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經濟形勢理性看)
核心閱讀
當前,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長期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産業基礎,人力資源豐富,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具有巨大優勢,宏觀經濟政策穩健,經濟韌性強、迴旋餘地大,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具備充分的條件在推動高品質發展中保持適當增長速度,頂住新的下行壓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不斷做強經濟基礎。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深入分析國際國內經濟形勢,對2022年經濟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強調經濟工作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著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保持經濟運作在合理區間。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中央關於2022年經濟社會發展的決策部署,明確了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要求和政策取向,強調“著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保持經濟運作在合理區間”。穩定宏觀經濟大盤是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基礎,要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把穩增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保持經濟運作在合理區間
2021年是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我們勝利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開啟了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新征程。我國經濟發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領先地位,實現了“十四五”良好開局。在全球疫情肆虐、經濟艱難復蘇的不利形勢下,我國經濟保持較高增長、較低通脹、較多就業、國際收支改善的較好組合,成績來之不易。同時也要看到,在世紀疫情衝擊下,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峻和不確定;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保持經濟增速在合理區間的難度增大。
需求收縮主要表現在,國內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增速呈現雙下降趨勢。去年我國出口增長超預期,對經濟增長拉動作用提升,部分抵消了內需收縮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這既是我國製造業韌性和配套、競爭能力強的反映,也同新興市場國家受疫情衝擊出口下降有關。供給衝擊主要表現在,晶片等供應鏈受阻和大宗初級産品價格上漲。美國濫施制裁,破壞了全球晶片供需平衡,導致晶片投機囤積和供應短缺,眾多行業生産受到影響。受多種因素影響,國際大宗初級産品價格上漲,加劇了相關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生産經營困難。投資者、企業、消費者等預期轉弱,對投資、消費意願會産生一定影響,從而對未來經濟穩定和增長形成壓力。
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集中表現為經濟下行的壓力。貫徹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的要求,必須繼續做好“六穩”“六保”工作,持續改善民生,著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保持經濟運作在合理區間。應該看到,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長期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産業基礎,人力資源豐富,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具有巨大優勢,宏觀經濟政策穩健,經濟韌性強、迴旋餘地大,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具備充分的條件在推動高品質發展中保持適當增長速度,頂住新的下行壓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不斷做強經濟基礎。
正確認識與穩增長相關的重要關係
穩增長和推動高品質發展的關係。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發展的內外環境和條件發生了重大變化,過去主要依靠勞動力、土地及資源、環境等要素低成本擴張推動高速增長的方式已不可持續,同時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蓬勃興起,為我國轉變發展方式、推動高品質發展提供了歷史機遇。因此,推動高品質發展是新階段我國經濟的發展方向。也應看到,在全球經濟充滿不確定性的條件下,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十分重要,是高品質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高品質發展是長期目標和漸進過程。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情況下,穩定宏觀經濟大盤,把經濟運作穩定在潛在增長率範圍的合理區間,是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條件。
穩增長和促進共同富裕的關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高品質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這一重要論述具有深刻的理論內涵,體現了生産決定分配、生産力決定包括分配關係在內的生産關係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指明瞭高品質發展是促進共同富裕的基礎。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首先要通過全國人民共同奮鬥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後通過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這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要穩步朝著這個目標邁進。從歷史經驗看,處理好增長和分配的關係極為重要。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之所以能夠解決人民溫飽問題進而使人民生活水準達到總體小康,就是由於改革開放推動了經濟快速增長。同樣,我國之所以能夠在本世紀用20年時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使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也是由於生産力水準、經濟總量、每人平均收入有了顯著增長。進入新發展階段,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須依靠高品質發展。穩定宏觀經濟大盤,保持經濟穩定增長,是促進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穩增長才能穩就業、穩收入、穩消費、穩預期。穩增長關係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也是充分調動全社會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必要條件。
穩增長和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關係。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推動高品質發展的內在要求。實現“雙碳”目標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和長期任務,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不能脫離實際、急於求成。我國煤炭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雖然不斷下降,但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短期內難以改變。在大力發展新能源的同時,要抓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推動煤炭和新能源優化組合。著眼全國大局先立後破,使傳統能源逐步退出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6月13日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中,提出了推動能源消費革命、能源供給革命、能源技術革命、能源體製革命和全方位加強國際合作的五點要求,為我國能源轉型和綠色低碳發展指明瞭方向。實現“雙碳”目標,必須貫徹落實“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推動傳統産業轉型升級,帶動新能源、節能環保、綠色産業、迴圈經濟等新興産業發展。這些也正是符合當前穩增長要求的新增長點。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加快構建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特別是基於我國比較優勢變化,審時度勢作出的重大決策。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今年經濟工作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體現了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品質發展的要求,是穩定宏觀經濟大盤的關鍵。
實施好擴大內需戰略,增強發展內生動力。雖然需求收縮是穩增長的短板,但辯證地看,擴大內需也是穩增長的潛力所在。這需要宏觀政策、社會政策、改革開放政策等適當靠前並協同發力。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準、可持續,保證支出強度,加快支出進度,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部署和“十四五”規劃,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支援實體經濟投資穩增長。提高居民消費能力和傾向,要逐步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勞動收入。當前尤其應強化就業優先導向,提高經濟增長的就業帶動力,解決好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就業問題,健全靈活就業勞動用工和社會保障政策,在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人民群眾最關心的領域精準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兜住兜牢民生底線。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暢通國內大迴圈。必須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重在暢通國內大迴圈,重在突破供給約束堵點,重在打通生産、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突破需求收縮、供給衝擊對經濟增長的約束,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在需求側發力的同時,著力提升供給體系的品質和水準,更好地適應、引領和創造新需求,使供給和需求相互促進,共同推動經濟發展。提升供給體系品質和水準,至關重要的是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強基礎研究,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深化産學研結合,加快攻克重要領域“卡脖子”問題。提升製造業核心競爭力,加快形成內外聯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網路。加快數字化改造,促進傳統産業優化升級。保障大宗初級産品安全供給,關係經濟穩定和增長,應堅持節約優先,在生産和消費領域實施全面節約戰略,同時增強國內資源生産保障能力。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要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金融體系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水準。房地産業是連接供給和需求、投資和消費的支柱産業。發揮其對經濟穩定和增長的重要作用,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加強預期引導,因城施策促進房地産業良性迴圈和健康發展。
推進改革開放,促進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改革開放是發展的強大動力,是創造中國發展奇跡的一個“秘訣”。各類企業是穩增長和保持宏觀經濟穩定的微觀基礎。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形勢下,充分激發市場主體的活力尤為重要。堅持以完善産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深化市場化改革。加強産權和智慧財産權保護,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營造各類所有制企業公平競爭、競相發展的良好環境。加大對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政策支援力度,提振市場主體信心。加快建設高效規範、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國內統一大市場,建立全國統一的市場制度規則,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範圍暢通流動。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經驗。近年來,在外部環境複雜嚴峻、全球跨國投資和貿易低迷的形勢下,我國外貿外資逆勢發展,部分彌補了內需不足,再次證明對外開放、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重要性。要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擴大高水準對外開放的決策部署,推動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推動外貿外資平穩發展。落實好外資企業國民待遇,吸引更多跨國公司投資,推動重大外資項目加快落地。拓展國際合作新空間,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品質發展。
(作者為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 人民日報 》( 2022年03月23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