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在紮實推進共同富裕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2022-06-09 13:19: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作者:李瑩(雲南財經大學副教授)

  中華民族是個大家庭,各族人民心手相牽,團結奮進,經過持續努力,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正致力於在高品質發展中實現共同富裕,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邁進。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一個民族都不能少的富裕。為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須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為人民謀幸福的著力點。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團結奮鬥,紮實推進共同富裕,有助於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強調,“支援各民族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實現共同發展、共同富裕”,“民族地區要立足資源稟賦、發展條件、比較優勢等實際,找準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實現高品質發展、促進共同富裕的切入點和發力點”。因此,推進民族地區實現共同富裕,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品質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對於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深遠意義。

  推動各民族走向共同富裕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黨中央親切關懷和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援下,民族地區幹部群眾奮發努力,經濟社會發展迅速,許多貧困落後地區實現了“一步千年”的偉大跨越。但民族地區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依然相對突出。在普遍性地消除絕對貧困之後,各民族群眾對縮小貧富差距、實現共同富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完善差別化區域支援政策,支援民族地區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提升自我發展能力。民族地區要立足資源稟賦、發展條件、比較優勢等實際,找準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實現高品質發展、促進共同富裕的切入點和發力點。與此同時,政府加大對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加快調整産業結構,增強了各族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必須加快民族地區發展,促進實現共同富裕,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夯實基礎。一方面,提升民族地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準和基礎設施通達程度,擴大民族地區對外開放,促使其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另一方面,繼續發揚在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各族兒女手足相親、守望相助的精神。

   促進共同富裕,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基礎

  在經濟發展進程中,由於各民族所處的區位不一樣、擁有的資源不一樣、生産力發展水準不一樣,導致了各民族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多年來,儘管各民族地區取得了快速發展,但物質基礎相對薄弱的客觀事實不容忽視,必須及時縮小各民族地區的發展差距。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民族地區的全面小康和現代化,就沒有全國的全面小康和現代化。我國是一個民族眾多、地域發展不平衡的國家。要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民族地區的現代化不可或缺。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紮實推動共同富裕”,在描繪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時,明確提出“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各民族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不斷得到實現,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會更加強大,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會更加深入人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切實夯實物質基礎,確保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發展是解決民族地區各種問題的總鑰匙,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增強民族團結的核心問題,就是要積極創造條件,千方百計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一方面,進一步完善差別化區域支援政策,持續加大對民族地區尤其是邊疆民族地區支援力度,優化轉移支付和對口支援機制,實施好促進民族地區和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興邊富民行動等規劃,切實推動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另一方面,增強民族地區自我發展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特別是要激發欠發達地區少數民族群眾的內生動力,強化教育和文化投入,革除“等、靠、要”的思想和“懶、散、慢”的心理,推動民族地區加快現代化建設步伐,讓各族人民共創美好未來。

  在紮實推進共同富裕中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向心力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徵。各民族團結一心,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根基所在。推動共同富裕,明確了新時代民族地區發展建設目標,將各族群眾對發展的期待凝聚為共同的前進方向。推動共同富裕,有助於激勵各族人民向著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堅定前行,進一步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上來,凝聚起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磅薄偉力。在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要樹立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總體概念,從全局上把握“實現14億人共同富裕”的“一體”,同時也要深刻認識到各民族的具體需求,充分考慮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實際,突出區域化和精準性政策支援,實現發展、分配方式上的“多元”,為促進共同富裕打造合理格局。努力推進共同富裕重大戰略部署,讓各族群眾感受到改革發展帶來的實實在在好處,在共用發展成果的獲得感中堅定跟黨走的信念,積極投身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堅持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

   在紮實推進共同富裕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共同富裕既反映了各族群眾物質生活改善的程度,也體現了各族群眾精神生活充實的內涵。紮實推動民族地區共同富裕,為各族群眾的長遠發展提供堅實基礎和有力保障,進而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實現共同富裕,必須促進各民族緊跟時代步伐,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因此,共同富裕的總目標更好地賦予和彰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意義,更真實地體現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重要意義。共同富裕需要靠共同奮鬥才能實現,只有人人參與、人人盡力,才能真正實現人人享有。在紮實推進共同富裕中確保各族群眾的主體地位,激發其主體意識,充分發揮當地群眾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真正完成從“要我幹”到“我要幹”的轉變。在實踐中,要充分尊重各族群眾的主體性,充分考慮當地的實際情況,讓群眾充分參與決策,不能忽視一些群眾因為擔心自己文化程度低、對外交流經驗少而不敢、不願意表達自己想法的情況,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積極動員和引導群眾參與到發展進程中來。

  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

  促進民族地區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必須下大力氣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産業化,盤活農村資産,增加各族農民財産性收入,使更多農村居民勤勞致富。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把防止規模性返貧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底線任務,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機制和幫扶機制,消除各族群眾的後顧之憂。産業振興是民族地區實現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實現産業振興是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沒有産業,發展繁榮都是空談。一方面,我國的民族地區大部分分佈在偏僻而廣袤的山村和高原地區,地廣人稀,交通落後,自然條件較為惡劣。另一方面,民族地區大多礦産和動植物資源豐富,風光優美,有條件根據自身情況發展特色産業。加快推進民族地區鄉村振興,意味著要推動鄉村産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五大振興缺一不可。針對一些民族地區的沿邊特點,進一步完善好沿邊開發開放的政策體系,深入推進固邊興邊富民行動。只有加快民族地區發展,實現共同富裕,才能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夯實基礎。

[責任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