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人類命運共同體政治經濟學的開創性研究

2022-04-29 13:54: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作者:顧海良(北京大學習近平經濟思想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習近平經濟思想具有科學性、人民性、實踐性、時代性的鮮明特徵。從理論體系看,實現了狹義政治經濟學向廣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拓展,形成了21世紀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系統化的經濟學説”的基本路向和理論要義。

  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提出了“狹義政治經濟學”即佔據社會主體地位的政治經濟學和“廣義政治經濟學”的概念和基本樣態。習近平經濟思想不僅推進了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關係為主體的狹義政治經濟學的發展,而且從多方面推進了廣義政治經濟學的發展,其中包含了對當代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特別是包含了對人類命運共同體政治經濟學的開創性研究。

  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習近平總書記對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作出新的探索和發展。他指出,“今天,人類交往的世界性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深入、更廣泛,各國相互聯繫和彼此依存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頻繁、更緊密”“我們要站在世界歷史的高度審視當今世界發展趨勢和面臨的重大問題,堅持和平發展道路,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不斷拓展同世界各國的合作,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在更多領域、更高層面上實現合作共贏、共同發展,不依附別人、更不掠奪別人,同各國人民一道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把世界建設得更加美好”。這些重要論述,凸顯了當今世界歷史的“問題意識”的聚焦點。

  人類命運共同體政治經濟學,是以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的新一輪科學技術革命和經濟政治格局的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人類面臨的眾多不穩定不確定經濟政治社會因素為背景的。早在2013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就作出“我們所處的是一個風雲變幻的時代,面對的是一個日新月異的世界”論斷,闡釋了人類命運共同體政治經濟學“問題意識”緣由所在。今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指出:“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場變局不限于一時一事、一國一域,而是深刻而宏闊的時代之變。時代之變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世紀疫情,為了人類未來、人民福祉,更加彰顯了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意義。

  對世界歷史在當今時代變化所作的“新型國際關係”的判斷,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前提。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的進程中,如何順應我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趨勢,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如何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促進國際經濟秩序朝著平等公正、合作共贏的方向發展;如何維護我國發展利益、防範各种經濟風險、確保國家經濟安全等問題,成為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課題,也成為中國特色“系統化的經濟學説”昇華的顯著標識。

  人類命運共同體政治經濟學,提出了適合於21世紀國際經濟關係發展新特點的重大理論和實踐主題。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豐富和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進一步明確人類命運共同體政治經濟學的理論主題及其六個方面的要義。

  一是“堅持發展優先”。發展是人類社會永恒的主題。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就要恪守互利共贏的合作觀,拒絕以鄰為壑、自私自利的狹隘政策,拋棄壟斷發展優勢的片面做法,保障各國平等發展權利,促進共同發展繁榮。當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交織疊加,堅持發展優先,就要把發展置於全球宏觀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加強主要經濟體政策協調,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構建更加平等均衡的全球發展夥伴關係,推動多邊發展合作進程協同增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主要經濟體要樹立共同體意識,強化系統觀念,加強政策資訊透明和共用,協調好財政、貨幣政策目標、力度、節奏”“主要發達國家要採取負責任的經濟政策,把控好政策外溢效應,避免給發展中國家造成嚴重衝擊”。這些重要論述,為推動世界經濟走出危機、實現復蘇指明瞭方向。

  二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動發展、安居樂業是各國人民共同願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為了人民而發展,發展才有意義;依靠人民而發展,發展才有動力。世界各國應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努力實現更高品質、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目前,全球發展進程正在遭受嚴重衝擊,南北差距、復蘇分化、發展斷層、技術鴻溝等問題更加突出,糧食安全、教育、就業、醫藥衛生等民生領域面臨更多困難。一些發展中國家因疫返貧、因疫生亂,發達國家也有很多人陷入生活困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不論遇到什麼困難,我們都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促進發展、保障民生置於全球宏觀政策的突出位置”。為此,就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保護和促進人權,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用,不斷增強民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三是“堅持普惠包容”。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共同生活在“地球村”中。從長遠看,發展中國家的發展事關整個世界的繁榮穩定。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各國經濟復蘇表現分化,貧富差距惡化,南北發展差距面臨擴大甚至固化風險。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國際社會應該著眼長遠、落實承諾,為發展中國家發展提供必要支援,保障發展中國家正當發展權益,促進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堅持普惠包容,就要關注發展中國家特殊需求,通過緩債、發展援助等方式支援發展中國家尤其是困難特別大的脆弱國家,著力解決國家間和各國內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只有克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發展鴻溝,堅持共同發展,促進公平普惠,解決好發展不平衡問題,共同推動各國發展繁榮,才能為人類共同發展開闢更加廣闊的前景。

  四是“堅持創新驅動”。科技創新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是應對許多全球性挑戰的有力武器,也是實現高品質發展的必由之路。科技成果應該造福全人類,而不應該成為限制、遏制其他國家發展的手段。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深入發展,資訊技術、生物技術、製造技術方興未艾,為促進經濟增長,應對重大疫病、氣候變化、自然災害等挑戰提供了保障。堅持創新驅動,就要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歷史性機遇,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産力轉化,打造開放、公平、公正、非歧視的科技發展環境,挖掘疫後經濟增長新動能,攜手實現跨越發展。圍繞堅持創新驅動、增強發展動能,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中國將以更加開放的思維和舉措推進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同各國攜手打造開放、公平、公正、非歧視的科技發展環境,促進互惠共用”。各國應合力挖掘創新增長潛力,在充分參與、廣泛共識基礎上制定規則,為創新驅動發展營造良好生態。

  五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環境關係各國人民的福祉。氣候變化是大自然對人類敲響的警鐘。維護地球家園,促進人類可持續發展,就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完善全球環境治理,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促進綠色低碳轉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面對氣候變化給人類生存和發展帶來的嚴峻挑戰,我們要勇於擔當、同心協力,共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道”“世界各國應該採取實際行動為自然守住安全邊界,鼓勵綠色復蘇、綠色生産、綠色消費,推動形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格局,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可持續發展的不竭源頭”。

  六是“堅持行動導向”。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關鍵在行動。人類面臨的所有全球性問題,任何一國想單打獨鬥都無法解決,必須開展全球行動、全球應對、全球合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面對嚴峻的全球性挑戰,面對人類發展在十字路口何去何從的抉擇,各國應該有以天下為己任的擔當精神,積極做行動派、不做觀望者,共同努力把人類前途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當前,尤其要加大發展資源投入,重點推進減貧、糧食安全、抗疫和疫苗、發展籌資、氣候變化和綠色發展、工業化、數字經濟、互聯互通等領域合作,構建全球發展命運共同體。

[責任編輯:孫海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