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良法善治護航美好生活

2021-10-09 09:18: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依法治國,首先要有法可依。

  十三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履職以來,緊緊圍繞黨和國家中心工作,堅持立法先行,立改廢釋並舉,以良法促發展保善治,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不斷完善發展,為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堅實的法治保障。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不斷完善發展

  截至目前,現行有效的法律286部;本屆以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共制定法律36件、修改法律96件次,通過有關法律問題和重大問題的決定40件。這份十三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履職以來的立法成績單格外亮眼。立法工作服務改革、突出重點、補齊短板,呈現出覆蓋廣、數量多、節奏快、要求高的特點。

  細心觀察不難發現,形式更加多樣化是立法工作的一個明顯特點。過去以立新法為主,現在是立、改、廢、釋、纂、決定,形式越來越豐富。從體量上看,既有條文多達1260條的民法典這樣的“大塊頭”,也有不少“小快靈”,比如反食品浪費法只有32條。

  從數量上看,2018年,修改憲法,制定法律9件、修改法律47件次,通過有關法律問題和重大問題的決定13件;2019年制定法律6件、修改法律16件次,通過有關法律問題和重大問題的決定8件;2020年制定法律9件、修改法律12件次,通過有關法律問題和重大問題的決定12件;2021年截至目前,制定法律12件、修改法律21件次,通過有關法律問題和重大問題的決定7件。

  與此同時,立法節奏也在加快。法律從起草到通過,不少是在一年內完成的。比如,《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全國人大常委會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立法程式。對一些立法難度大、意見分歧大的,發揮人大主導作用,加大協調力度,確保改革需要的法律及時出臺。

  立法工作還有一個鮮明特點,就是更加注重發揮引領和推動作用,更加注重立法品質。對於黨中央明確了改革事項,需要立法、修法的,全國人大及時啟動立法程式,對於修改法律條件不成熟或者需要先行先試的,通過授權暫時調整相關法律的適用,為改革提供制度空間。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全面依法治國,緊緊圍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作有效的制度體系建設取得重大新進展,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以憲法為核心、與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相適應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不斷完善發展。

  順應人民期盼加強重點領域立法

  同一平臺上的同一款産品或服務,對“熟客”的報價可能要比新用戶更高;剛在一個購物軟體上瀏覽母嬰用品,另一個購物軟體就推送奶粉廣告……近年來,濫用網路軌跡、大數據殺熟等引發社會對個人資訊保護的廣泛關注。

  如何保護好個人資訊?2021年8月20日,備受關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資訊保護法》經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通過,將於2021年11月1日起施行,我國的個人資訊保護從此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法律在理性中體現著溫度。翻閱這部法律,共8章74條,諸多條文設置直指現實生活中個人資訊被洩露、個人權益被侵犯的頑疾、痛點,回應了社會公眾的關切,不斷增進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反映時代應有的價值追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順應人民期盼,我國立法從“有法可依”走向“良法善治”的步伐更加鏗鏘有力。

  ——回應時代命題,引領推動國家發展。適時修改憲法,健全保證憲法實施的法律制度;加快重點領域維護國家安全的立法,制定生物安全法、出口管制法、反外國制裁法,修改檔案法等,這些法律涵蓋了經濟安全、資源安全、資訊安全、海外利益保護等領域,既是國家應對風險挑戰的重要法律,也是人民群眾關心關注的重大問題;修改國防法、人民武裝警察法,制定海警法、退役軍人保障法等,為國家領土安全、軍事安全、國民安全提供法律保障。

  ——突出保障人民權益,增進民生福祉。刑法修正案(十一)是近年來社會關注度最高的一次修改,補充修改47個條文,涉及安全生産、食品藥品、公共衛生等方面,對社會關注的冒名頂替上學就業、搶控公交車方向盤、高空拋物、非法集資、刑事責任年齡等新情況新問題作出直接回應;制定和修改長江保護法、土壤污染防治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等相關法律,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劃定生態紅線,守護綠水青山。

  ——緊扣厲行法治,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制定監察法,創新和完善國家監察制度;制定社區矯正法,作出關於廢止有關收容教育法律規定和制度的決定,更好適應新時代社會治理的要求;修改法官法、檢察官法,鞏固和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成果。

  加強重點領域、新興領域、涉外領域立法,完善民主政治、市場經濟、國家安全、社會治理、民生保障、公共衛生、環境保護、先進文化、刑事司法等方面立法,加快形成完備的法律規範體系……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的重大決策部署,順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為推動形成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的良好社會局面提供了法律支撐。

  在立法的全過程各環節廣泛聽取和吸納各方面意見

  “贊成2879票,反對2票,棄權5票。通過!”2020年5月28日,人民大會堂響起經久不息的掌聲,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國公民的民事權利保障迎來了一個全新時代。

  民法典的編纂過程就是一次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生動實踐。2020年1月,一場關於民法典草案的意見徵詢會在上海市長寧區虹橋街道召開,來自各行各業的居民各抒己見,與立法機關面對面交流。“大家針對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問題提出了許多意見建議。”基層立法聯繫點資訊員卞小林説。

  全國人大常委會10次審議,10次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3次組織全國人大代表研讀討論。僅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期間,就根據各代表團審議意見和有關方面意見,對草案作出100多處修改,實質性修改達40余處……一場廣泛而熱烈的“民法典大討論”,成為法治中國的亮麗風景。可以説,民法典的編纂,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一次生動實踐,是民主立法的成功範例。

  立法是人大的重要職責,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深刻把握髮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精神內涵和重大意義,在立法的全過程各環節廣泛聽取和吸納各方面意見,通過開門立法、民主立法的豐富實踐,實現全過程人民民主。

  整個立法過程,從立項、起草、審議、通過,中間還有論證、評估,鏈條長、環節多,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在各個環節落實全過程人民民主的要求。例如,立法規劃計劃就是在廣泛徵求各方面意見基礎上編制的;法律草案在起草、審議中,更是多方面調研、多輪次座談、多方面論證,多數法律兩次以上通過中國人大網徵求社會公眾意見。

  黨的十八大以來,共有193件次法律草案向社會徵求意見,有約110萬人次提出300多萬條意見建議,開門立法取得新進展。諸多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要法律,如個人資訊保護法、未成年人保護法、藥品管理法、電子商務法等的制定和修改,都凝聚著人民群眾的熱情和智慧。隨著公眾對立法工作的全過程參與,每一部法律都裝滿了民意,每一部法律都是全面依法治國進程中一個耀眼的路標。

  《 人民日報 》( 2021年10月09日 03 版)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