理等多階段應急保障能力,實現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預防轉型,在遭遇嚴重破壞或重大事件情況下依然能維持其功能運轉的城市。

  堅持理論聯繫實踐,堅定走城市總體安全韌性發展的道路。建設總體安全韌性城市是總體國家安全觀在城市治理層面的具體實踐,是新時代城市安全治理的目標之一。總體安全韌性城市不僅具備適應力、恢復力、抵抗力、多樣性、冗余性、穩健性等韌性基礎特質,同時還具有總體性、數智性的關鍵特徵,具備適應“數智化”時代背景下現代社會高風險特徵的城市安全需要,其建設有助於彌補城市運作和發展中暴露出的短板和不足,防範和遏制城市各類突發風險災害,推動城市安全治理的數智化轉型,實現城市在各領域高品質、全面可持續發展。

  以“數智化”構建城市新安全格局

  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不可避免地直接或間接服務於國家安全領域。2020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提高運用科學技術維護國家安全的能力,不斷增強塑造國家安全態勢的能力”。新技術相較以往擁有更加顯著的優勢,正成為國家防範重大風險的重要工具。在城市安全治理領域,“數智化”就是在高度發展數字資訊時代下,實現數字化、智慧化與智慧化的深度融合發展,城市利用前沿技術推動城市各領域安全發展,促進城市更具韌性、更有智慧、更加安全。“數智化”背景下的總體安全韌性城市,以“數智化”新技術為支點撬動城市總體安全韌性發展動能,不僅可以貫徹落實數字中國總體戰略,還可以全面重塑和提升城市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多領域的安全韌性水準,實現以“數智化”引領推進城市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

  第一,借助新技術建立全方面立體式的城市災害識別和預警系統,提升城市預警能力。“數智化”時代的到來影響和改變了傳統的社會治理思維和模式,提高了城市積極“備戰”、主動應對的信心信念。首先,城市可以依靠大數據、衛星遙感等技術建立起科學的綜合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利用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技術搭建城市風險災害數據庫平臺,提高城市對於風險的預測準度和識別效率。其次,相關部門運用數智化技術系統性發掘和分析包括城市經濟環境、社會治安環境、公共衛生環境、自然生態環境等領域的各類複雜數據,及時洞察、識別和分析致災因子,減少極端風險的演化危害。最後,利用計算模型測算災害發生的概率、時空資訊、演化路徑及破壞程度等數據,推算出有效救援時間、救援方式和逃生路徑,生成風險評估報告,形成應急方案,便於城市各相關部門科學、準確地採取應對措施。

  第二,利用新技術增強城市“軟硬體”的智慧性和協調性,提升城市應急響應能力。一是城市應當抓穩“數智化”發展浪潮,把握國家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機遇。城市新基建是提升城市安全韌性水準的一個重要支點,推進城市新基建能夠幫助城市更加輕鬆穩健地抵禦災害風險。二是綜合運用“數智化”技術,推動城市治理的數字化轉型,讓“城市大腦”更智慧、更聰明,增強城市決策、管理和執行的科學性。三是加快推進5G、物聯網、工業網際網路、衛星互聯等通信網路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城市資訊通信與數據連接的速度與能力,提升城市各系統之間的資訊交換的通暢性與便捷性,構建城市資訊安全網。四是加快應用基於網際網路、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技術的智慧交通、智慧醫療、智慧能源等城市的基礎設施,推動傳統基建升級換代,提高城市基礎設施系統的保障性能。五是利用新技術更加廣泛、有序、全面地對城市安全設施進行數字化、智慧化管理,實現城市基礎系統的整合與聯動,第一時間協調和分配資源應對風險,縮短災難救援時間,提高救援效率,降低災害的破壞程度,增強城市總體安全韌性水準。

  第三,運用新技術幫助城市完成災後評估並制定可持續發展規劃,提升城市恢復與學習能力。首先,利用數字成像、遙感技術、雲計算等新技術協助災後恢復,為城市相關部門提供實時、精準的地形和基礎設施狀況資訊,幫助制定合理科學的恢復方案。其次,通過新技術構建空、天、地立體式的觀測體系,實現對災後恢復重建規劃與實施過程的實時動態監測,保障城市高品質、高標準完成恢復與重建工作。最後,多渠道獲取災害數據並進行深入分析,探尋風險發生背後的規律性,以便今後為城市預防災害、制定科學規劃、構建安全韌性體系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援。由此,形成城市在應對各類風險時預警—響應—恢復—學習的良性迴圈,促進城市總體安全韌性的健康發展。

  “數智化”技術的發展,為城市安全治理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援,成為提高城市總體安全韌性的重要工具。在“數智化”技術基礎上建立起的“監測預警—應急救援—恢複學習”多階段城市安全防護體系,使得城市在“平時”和“戰時”兩種狀態下都具備出色的風險防禦能力。新時代新發展,高效精準的安全治理技術和手段強有力地支撐起城市“精準安全”和“共同安全”,降低城市應對風險的成本和損失,提升治理主體多元協同、整體聯動能力,開啟了“數智化”時代城市總體安全韌性高品質發展新篇章。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