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習書記是一位令大家衷心擁戴的領袖人物”

2021-09-13 08:43:00
來源:學習時報
字號

  採訪對象:朱紀華,1956年10月生,浙江紹興人。曾任上海市委辦公廳副主任,上海市檔案局黨組書記、局長,市檔案館館長,上海市十二屆、十三屆政協委員。2020年2月退休。

  採 訪 組:田玉玨 桑 熙

  採訪日期:2018年1月9日

  採訪地點:上海市檔案局(館)

  採訪組:朱紀華同志,您好!習近平同志2007年到上海工作的時候,您在市委辦公廳當副主任。請您談談他一開始給大家留下的印象。

  朱紀華:2007年3月24日,習書記到上海任職,此時上海正處在社保資金案發生不久的特殊時期,可以説,習書記這個時候到上海履新,是“受命于危難之際”。廣大幹部群眾對習書記在這樣的情況下到上海工作,如何帶領上海向前發展,充滿著期待。

  習書記到上海工作給我們留下的第一印像是:很沉穩、很謙和,和大家説話很親切。有幾個方面我印象特別深。

  首先,第一次在全市人民面前公開亮相。對在特殊時期履新的習書記來説,第一次公開亮相非常重要。習書記在走訪、調研的同時,經過認真研究、深思熟慮後,在上任一週後的2007年3月30日下午,帶領市委班子集體瞻仰黨的一大、二大會址,接受黨史黨性教育,緬懷先輩奮鬥歷程。在仔細觀看了珍貴歷史資料後,習書記深情地對大家説:“中國共産黨誕生在上海,這是上海的驕傲,我們有幸在上海工作,既感到十分光榮,更倍感責任重大。”新班子第一次公開亮相,給大家傳遞了一個鮮明的信號:這一屆市委要學習革命先輩的崇高精神,繼承黨的光榮傳統,進一步激發為黨和人民的事業不懈奮鬥的豪情和鬥志,把上海建設得更美好。第二天,這一活動新聞見報後,社會反響非常好,各方面都給予了極高評價。這一舉動激發了全市人民奮發向上的精神。

  第二,著力抓好市第九次黨代會籌備工作。習書記來的時候,上海正在籌備擬於5月份召開的市第九次黨代會。這是關係到上海未來發展究竟怎麼走的重要會議,黨代會報告如何提出既符合黨中央要求、又符合上海實際的目標,是擺在習書記面前一個非常現實而緊迫的任務。習書記非常重視市第九次黨代會的籌備工作,尤其是黨代會報告的起草工作,他連續主持召開了一系列座談會,還與專家學者、老幹部、機關幹部等有關方面的同志交流談話,同時馬不停蹄開展調研,了解掌握情況,盡可能多地聽取各方面意見建議,集中大家智慧把報告起草好。在報告修改過程中,習書記明確要求,必須把謀劃上海未來發展放在中央對上海發展的戰略定位上、放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下、放在全國發展的大格局中、放在長三角發展中進行思考。經過深入探討研究,習書記對事關上海今後發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形成了重要判斷,並提出明確目標。同時,習書記要求把“政治建設”部分單列,特別強調要講政治和加強黨的領導,還提出“上海‘四個中心’建設必須取得突破性進展”、上海要“努力建設文化大都市”等重要要求。黨代會報告中的不少重要內容都是習書記通過調研分析研究後確定下來的。從3月24日上任,到5月24日市第九次黨代會召開,在短短兩個月時間裏,習書記親自領導起草了一份各方面普遍認可的黨代會報告。市第九次黨代會的勝利召開,不僅明確了上海今後發展方向,而且統一了思想、穩定了大局、凝聚了人心,調動了幹部群眾和各方面的積極性。

  第三,通過調研和督查,紮實推進各項工作。習書記一到上海就密集安排各種調研活動,找幹部談話。在市委辦公廳,他不但和市委辦公廳副主任以上的幹部進行工作談話,還到每個處室和工作人員見面、交流。他不僅自己率先垂范,到各區縣、各大口、各委辦局調研,同時要求市四套班子及各職能部門都要到基層調研,抓好工作落實。在短短七個多月時間裏,他把上海19個區縣和全市各主要部門走了一遍以上。

  採訪組:以調研開局是習近平同志典型的工作風格,他每到一地任職,大都以調研開局起步,在正定工作是這樣,到福建也是這樣,到浙江更是如此。請您具體講講當時他在上海開展調研的情況。

  朱紀華:一位領導同志新到一個地方任職,一般都會開展調研,這有助於儘快熟悉情況,進入角色。但習書記在上海開展調研不是“認認門、見見人、了解了解情況”那麼簡單,而是有思考、有重點、有節奏地進行,也是圍繞全市中心工作、階段性重點工作展開的。比如,在黨代會召開前,他安排的調研活動重點圍繞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完善黨代會報告等聽取各個層面意見建議,並反覆進行研究探討,形成判斷和共識;黨代會召開後,他開展調研主要是了解、督查各方面貫徹落實黨代會精神的情況。記得那時他每到一個地方或單位,在説明來意時都説:“我們這次來主要是了解市第九次黨代會精神貫徹落實情況。”其實,習書記這一工作方法,是他在長期工作實踐中積累形成的,是行之有效的,也是一以貫之的。

  再如,圍繞上海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如何處理三個産業關係問題,習書記專門召開産業發展專題會。上海的産業結構曾經經歷了從“二、三、一”到“三、二、一”的大調整,那時又剛剛提出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産業結構。在專題會上,習書記認真聽取大家發言,在會議總結時,習書記根據他調研的情況和分析研究,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觀點,那就是上海的“三個産業要共同發展、融合發展”。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思想突破,可以説作出這樣的判斷是非常超前和具有重要意義的。事實證明,上海既不能放棄第二産業,也不能過於突出第二産業,二三産業包括第一産業應該共同發展、融合發展,這樣上海的發展才有後勁。習書記提出這樣的觀點,立足全局,高瞻遠矚,非常具有戰略性。

  在以後的幾次調研中,習書記同樣十分關注上海第一産業的發展情況。他在調研時指出,上海作為一個特大型城市,農業發展不但不能忽視,而且要緊密結合實際,注重發展精細化、現代化農業。記得當時他對市政府分管這一工作的領導具體闡述了他的若干想法,並提出兩個階段性的具體目標,一是要建設100個美麗鄉村,二是要治理100條農村河道,同時要求有關方面還要根據發展變化適時提出新的目標,不斷向前推進。

  習書記的調研不僅立足上海一地,而且積極引導上海的幹部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他帶領市和區縣領導同志到江蘇、浙江調研,加強與長三角兄弟省市的合作,積極推動了上海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採訪組:我們看到,習近平同志的調研,既有到職能部門的調研,也有深入百姓的基層調研。請您結合參與的經歷,分別談談相關情況。

  朱紀華:我先談談隨習書記到一些職能部門調研的有關情況。記得他到統戰系統調研民族宗教工作時,不僅對民族宗教工作非常熟悉,而且非常懂得如何與民族宗教人士打交道。習書記先後前往徐家匯天主教堂、基督教國際禮拜堂、小桃園清真寺、城隍廟、基督教全國兩會附屬聖三一教堂、玉佛寺等宗教場所進行調研,並親切看望基督教全國兩會諮詢委員會主任、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會原主席羅冠宗,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會主席季劍虹,中國基督教協會會長曹聖潔,基督教全國兩會諮詢委員會副主任、上海市基督教兩會諮詢委員會主席、上海市基督教三自愛國會原主席沈德溶,天主教上海教區主教金魯賢,上海市道教協會名譽會長陳蓮笙。可以説,習書記與上海宗教界方方面面有影響的人士都一一見面。隨後專門到市委統戰部召開座談會,他認真聽取每一個與會者的發言,哪怕有的人講的時間比較長,他也不打斷,而是非常耐心地聽大家把話講完。座談結束時,已遠遠超過中午吃飯時間。

  習書記講話的時候,首先肯定了大家的工作和發言,然後向與會人員問了個問題,他問道:“今天來市委統戰部的時候,我看到大門門頭上有一幅油畫畫得很好,那是一幅反映我國宗教人士聚首的油畫,不知各位知不知道這幅畫正中間的那個人是誰?”這一問把大家給問住了,對這幅畫,與會者都有印象,許多人紛紛説出自己猜測的人名,但沒有一個説對。之後,習書記告訴大家,站在中間的那個人是包爾漢,他是我國著名的維吾爾族愛國人士,曾擔任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名譽會長等,為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作出了重要貢獻。習書記介紹完後隨即強調,上海的民族宗教工作在全國的民族宗教工作格局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上海各宗教團體和宗教界人士要堅持愛國愛教,為維護民族團結、促進祖國統一多作貢獻;要堅持服務大局,充分發揮宗教在促進社會和諧、增進社會團結方面的積極作用,把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作為自身工作的重要內容;要加強宗教團體的自身建設,不斷提高教職人員的素質和能力,繼續發揮各自的特色和優勢,弘揚厚德載物、協和萬邦的和諧之風,為推動上海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習書記又講了他父親習仲勳和十世班禪額爾德尼的一段忘年交的故事。習書記通過講述這個故事告訴大家,跟宗教界人士交朋友,一定要真心實意、坦誠相見,積累了友誼和感情,彼此間自然會相互信任、相互支援。在座的同志們聽了,無不為之感動和佩服,情不自禁地鼓起掌來。

  習書記對宣傳思想工作也非常重視。他到上海宣傳系統調研時經常講,我們黨歷來重視宣傳工作,做好宣傳工作是我們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他強調,一定要樹立正確的輿論導向,輿論導向正確是黨和人民之福,輿論導向錯誤是黨和人民之禍。有一件事我印象很深。2007年之前,東方衛視不是每天晚上七點都同步轉播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習書記知道此事後,專門把市委宣傳部領導找來,很認真地了解有關情況,得知當時在全國的衛星電視中,只有東方衛視未在每晚七點檔轉播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時,他當場就提出要求:“東方衛視必須轉!”在此後的一次專題會上,習書記非常嚴肅地再次強調,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不是代表中央電視臺,而是代表中央的聲音,明確要求東方衛視必須按時轉播。此後,東方衛視每天晚上七點同步轉播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

  習書記對上海主要媒體《解放日報》《文匯報》等報紙每天的報道,特別是有關中央、上海市的重要報道,都看得非常仔細,對市委一些重要會議、活動的報道,他還會親自審稿。習書記對如何做好市領導會議活動的新聞報道也有明確要求。習書記反對媒體做籠統的、一般化的會議活動報道,他認為不應該單純報道會議活動、寫某某領導出席,強調要言之有物,比如報道某個會議要説清楚會議的意義和作用,而不是僅僅報道開什麼會。這些要求非常明確,也非常具體,對於做好新聞宣傳工作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指導性。

  採訪組:請您再談談習近平同志到基層調研走訪,是怎樣和群眾打交道的?

  朱紀華:我注意到習書記擔任總書記之後,有一次在與中央黨校縣委書記研修班學員座談時專門提出要“心中有民”的要求,其實他自己一直以來就是這樣做的。在上海工作期間,習書記每次去調研,從來都是撲下身子,深入一線,到最基層直接與老百姓面對面了解情況。每到郊區農村,習書記都要走到鄉間田頭具體察看。有一次我們隨他到金山區調研,他一路走到金山蔬菜種植基地,還走進蟠桃基地裏面,一邊看情況一邊聽介紹,不時問一些問題,問得非常仔細。他還走進農民家裏坐下來跟他們面對面交談,一方面了解農民的生産、工作情況,另一方面關心大家的生活、家庭情況,並聽取意見建議。

  有一次習書記到楊浦區調研,當時上海正在推進社區“三個中心”建設,即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和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習書記去調研,直接走到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的辦事窗口跟前,問正在辦事的市民們需要哪些幫助。在衛生服務中心,他關切地詢問前來就醫的居民:“看病方便不方便?”“藥費貴不貴?”“還有什麼其他困難?”當時在社區服務中心的居民群眾,看到市委書記這麼深入基層,這樣關心老百姓,無不為之感動。當習書記調研結束離開時,那裏的群眾自發地在馬路兩旁夾道歡送習書記。

  有一次到黃浦區調研,該區正在推進新一輪舊區改造,一是給過去一些條件比較差的老式里弄增建衛生間、廚房等;二是如果條件允許,把多層建築的底層改成文化活動中心,在頂樓再增加一層,有的還可以加裝電梯。關於加裝電梯,一些年紀大的居民非常迫切,但也有群眾一時還不理解。習書記專門到群眾家裏走訪,挨家挨戶進行了解,而且問得非常仔細。走訪、調研之後,習書記心裏很清楚哪些工作應該做,應該怎麼做。於是,對一些基礎公共設施特別是政府實施項目,習書記要求有關方面一定要改善到位,加裝電梯要加強與居民溝通,在大家基本認同後進行安裝。

  習書記到閘北區(舊區名,已與原靜安區合併成新靜安區)調研時,計劃去看中共中央局機關舊址。當時閘北區發展相對落後,歷史欠賬比較多,那裏有的群眾得知市委書記要來,事先寫了一封信,並在路邊等著。他們看到習書記來了,就衝上前去想把信交給習書記。當時負責警衛的同志一時不了解情況,見狀就把這個人擋在了外面,沒有讓他直接遞交。習書記發現這個情況後非常生氣,他説:“你們幹嘛要這樣?他是要送一封信給我,你們讓他把信交給我!”習書記當場就把信收了下來,還對陳情的群眾説:“信我收到了,回去會認真看的。”上車以後,習書記還嚴肅批評了身邊工作人員,説:“群眾知道我們來,要遞一封信給我,這是正常的,我們應當收下來。這實際上反映的是我們對人民群眾的態度問題,以後對這樣的事情一定要引起注意。”可見人民群眾在他心目中的分量有多重。

  還有些細節給我的印象也特別深。比如,他出去調研,在跟大家握手的時候,只要能握到的手,他都會握,從來不拒絕、不嫌煩。有時一些同志提出想和習書記合個影,只要條件許可,哪怕天氣不好下雨,他也滿足大家的要求。同樣,習書記在上海工作期間,他原來工作過、生活過地方的同志來看他,無論是領導幹部還是普通百姓,習書記雖然工作繁忙,也都盡可能安排見面、接待,走的時候還幫他們安排好相關事項。這些看起來似乎是小事小節,但對一個工作如此繁忙的市委書記來説,要堅持做好是很不容易的。所以,與習書記接觸時間長了,就自然了解習書記如何以誠待人,更懂得了他為什麼受人尊敬和愛戴。這些都是習書記日常工作生活的自然流露,無一不反映出“心中有民”的高尚情懷,他心裏時時刻刻都想著人民群眾,大家也都發自內心地和他親近,群眾和他在一起絲毫沒有距離感。

  採訪組:習近平同志在調研過程中,還有哪些事給您留下深刻印象?

  朱紀華:習書記很善於用講故事的方式給大家講道理,不僅生動感人,而且深入淺出,很有説服力。比如,有一次到團市委調研,他一邊聽情況,一邊提問題,根據團市委幹部的特點,還講述了自己從軍委辦公廳到河北正定,然後從河北到福建廈門,再到寧德工作的親身經歷。他要求團市委的幹部既要發揮優勢,也要嚴謹務實,多到基層一線磨練,把理論和實際工作緊密結合起來。他特別講到,在寧德工作的經歷對他鍛鍊非常大。寧德是福建當時比較落後的山區、老區,每年汛期都要受災,經常遇到許多棘手的難題,解決民生疾苦是最迫切的事。在那裏,習書記提出了“弱鳥先飛”“滴水穿石”等重要觀點,帶領閩東廣大幹部群眾擺脫貧困。他用這些親身經歷的例子,教育大家要自覺磨練、心繫百姓,把解決民生問題作為執政為民的第一要務。

  又如,習書記出去調研都和大家一起坐中巴車,在車上大部分時間都在辦公。如果到遠一點的地方,他會邀請當地的領導提前上車,先聽情況介紹,再實地察看。調研結束返回的路上,他經常和大家交流調研感受,有時也有感而發地談一些自己的經歷,還不時和大家開開玩笑。和習書記在一起調研,真可謂“團結、緊張、嚴肅、活潑”。

  再如,加強城市的精細化管理,是習書記很早就提出的要求。記得在一次外出調研回來的路上,習書記在高架橋上看到華燈初上的上海,高樓林立、車輛川流不息,他感嘆地和大家講起“治大國若烹小鮮”的故事,同時他説:“上海這麼大一個城市,要管理得有條不紊,一定像繡花一樣進行精細化管理。”他通過一件件具體事,用講故事的方式,闡明重要意義,提出工作要求,大家都深有感觸,也深受教育。

  採訪組:習近平同志一直都很重視民營經濟的發展,在上海也是如此吧?

  朱紀華:上海的國有企業、國有經濟一直髮展得比較好,但民營企業、民營經濟發展不夠理想。習書記來了之後,專門安排時間,親自確定一些地方進行調研和察看,包括帶領大家到江蘇、浙江調研走訪等。

  習書記對民營經濟的發展非常重視。他對大家説,浙江義烏這個地方原來比較落後,但民營經濟發展起來後形成了好的體制機制和發展環境,大家抓住機遇、努力發展,後來那裏成為聞名世界的小商品貿易市場。對溫州民營經濟的發展,他引用當地一個非常形象的表述——“白天當老闆,晚上睡地板”,強調溫州人的敬業精神很值得大家學習。他對如何處理政商之間的關係也有要求,強調要親商、扶商、富商,但不能跟商人“勾肩搭背”。

  習書記到上海工作以後,一些民營企業家紛紛“慕名而來”,習書記盡可能安排接待,希望他們積極支援上海的經濟發展。習書記在上海期間還專門安排與民營企業家座談交流,溝通情況,提出要求。民營企業家們紛紛表示,一定按照習書記的要求,努力為上海的經濟發展多作貢獻。

  市政府合作交流辦每年都召開各省區市駐滬辦事處領導會議,過去一般都是分管副市長出席,習書記專門提出要親自參加2007年那次會議並講話,後來市委書記參加這類會議就成了慣例。

  採訪組:習近平同志一直以來都很重視辦公廳的工作,請您談談他對上海市委辦公廳提出了哪些要求。

  朱紀華:市委辦公廳的工作中,為市委領導服務是一個重要方面。習書記擔任上海市委書記後,我有幸為習書記做一些服務工作,這一方面是工作,更重要的是學習,學習他崇高的思想境界、踏實做人的品德以及科學的工作方法,回憶這一段經歷真是受益匪淺。

  習書記對黨的工作特別是“一把手”工作非常有經驗,對市委辦公廳工作瞭如指掌。習書記講過一個重要觀點,我現在還銘記於心。他説:“市委辦公廳是為市委領導服務的,但實際上市委辦公廳同志的工作,就是為市委做的工作。市委書記的崗位是由具體人來擔任的,市委辦公廳工作不是只為這個崗位上的具體個人提供服務,而是為市委書記這個崗位做工作的。”習書記這一席話深刻闡述了做好市委辦公廳工作的重要意義,講得非常到位,我們深受教育,為更好做好“三服務”工作增強了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習書記一直強調辦公廳工作人員的紀律問題,對各類會議包括各種場合的要求,都講得很明確。他要求,辦公廳所有幹部特別是領導身邊工作人員,一定要遵紀守法,嚴格按照中央和市委的有關要求做事,決不能打著領導的旗號招搖撞騙。習書記的這些要求,大家至今記憶猶新。

  我在市委辦公廳分管資訊和督查工作,在資訊工作方面,主要為市委領導提供全市各方面情況及有關重要資訊,並及時報送中央、全國以及國際等方方面面的重要資訊。習書記對這項工作非常重視,並提出一系列明確要求。比如,對中央的重大決策、重要工作部署以及中央領導同志的重要指示和批示要求,市委辦公廳要及時、準確向中央報送上海貫徹落實的有關情況,同時要深入反映上海在貫徹落實方面的重要做法和成效。我們按照習書記的要求積極開展工作,一些重要資訊報送得到了中央領導批示,資訊工作還受到了中央有關部門的肯定和表揚。

  為市委領導同志做好調研的有關服務工作,也是市委辦公廳工作的重要方面。習書記對調研工作非常重視,要求市委辦公廳在調研前及時提供有關情況,調研後根據領導提出的要求認真抓好督促落實。我們按照習書記要求,在每次調研前都認真分析研究有關地區、單位的基本情況、主要問題、需要注意的方面,並及時向他彙報。習書記每次調研,自己都提前“做功課”,很認真地閱讀相關材料,還在材料上畫出許多杠杠,作出清晰標記,有時還寫一些眉批,或再備註一些他感到重要的相關內容。對習書記這樣的工作精神,大家都很感動,為能夠給習書記開展調研盡一份力而感到光榮和自豪。

  採訪組:請您談談習近平同志對督查工作提出的要求。

  朱紀華:我曾經擔任過市委督查室主任,當市委辦公廳副主任後,督查工作也是我的分管工作之一。習書記到上海工作後,對督查工作高度重視,明確要求對工作要做到“一分部署、九分落實,一定要充分發揮督查工作作用,切實抓好工作落實”。他還把黨組織關係放在市委督查室黨支部,並定期參加支部的組織生活。

  2007年8月20日,習書記以一名普通黨員身份參加市委督查室黨支部組織生活,認真聽取大家的發言,同時和與會同志交流探討。在組織生活會上,他用生動的語言把督查工作的重點、方法、要求,講得非常全面、清晰,並要求督查工作要發揚“釘釘子”精神,扎紮實實抓好督促落實。

  為了做到督查工作“事事有著落,件件有回音”,我們每月向習書記彙報督查工作情況,並以市委辦公廳《督查專報》和《批示落實情況》為載體,定期向他反饋。僅以一個時段為例:2007年6月下旬至8月2日,市委辦公廳收到習書記批示37件,至8月2日,已反饋落實22件,正在辦理15件,正在辦理的批示件也在一個月內全部辦結。習書記對督查反饋的內容都看得很仔細,分別用紅筆、黑筆作區分標記,有的時候還作出批示。除了作批示,習書記非常關注具體落實情況,經常了解各項工作落實得怎麼樣。我們按照他的要求,形成了督查調研和督查回訪兩個機制,對習書記提出的要求、作出的重要批示,沒有特殊情況,一般當天反饋落實情況,其他重要事項一般一週內作初步反饋。習書記對我們的工作給予了肯定,他在月度督查工作情況彙報上作出批示:“督辦較紮實,效果頗明顯。”

  按照習書記要求,市委辦公廳把市委常委會工作要點分解到具體責任部門,明確推進節點,按季度匯總工作進展情況,同時圍繞工作落實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開展督查調研,了解不能落實的深層次原因,並提出供市委領導決策的參考建議,積極發揮督導作用,受到了市委領導的肯定。

  習書記有一次找我談工作時,用三句話對資訊、督查工作進行評價,説我們的工作“很認真、很得力、很有成效”。這對我們從事資訊、督查工作的同志來説,既是莫大的鼓舞,更是激勵與鞭策。

  採訪組:您和習近平同志工作接觸較多,對他做人做事風格一定有更多的感受和體會。請您從總體上做一介紹。

  朱紀華:習書記在上海工作雖然時間不長,才七個月多一點,但他的思想境界、工作作風、個人品德,包括他在工作中提出的許多要求,都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習書記對我們工作人員很關心,很體諒,但對自己要求非常嚴。在習書記身邊的工作人員都知道,市委辦公廳和其他單位報給他的材料,包括他自己訂的報紙、刊物,每天晚上不看完他是不睡覺的。有時候大家勸他不要太操勞,他總是微微一笑不説什麼,仍然堅持這樣做。習書記在上海調研經常一齣去就是一整天,有時一週要安排三四次甚至更多,可其他日常工作一點也不少,加班加點是常態。他常常熬夜看材料批文件,有時睡不了多久就要進入第二天的工作。記得有一次,按計劃一早到一個遠郊區調研,習書記因為前一天批閱文件、材料幾乎通宵,早上簡單洗洗臉、漱漱口,早飯都來不及吃就上車了。當時,他沒説他沒吃早飯,但我們看他疲憊的樣子就猜到了。工作人員跟他説:“習書記,稍微晚一點出發也沒關係的。”他卻説:“講好這個時間,就是這個時間。”後來了解到習書記在其他省市工作時也常常這樣,於是再遇到類似情況,我們就準備一些包子、饅頭,他就在車上簡單“解決”一下。在調研過程中,習書記從不拿群眾一針一線,有一次去金山區調研,當地的農民畫是特色之一,習書記走到一戶農民家時,老人執意要送一個自己做的工藝品畫給習書記作紀念。習書記在無法推辭的情況下,當場付給老人現金後才收下。大家見狀無不稱讚,也都很受教育。

  習書記為人總是很謙虛,很平易近人,一點架子也沒有。工作上的事情都是以探討、商量的口吻和大家交流,讓大家暢所欲言,聽完之後才談他自己的觀點。只要大家講的是對的、合適的,他都會吸收採納。他找我們進行工作談話,手上也總是拿著工作手冊,邊聽邊問邊記,而且記得很認真,這讓我們非常感動。

  習書記對人體貼,慮事週全。他和大家在一起的時候相處都很自然,有時候和我們談完工作,還跟我們聊聊其他情況,比如,現在家裏情況怎麼樣?有沒有困難?有什麼需要組織上幫助的?同樣,他和人民群眾相處打交道也不是做樣子給別人看的,問的都是關係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所以老百姓都發自內心地認可他。習書記也非常關心上海知名人士和老一輩藝術家。記得他到上海京劇院調研時,與著名京劇演員尚長榮親切交談,了解到尚長榮剛到上海工作時有些具體問題沒解決好,習書記專門問道:“現在情況怎麼樣?房子住得怎麼樣?還有什麼問題需要解決?”尚長榮對此非常感動,這段經歷,尚長榮一直記憶猶新,他説習書記這麼關心他,對他來説是莫大的激勵,表示一定按照習書記的要求切實做好本職工作,竭盡全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習書記既講原則,也很重感情,他去北京工作後的第二年還給我們寄了賀卡,卡上的賀詞是他親自寫的,我們收到以後真是激動萬分,把賀卡珍藏起來。

  我感到,習書記是一位站高望遠、一心為民、求真務實、嚴以律己、底蘊深厚、待人以誠、人民群眾衷心擁戴的領袖人物,在他的帶領下,中國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