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共同富裕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人民的夙願
如何理解共同富裕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人民的夙願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是“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時代”。在高品質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是對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優秀文化傳統的繼承和發展,是對中華民族優秀思想理念的時代昇華和科學表達。
共同富裕是中華民族最為質樸古老的理想之一
中國古代樸素的共同富裕觀念源自我國古人對“天地之道”的探求。在對天地萬物的觀察中,先民們對天地日月進行思考,認為“天地之大德曰生”“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即天地最大的美德是孕育出生命並無私承載和維持生命的延續。他們主張,人類要學習天地日月無私養民的優良品格,傚法自然,公平惠及,萬類不遺。從《易經》的“裒多益寡,稱物平施”“損上益下,民説無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到《禮記》“黃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財”,從管子“以天下之財利天下之人”、老子“損有餘而補不足”到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共同富裕的思想與時俱進、不斷發展,有著不同的表述方式。
先秦思想家認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人之本性,“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實現理想的社會狀態,需要保障人人有追求富裕的機會。強調下層民眾的富足安樂,“下貧則上貧,下富則上富”,因此希望施政者“為政以德”“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最終實現社會“大同”。古代思想家描繪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理想世界,是人們最為美好的追求和嚮往。百姓生活富足、人民安居樂業的“小康”社會,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
共同富裕是我國歷代治國理政思想理念的重要元素之一
共同富裕自古以來就是治國理政思想理念的重要元素之一。孔子至衛國,見人口繁庶,即表達出安置百姓應先加以“富之”再施以“教之”的見解。他所期求的富民之策,不僅意在“博施於民而能濟眾”,還需依勢順導,“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強調“制民之産”的重要性,將“養生喪死無憾”視作王道開端。在與滕文公的對話中,孟子清晰地提出“民之為道也,有恒産者有恒心,無恒産者無恒心”,産業代表人民富裕,是政治穩固、國家安定的基礎。荀子明確表示,“不富無以養民情,不教無以理民性。”《管子》一書集中吸收先秦各學派思想,在《治國》《牧民》諸篇提出“治國之道,必先富民”“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這表明共同富裕的觀點已突破儒家學術範圍,上升為整個知識界的思想共識。
在我國古代,共同富裕作為治國理政思想理念的重要元素,不僅是經濟上的滿足,還包括思想文化上的充實。漢代董仲舒、王符曰:“先飲食而後教誨,謂治人也”“為國者以富民為本,以正學為基”。物質和精神同步發展,才是共同富裕,才是古代傳統社會真正的“治人”標準,“既富且教”成為我國傳統士大夫關於社會治理的一貫理念。幾千年來,我國傳統士大夫始終強調不與民爭利,主張“藏富於民”。這種以保養生民、促進民生、藏富於民的共同富裕思想,在我國綿延傳承幾千年,構成中華5000多年文明歷史的重要內容之一,對歷朝君主和廣大民眾産生深遠影響。《周禮 天官冢宰 小宰》提到“以富邦國,以養萬民,以生百物”,春秋時期有子提出“百姓足,君孰與不足”,主張“養萬民”“生百物”,強調國富需要利及全民,遵循包容、均平原則。官修史書《漢書 食貨志》闡述了富民策略的踐行路徑:“食足貨通,然後國實民富,而教化成……是以聖王域民,築城郭以居之,制廬井以均之,開市肆以通之,設庠序以教之;士農工商,四民有業。”意思是士農工商皆屬“量能授事”的庶眾,統治者應給予社會各階層安身立命、尋求富裕之“業”。這種解釋使富民之政具備了廣泛包容性。當然,封建統治者沒有也不可能真正把共同富裕作為施政方略,只是把安民富民作為鞏固政權、穩定社會、體現“仁德”的治理手段。
共同富裕是幾千年來我國廣大民眾的根本訴求
我國廣大民眾對共同富裕的企盼和追求貫通古今,在古代社會往往通過反抗暴政的形式表達出來,並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社會變革。通觀歷代農民戰爭,起義者們“等貴賤、均貧富”的意識日漸清晰,並將其作為核心訴求在鬥爭口號和綱領中提出。陳勝、吳廣起義提出的“茍富貴,無相忘”,東漢黃巾起義提出的“致太平”,都包含著樸素的平均財富訴求。北宋王小波、李順起義以“吾疾貧富不均,今為汝均之”相號召,提出“均貧富”口號。南宋鐘相、楊幺領導的農民起義在“均富”基礎上加入權利平等要求,宣揚“我行法,當等貴賤、均貧富”。明末農民起義首領李自成公開打出“均田免糧”旗號,將鬥爭矛頭直指土地生産關係及所有制,集中反映了廣大貧苦農民的願望。晚清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歷史上農民戰爭的高峰,其革命綱領《天朝田畝制度》依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原則,否定了地主階級的土地佔有及剝削制度,希圖建立一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把傳統農民戰爭的“均産”需求往前推進了一大步,向著“無人不飽暖”的共同富裕目標邁進。及至近代,孫中山領導的資産階級民主革命繼續將“平均地權”“節制資本”當作經濟領域的行動方針,致力於掃除橫亙在中國人民共同富裕面前的體制障礙。
縱觀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歷史,共同富裕始終是廣大民眾的根本利益訴求,但由於受到生産力水準的限制和階級矛盾的制約,在舊中國無法確立人民大眾的主體地位,共同富裕的理想一直沒有也不可能實現。只有中國共産黨,一經誕生,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確立為自己的初心使命,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再到小康社會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的歷史性跨越,開闢出新時代共同富裕的光明大道。中國共産黨百年奮鬥的光輝歷程表明,只有堅持中國共産黨的領導,共同富裕才能逐步成為現實。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黨組副書記,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學術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