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發展共用經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徑

2021-11-24 08:57: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促進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徵和動力基礎,其逐步落實須貫徹新發展理念,在高品質發展中堅持發展成果由全體人民共用。共用發展作為新發展理念的重要內容,與推進共同富裕息息相關,發展共用經濟是推動共同富裕的一條重要路徑。一方面,共用經濟可通過盤活閒置資源、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創新資源利用方式打造資源節約型經濟形態,為經濟增長提供新動能,帶動可持續高品質發展,夯實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共用經濟能夠通過提高工資性收入、豐富財産性收入來源、帶動更多自發的第三次分配行為,推動共用共贏成為社會共識,形成互幫互助的社會風氣,提升共同富裕的分配效率。

  共用經濟是推動經濟增長的新動能

  共用經濟是伴隨數字互聯技術變革而發展出的一種創新商業形態,具體指經濟社會中的決策主體將包括資産、勞動力在內的閒置資源與其他決策主體進行共用的一系列經濟活動,包括共用出行、共用住宿等,在這一過程中,作為讓渡者的決策主體獲取回報,其他決策主體通過分享讓渡者的閒置資源創造價值。共用經濟的本質是通過對閒置的碎片資源進行整合再利用,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率,增加資源要素回報進而惠及要素所有者。其中,進行共用經濟的決策主體既可以是微觀層面的消費者、企業,亦可是中觀層面的産業,通過再利用閒置資源、整合閒置資源、共用資源創新生産方式這三種機制來加強相互之間的協同性,為經濟增長注入新動能。

  首先,共用經濟可通過再利用閒置資源提高經濟增長效率。經濟決策主體在進行經濟活動時必然會存在多投資的閒置資源,閒置資源具有低邊際成本的特點,對其共用和利用是“變閒置為寶”,可實現資源利用效率的改進。以共用住宿為例,閒置房間的短期出租再利用,既減少了資源浪費,也增加了資源所有者的要素回報,是個人與社會共贏、綠色可持續的商業模式。據統計,2019年我國共用住宿市場規模已達225億元,參與人數達2億人次。伴隨著決策主體的經濟規模不斷擴大,從個體消費者、企業再到産業,閒置資源利用規模不斷擴大,這意味著存在更大規模、更多種類、更廣範圍的潛在共用對象和更廣闊的效率改進空間。共用經濟通過為閒置資源提供交易市場,推動所有權和使用權適度分離,進而切割消費、投資的最小單位,既能夠提高資源配置精準度從而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也能夠提高資源使用度,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從而提升全社會的經濟效率。

  其次,共用經濟可通過整合閒置資源提升經濟增長品質。整合資源強調的是組合利用不同種類的閒置資源。産業間可通過共用來整合産業鏈上的閒置資源,發揮協同效應從而改進效率。在實踐中,能否通過整合産業鏈上的資源實現效率改進,取決於産業間的固定關聯,最為基礎和普遍的關聯是實現資訊關聯。資訊流在産業鏈各環節之間分佈並不均勻,更靠近産品市場的産業鏈環節掌握更多資訊。因此,對産業鏈各環節中閒置的資訊資源進行整合和共用,有利於進一步推動生産方式向靈敏生産、精益生産轉型升級,助力中國製造邁向中國智造。這既可以推進同一産業鏈不同環節的相互協同,亦可促進産業鏈與産業鏈之間、製造産業和服務産業之間的相互賦能。

  最後,共用經濟可通過共用資源創新生産方式轉換經濟增長模式。這裡強調的是從無到有,通過開放共用孕育協同創新。以海爾卡奧斯工業網際網路平臺為例,工業網際網路平臺資源作為無形資源,具有可複製、可傳遞、可疊加的特性,其實際使用度遠非飽和,存在使用上的“閒置”。通過向各區域各企業提供開放服務,在提高製造業企業數字化轉型效率的同時,更與人工智慧等新興技術深度融合,成為創新發展的助推器。這是數字産業和其他産業的共用,通過開放資源,引導多元産業共創共用産業間資源融合應用方式,輻射帶動關聯産業的生産方式變革和商業模式創新,實現了從無到有的協同創新。這種協同創新革新了人們對資源的認知,推動了生産力的發展。因此,共用經濟可通過共用孕育創新,進而提高發展的協調性,促進高品質發展,助力共同富裕。

  共用經濟助力發展成果共用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正確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係,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共用經濟秉持著共用共贏理念,其發展壯大有助於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同時有助於擴大第三次分配的調節作用,最終助力發展成果普惠共用。

  在初次分配中,共用經濟有助於壯大中等收入群體,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助力橄欖型收入分配結構的形成。首先,共用經濟的主要參與者是中等收入群體和低收入群體。中等收入群體追求開源節流,崇尚環保節約,低收入群體尋求充分就業,他們均會積極參與共用經濟活動。其次,共用經濟有助於帶動低收入群體的勞動性收入增長。一方面,共用經濟運用數字技術整合碎片需求形成規模市場,創造了大量熟練性勞動崗位,能夠增加勞動力需求;另一方面,共用經濟融合大數據等新興技術賦能勞動力,在發揮規模效應的同時提高了單位勞動力生産效率,從而帶動勞動性收入增長。最後,共用經濟增加了中等收入群體和低收入群體獲得財産性收入的渠道。財産性收入增速高於工資性收入是貧富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共用經濟可通過創新業態破除鄉村閒置資源創收壁壘、促進鄉村閒置資源市場化流通,從而增加農村居民的財産性收入來源。

  在第三次分配上,共用經濟有助於推動慈善等社會公益事業的發展。首先,共用共贏與第三次分配在理念上一脈相承。第三次分配是個人自願、道德驅動的分配,共用經濟亦是自願參與,其充分發展是對第三次分配中共用理念的務實踐行和生動注解。其次,共用經濟為第三次分配的落地提供了切實路徑。共用經濟多從屬於數字平臺生態圈,享有龐大的用戶基數和數據資源,具備聯結優勢和資訊優勢,可在帶動公眾和企業廣泛參與第三次分配的同時實現精準慈善。此外,共用經濟平臺有助於形成更廣泛的示範效應。比如,共用經濟下網際網路公益新業態的興起,催生了更多規範優質的公益項目,提高了公眾參與熱情,能夠實現聚少成多、共用互助。

  進一步促進共用經濟發展

  必須看到,當前共用經濟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在行業佈局上以共用消費為主,共用製造還需進一步壯大;在區域佈局上以共用城市居多,共用鄉村有待培育;還存在平臺企業壟斷、勞動者保障不足、潛在金融風險等問題。因此,需要在頂層設計和體制機制建設上規範、引導、鼓勵共用經濟健康有序發展,進一步釋放共用經濟助力共同富裕的潛能。

  一是加強共用經濟監管。充分利用數字經濟的監管體系和治理體系,結合共用經濟的發展規律,在規範引導中鼓勵共用經濟有序發展。

  二是推進共用經濟新業態、新模式的發展,如共用製造、共用鄉村等。依託工業網際網路和數字産業發展浪潮,加快産業共用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搭建有效載體,發力共用製造。同時,因地制宜創新共用經濟模式,拓展共用鄉村應用場景,賦能鄉村振興。

  三是從推進共同富裕的戰略全局部署共用經濟的發展。針對推進共同富裕的關鍵領域、主要難點、重大需求,引導共用經濟有側重地實現創新突破。

  (作者:陳甬軍,係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廣東財經大學大灣區雙迴圈發展研究院院長;余雯雯,係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