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提供學理支撐
作者:麻國慶(中央民族大學副校長)
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各民族都要過上好日子。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鬥,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踏上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把推動各民族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共同奮鬥作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務,促進各民族緊跟時代步伐,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做好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在現代化道路上推動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引和根本遵循。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現代化道路上推動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深化對推動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研究,不僅可以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智力支援,而且可以為其他多民族發展中國家邁向現代化提供有益借鑒。
在現代化道路上推動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必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綱”,也是深化對各民族現代化發展研究的“綱”。從歷史看,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新中國成立以來,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得到了很大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持全國一盤棋,發揮好中央、發達地區、民族地區三個積極性,對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生態保護區實行差別化的區域政策,加快民族地區發展,推動56個民族共同邁進全面小康,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同全國一道實現現代化打下了堅實基礎。在共同奮鬥、共同發展中,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共産黨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不斷增強。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離不開全國各族人民大團結的力量。社會學研究者在現代化研究中要更加注重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研究,正確把握各民族共同性和差異性的關係,明確增進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異性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則;正確把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各民族意識的關係,明確各民族要始終把中華民族利益放在首位,同時在實現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整體利益進程中實現好各民族具體利益,把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貫徹體現到研究過程和研究成果中。
加強對民族地區支援政策的研究。民族地區是我國的資源富集區、水系源頭區、生態屏障區、文化特色區、邊疆地區。老一輩社會學研究者研究民族地區的出發點就是為建立一個共同繁榮的中華民族大家庭服務,提出西部地區的發展需要考慮民族因素,需要依託當地的歷史、文化、民俗、生態等因素。當前,我國已經進入新發展階段。民族地區需要立足自身的資源稟賦、發展條件、比較優勢,找準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品質發展和促進共同富裕的發力點。這就要求社會學研究者加強對民族地區支援政策的研究,比如研究如何加強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深化産業結構調整、優化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整體佈局等。
加強對民族地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研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對於推進民族地區現代化進程具有重要意義。當前研究的重點是如何實現民族地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社會學研究者需要梳理國際國內鄉村發展理論,梳理總結民族地區實現脫貧攻堅和推動鄉村振興的實踐經驗,深入開展田野調查,積極參與民族地區鄉村振興戰略的資政服務、進展評估工作,為促進農牧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牧民富裕富足提供智力支援。
加強對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的研究。多民族是我國的一大特色,各民族共同開發了祖國的錦繡河山、廣袤疆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也共同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大力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有利於為推進民族地區現代化提供強大精神動力。社會學研究者需要深入研究如何推動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並把文化研究同經濟社會發展研究結合起來,努力為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援和精神動力。
加強對互嵌式社會結構的研究。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我國各民族跨區域流動日益活躍,民族分佈交錯雜居的趨勢進一步發展,改變了城鄉社區原有的鄰里關係和交往方式。今天,各民族在社會生活中緊密聯繫的廣度和深度前所未有,我國大散居、小聚居、交錯雜居的民族人口分佈格局不斷深化,呈現出大流動、大融居的新特點。順應這一趨勢,社會學研究者應加強對構建互嵌式社會結構、互嵌式社區的研究,深化對完善流動人口服務管理體系的研究,促進各民族共建美好家園、共創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