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以製造業高品質發展帶動經濟增長

2022-04-26 10:39:00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作者:郭克莎(福建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華僑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教授、院長)

  推動製造業高品質發展,是我國經濟高品質發展的核心內容,也是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基礎。研究發現,現在的高收入經濟大國在中等收入階段都重視推動製造業高品質發展,由此帶動經濟穩定增長和高品質發展,成為順利進入高收入階段的一個重要原因。借鑒大國經濟的發展經驗,新發展階段我國應實施推動製造業高品質發展的中長期戰略和産業政策,依靠製造業高品質發展帶動經濟中高速增長和高品質發展,加快跨入高收入國家行列,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

  大國經濟需要建立較強的製造業基礎

  現在的高收入經濟大國都實現了經濟服務化,製造業的比重普遍較低。但資料數據表明,這些國家都有過製造業快速增長和比重較高的歷史時期,正是製造業發展推動了經濟增長和技術進步,才使他們進入了高收入國家行列,特別是實現了經濟技術和國防的現代化。因此,考察高收入經濟大國在與我國相近發展階段推動製造業高品質發展的情況,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大國經濟的發展歷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可比性。經濟學家在對各國經濟發展進行比較分析時,區分為大國經濟與小國經濟兩種類型。小國經濟的産業構成主要取決於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而大國經濟的産業構成需要以適應國內需求為主,既要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更要保持國民經濟自主平穩運作,注重經濟發展的自立自強能力。小國經濟可以不重點發展製造業或者只發展某些製造業,而大國經濟需要建立較強的製造業基礎以支撐國民經濟運作和增長,更加注重製造業技術進步、産業升級以支援國民經濟技術改造和增強國際競爭力。大國經濟在一定的歷史發展階段,都有推動製造業高品質發展的趨勢,都有一個依靠製造業立國和強國的進程,我國也不例外。

  我國製造業發展可能面臨大國經濟歷史上的相似問題。這些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每人平均GDP進入上中等收入階段或工業化已進入後期之後,製造業出現增速和比重持續下降的趨勢或壓力;二是在要素成本變化、産業技術升級的進程中,各國製造業發展都面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三是隨著大國經濟的興起和強大,勢必受到老牌經濟大國的遏制和打壓,而製造業更是首當其衝。由於製造業是大國經濟發展強大的主要基礎和動力,並且直接參與國際市場和國際地位的競爭,因此大國製造業發展強大的過程更會受到其他經濟大國的遏制和打壓。面對以上問題,大國經濟如何應對這些挑戰,值得深入研究。

  了解大國經濟發展成為製造業強國的主要做法。歷史與現實既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也有完全不同的表現。例如,現在的高收入經濟大國都實現了經濟服務化,但在歷史上卻十分重視發展壯大製造業;他們今天都反對或批評發展中國家實施干預製造業發展的産業政策,而歷史上卻直接運用國家戰略和政策推動製造業發展升級。因此,我們既要知道高收入經濟大國現在的行為和主張,也要了解他們在歷史上的理念和做法,從而進一步做好自己的事情。

  製造業高品質發展帶動經濟穩定增長

  研究發現,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和韓國等6個高收入大國處於上中等收入階段時期都實施了促進製造業發展的戰略和政策,使製造業增長保持了較高速度和品質,帶動經濟穩定增長和高品質發展,順利進入高收入階段。

  大國經濟體推動製造業高品質發展的主要戰略和政策。大國經濟在中等收入階段向高收入階段演進中,由於國內需求結構變化的影響,製造業增速出現波動下行的趨勢,同時,勞動力成本上升和産業技術升級的壓力,使製造業發展面臨日益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為了保持製造業較快增長,提升製造業發展品質和國際競爭力,各國普遍實施了促進製造業發展的戰略和政策。主要內容包括:一是推進製造業産業結構升級。各國都對高新技術産業和技術密集型産業發展實施政策扶持;美國要求製造業部門加大研發投入,提升技術創新能力;英國強調對智慧財産權的保護;法國提升對新興製造業部門的投資比例;德國對科技發展和人才培養實施傾斜政策。二是推進傳統製造業技術改造。英國加強對部分傳統産業的援助政策;日本對衰退産業進行調整處理,鼓勵支援企業兼併重組、做大做強。三是推進製造業主導産業培育發展。日本為培育主導産業提供稅收優惠和財政支援;韓國對主導産業的技術開發實施促進政策,從財政金融政策方面給予支援。

  製造業高品質發展帶動製造業較快增長和比重相對穩定。以上政策推動製造業走向了高品質發展。在上中等收入階段,美、英、法、德、日、韓的製造業年均增長率分別為2.77%、3.33%、7.29%、5.42%、6.95%和7.97%,製造業全要素生産率(TFP)年均增長率分別為1.41%、1.6%、3.3%、1.51%、1.89%和2.62%,製造業TFP對增加值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50.9%、48%、45.3%、27.9%、27.2%和32.9%,增長品質都比較高。同時,這個階段的製造業比重保持相對穩定,從不變價格計算的製造業比重變動看,除美國下降2.2個百分點外,其他幾國平均上升1.66個百分點;從當年價格計算的製造業比重變動看,6個國家平均下降2.98個百分點;到中等收入階段結束而進入高收入階段的時點,6個國家的當年價格製造業比重平均為29%,還有一半國家的比重超過30%,依然相對較高。

  製造業發展促進經濟穩定增長。在上中等收入階段,美、英、法、德、日、韓的GDP年均增長率分別為3.62%、2.25%、4.64%、4.79%、6.13%和6.92%,整個經濟的TFP年均增長率分別為1.06%、0.95%、3.06%、2.33%、1.25%和0.78%,污染指標CO2排放強度年均增長率分別為-2.44%、-1.2%、0.1%、-2.07%、0.26%和1.35%,表現出經濟穩定增長、全要素生産率提高、污染排放強度下降的良好態勢。製造業與經濟發展的內在聯繫是:首先,製造業較快增長拉動GDP穩定增長。除美國外,其他大國的製造業增長率都明顯高於GDP增長率,表明製造業增速高於其他産業增速的加權平均數,GDP穩定增長主要是製造業較快增長拉動的。其次,製造業TFP增長推動整個經濟TFP增長。除德國外,其他大國的製造業TFP增速都明顯高於整個經濟TFP增速,説明製造業TFP增長率高於其他産業TFP增長率的加權平均數,製造業TFP增長對整個經濟TFP增長起了主要推動作用。再次,製造業生産率提高使污染排放強度降低。所有大國CO2排放強度低增長或負增長,主要是製造業生産率提高使能源資源投入比例降低,整個經濟技術進步也發揮了積極作用。

  新發展階段推動製造業高品質發展的思路

  第一,以推動製造業高品質發展促進製造業中高速增長。過去10年,我國製造業增速不斷下滑,截至2019年,製造業佔GDP的比重已降至26.8%,“過早去工業化”的問題突出。這些年我國GDP增速回落、TFP增長率下降、産業升級緩慢等問題,與製造業增速下降有關。必須儘快扭轉這種趨勢。參考大國經濟在進入高收入階段時製造業平均比重為29%的歷史經驗,考慮到我國製造業對於經濟高品質發展的重大作用,同時考慮到製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對産業結構變動的調節作用,我國在進入高收入階段前後的一段時期,製造業佔GDP的比重應保持在28%至30%之間。從大國經濟的發展經驗看,我國新發展階段的消費結構升級和固定資産更新仍為製造業發展提供了較好的市場條件,只要製造業轉向高品質發展,就可能實現中高速增長。推動製造業高品質發展的主要路徑有兩條:一是以技術創新為導向持續向高端製造邁進;二是以技術改造為依託加快傳統製造業升級。要加強製造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提高製造業整體技術水準,加快製造業技術進步和産業升級。

  第二,積極實施推動製造業高品質發展的中長期戰略和産業政策。在上中等收入階段向高收入階段演進的過程中,製造業的發展面臨國內外環境的嚴峻挑戰,國家戰略和政策的選擇關係到製造業能否由快速增長轉向高品質發展。許多拉美國家因製造業逐步衰落而未能進入高收入階段,而一些東亞國家特別是日本和韓國則依靠製造業快速增長而縮短了進入高收入階段的時間。借鑒其他經濟大國的發展經驗,我國需要高度重視製造業增速下降問題並實施合理的引導調控政策,特別是要推動製造業加快走向高品質發展之路,更需要國家發展戰略的導向和産業政策的支援。應堅持實施好已有的製造業發展戰略,研究制定新的製造業中長期發展戰略規劃;堅持實施好符合中國國情、運用市場機制的産業政策,深入推進産業政策的改革、轉型和創新。

  第三,依靠深化改革開放增強製造業高品質發展的動力和活力。在新發展階段,製造業規模擴張已面臨市場飽和、産能過剩的制約,推動製造業高品質發展不能僅依靠優惠政策,需要培育和創造新的體制機制環境。我國正處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時期,從深化改革開放中獲得發展動力和活力,是我國不同於其他經濟大國的獨特優勢。近幾年,我國對中小製造企業實施了減稅降費、改善融資條件等政策措施,但企業面臨的市場約束、成本上升等問題依然困擾著製造業的發展,一些製造企業甚至準備轉行搞服務業。必須立足新發展階段,圍繞構建新發展格局,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激發製造業發展的動力和活力,為推動製造業高品質發展拓展更大的空間。

[責任編輯:孫海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