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

2021-10-19 08:48: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望海樓)

  在仰韶文化發現和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週年之際,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來賀信,代表黨中央向全國考古工作者致以熱烈的祝賀和誠摯的問候,希望廣大考古工作者增強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發揚嚴謹求實、艱苦奮鬥、敬業奉獻的優良傳統,繼續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展示中華文明風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中國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獨立形成早期國家文明的國家之一。黃河、長江中下游以及西遼河等區域的原始先民勤懇勞作,構築著自己的家園。各地區在發展中,締造出面貌異彩紛呈、特色五彩斑斕的文化。100年來,幾代考古人篳路藍縷、不懈努力,取得一系列重大考古發現,展現了中華文明起源、發展脈絡、燦爛成就和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為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發揮了重要作用。“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的中國形象,也已經得到多數國際民眾的認可。

  仰韶文化,距今7000—5000年前後,地處中華文明的主要發祥地,以陜西關中河南西部山西南部為中心發展起來,覆蓋地域最廣時,北抵長城沿線及河套,南達江漢,西到甘青,東至豫東一帶,是黃河中游地區一支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在中國新石器文化中以時間跨度長、分佈範圍廣、文化內涵豐富而居於主流文化地位,同周圍諸新石器時代文化有著密切關係。在距今6000—5500年的仰韶文化中期,其特色鮮明的彩陶文化不斷向外發散著影響力,以花瓣紋為典型的彩陶紋樣遍及大江南北,可以説是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第一次大範圍的文化認同。

  仰韶文化,被認為是“最初中國”形成的標誌,是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主根之一。仰韶文化將中國文明的歷史向前推進了2000多年,是5000多年中華文明的直接源頭,為國家大一統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仰韶文化的發現標誌著中國境內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推翻了當時認為中國沒有新石器時代的錯誤認知。

  以1921年仰韶村遺址考古發掘並命名的仰韶文化,是中國現代考古學史上命名的第一支考古學文化,是中國現代考古學的開端。目前全國有統計的仰韶文化遺址達5000多處,試掘或發掘過的遺址200多處,發掘面積20多萬平方米,發表或出版的調查發掘簡報、報告幾百篇(部),各類研究文章數百篇,在全國新石器諸考古學文化研究中獨佔鰲頭,為人類文明史演化的研究提供了中國案例和中華貢獻。

  歷經百年洗禮,中國現代考古學任重而道遠,中國現代考古工作將奮進新時代、啟航新征程。作為新時代考古工作者,我們有責任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産、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有能力做好今後的考古發掘和研究闡釋,有信心把我國文明起源和發展以及對人類的重大貢獻更加清晰、更加全面地呈現出來,更好發揮以史育人作用;有決心向國際社會講好中國故事,讓世界更加深入了解中華文明、了解中華民族精神,為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做出貢獻。

  (作者為中國歷史研究院中國考古博物館館長、編審)

  鞏 文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