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把握“三全”原則 做好入學適應

2022-05-09 08:44:00
來源:中國教育報
字號

  作者:虞永平(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幼小銜接是指幼兒園與小學密切合作,使新生做好充分準備,並順利適應小學生活的過程。其中包含了幼兒園的入學準備和小學的入學適應兩個方面,這也是幼兒園和小學相互銜接並與家長相互呼應的過程。做好幼小銜接,是兒童成長髮展的需要,也是實現基礎教育高品質發展的關鍵之一。

  入學適應是幼小銜接中的關鍵一環,也是具有挑戰性的環節。兒童如果沒有充分的入學準備,一定會有更多適應困難;如果有了充分的入學準備,也不等於就能適應小學的學習。所謂充分的入學適應,不只是追求最終兒童適應了小學學習這個結果,還應追求兒童對小學學習充滿興趣,好奇心、求知欲得到充分激發,真正樂於學習、善於學習的適應狀態。

  教育部《關於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小學實施入學適應教育。”這就意味著這種教育要為兒童的入學適應考慮,具有幫助兒童適應小學學習的功能,要把入學適應貫徹于小學新生教育的全過程之中,要“將入學適應教育作為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任務,納入一年級教育教學計劃,教育教學方式與幼兒園教育相銜接”。這是對小學教育適應職能的回歸和強化,是小學教育作用的彌補和強化。

  入學適應需要全員行動

  兒童的入學適應不只是班主任的事,不是開幾次班會就能實現的,更不是對家長提要求就能落實的。入學適應是所有一年級教師共同的責任。落實入學適應的關鍵在於強化入學適應意識。所謂入學適應意識,就是一年級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新生的身心、生活、社會和學習等方面的特點,並切實關注每一個兒童的現實狀況,把了解兒童、創新策略和落實適應當作每一個教師的責任,在教育教學和日常指導中,充分意識到這是一群需要適應的兒童,並能自覺檢驗和反思自己的內容、方法是否有利於兒童的適應。可以説,適應意識是入學適應工作的動力和基礎。因此,在推進入學適應工作中,應把強化全員入學適應意識放在第一位。

  對於一年級的教師來説,要有入學適應意識,更要有推進入學適應的作為。要把認識和態度轉化為具體的教育行為。無論是班主任還是任課教師,都會面臨涉及自己靈魂的三個問題:是否了解每一個新生的適應狀況?有沒有盡可能與孩子們多相處一會兒、多問幾句、多想一點?有沒有為了兒童的適應多琢磨一下教學的內容、方法和策略?這三個問題既是對一個教師專業性的衡量,也是對一個教師師德和責任感的衡量。作為班主任,當然應與兒童共同生活,關注兒童的生活、交往和情感等方面的適應問題,在了解和理解兒童適應狀況尤其是適應困難的基礎上,進行一些必要的調整和幫助。

  任課教師在促進兒童入學適應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入學適應也體現在每一門學科上,體現在每一節課上。學科適應是學習適應的關鍵。因此,每一個任課教師都要以兒童為本,把研究新生當作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真正使教學工作建立在兒童發展現實尤其是適應現實的基礎之上,讓兒童處於良好的學習狀態,力求最大限度地實現有效教學。當然,家長的積極支援和配合也是新生入學適應的重要影響力量。

  入學適應必須全程落實

  入學適應是一個過程,根據兒童準備狀況及個體狀況,適應的時間不盡一致。因此,不能把入學適應看作是入學初的入學教育會議,更不應把入學適應看作是教師的教導。入學適應是處於特定準備狀態的兒童與學校和教師相互作用的漸進的過程,也是兒童對小學生活和學習産生興趣、增進投入和感受快樂的過程。幼兒園帶領大班兒童參觀小學,既是入學準備所必需的,也是入學適應的重要途徑。兒童對小學的了解有助於其入學適應。大量的適應工作是由小學來完成的,從環境創設、氛圍營造、教學變革、師生互動、班規確立等方面全面展開,涉及新生在校生活的全過程。

  《指導意見》指出:“國家修訂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調整一年級課程安排,合理安排內容梯度,減緩教學進度。小學將一年級上學期設置為入學適應期,重點實施入學適應教育,地方課程、學校課程和綜合實踐活動主要用於組織開展入學適應活動,確保課時安排。”由此可見,入學適應是一個時期的工作,需要較長時間的努力。在入學適應期,需要調整課程安排,減緩教學進度,因此課程和教學改革是入學適應教育的重要內容,這些改革最終要落實到每一位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之中,從而覆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綜合實踐活動及其他對兒童入學適應産生影響的活動,讓入學適應全程化。

  此外,《指導意見》的附件《小學入學適應教育指導要點》(以下簡稱《指導要點》)指出:“調整一年級的課程教學及管理方式,創設包容和支援性的學校環境,最大程度消除兒童的陌生體驗和不適應,促進兒童以積極愉快的情緒投入小學生活。”因此,新生全面適應小學生活重點在第一學期,需要在一年級系統落實,從課程到管理系統謀劃,舉措到位,階段評價,不斷改進,力爭取得良好的成效。

  入學適應應該全面適應

  《指導要點》以促進兒童身心全面適應為目標,圍繞兒童進入小學所需的關鍵素質,提出身心適應、生活適應、社會適應和學習適應四個方面的內容,每個內容由發展目標、具體表現和教育建議三部分組成。發展目標部分明確了與兒童入學適應關係最密切的關鍵方面;具體表現部分提出了對兒童實現入學適應的合理期望;教育建議部分明確了發展目標的價值,列舉了有效幫助兒童做好入學適應的一些教育途徑和方法。《指導要點》對全面入學適應提出了明確的內容和要求,以及具體的實施路徑和方法,對於全面落實入學適應教育是一個方向性和實用性的指導。

  入學適應不只是學習適應。新生入學後,面臨著生活環境的轉變,日常生活環節被簡化,生活的設備、設施也發生了變化。要從兒童的能力和狀況出發,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創設兒童友好的、接納的、溫馨的環境,減緩變化的坡度,逐漸減少成人的支援,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樂意從事力所能及的集體勞動,讓新生有時間成為自信的小學生,養成鍛鍊的習慣、積極的情緒,激發他們上學的熱情和對學習的嚮往。

  新生面臨著從以行動為主要方式的直接經驗學習向以文字符號為主的書面知識學習轉化,這對兒童來説是一個重大的轉變。但直接經驗與書本知識之間不是對立的,豐富的直接經驗對間接知識的獲得是有幫助的,就是到了小學還是應該“採取遊戲化、生活化、綜合化等方式實施,強化兒童的探究性、體驗式學習”。這是學習適應的重要舉措。要充分利用小學生的現實生活情境,鼓勵他們交往和表達,學習獨立處理與他人的關係,遵守基本的規則,養成良好的品德。總之,要從新生的實際出發,避免從成人意志出發,強行陡坡上行,影響新生的自信和趣味。

  入學適應是一項重要的和具有挑戰性的工作,需要不斷貼近學生心靈,也需要不斷創新。只有不斷強化銜接意識,不斷理解學生的心靈世界,不斷深化課程與教學改革,不斷關注兒童身心、生活、社會和學習各個方面的銜接與適應,才能真正讓兒童積極愉快地投入小學的生活和學習,才能不斷提升小學教育的品質。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