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扶貧協作如何續寫“山海情”
東西扶貧協作如何續寫“山海情”
熱播劇《山海情》帶火了故事原型寧夏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兩個原本山水相隔幾千公里的省區,因為東西部扶貧協作對口支援的政策,成就了一段跨越山海的“山海情”。
日前在京舉行的全國精準扶貧典型案例第三次發佈會上,永寧縣委常委、閩寧鎮黨委書記張文説,很多人並不知道,20年前,閩寧鎮還是“天上無飛鳥,地下不長草,十里無人煙,風吹沙粒跑”的“幹沙灘”。
20多年後,閩寧鎮已經完成了綠樹成蔭、良田萬頃、經濟繁榮、百姓富裕的“金沙灘”的華麗轉身。
是什麼給這個戈壁灘小鎮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張文介紹説,這是一條東西協作的脫貧路。在總書記的倡導下,25年來,福建省把閩寧鎮的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給資金、給物資、給項目,安排支教、支醫、支農。
閩寧鎮也積極從福建引資引智、引項目,培育發展特色産業,引企業、育産業、建園區,以産業支撐來帶動脫貧致富,有效破除了貧困群眾增收致富源頭活水問題。
漸漸地,閩寧的房子建好了,道路修通了,孩子上學了,老人也能看病了。大家看到了希望,更加堅定了脫貧發展的信心。
易地搬遷建設形成的閩寧村,後來發展壯大成為閩寧鎮,每人平均收入也從搬遷之初的不足500元增加到14961元,增長近30倍,超過了全國貧困地區農民可支配收入2373元。6.6萬人過上了過去不敢想的好日子。
此次發佈的14個脫貧案例中,“山海情”也是“東西情”,引起專家廣泛熱議。
華中師範大學鄉村振興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教授陸漢文曾親自參與簽訂《“十三五”閩寧扶貧協作規劃》。他説,閩寧鎮案例的內涵十分豐富,既體現了中國特色扶貧開發制度將其從無到有建立的過程,又是異地扶貧搬遷的重要探索;既有機結合現代設施農業和人民增收,又通過教育、社會保障、社區管理和服務等達到全國前列的綜合治理水準。
中國扶貧發展中心副主任曾佑志介紹,閩寧即福建-寧夏,象徵著兩省區協作發展的山海情誼。閩寧模式堅持把産業帶動作為關鍵,8萬閩商赴寧夏共同發展,堅持持續改善西海固生態環境。“閩寧鎮協作為區域發展合作樹立了新標桿。”
新華社半月談雜誌社黨委委員、副總編輯孫愛東指出,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協同發展、共同發展的大戰略,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先富幫後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大舉措。通過産業合作,勞務協作、扶貧車間、易地搬遷等多種形式,東西部地區形成了幫扶與被幫扶的關係,書寫了“山海情”等一大批深入人心的動人故事,為脫貧攻堅和實現共同富裕提供了新路徑。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吳國寶也高度評價“山海情”的東西部協作案例。他説,此前,討論區域間協作或縮小差距,常用的兩種方法是人口流動和資金流動。這也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國外常見的兩種方式。
吳國寶指出,東西部扶貧協作關係是不同於常規的區域發展新方式,是中國特色扶貧經驗和智慧裏面經典的範例,是中國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在減貧脫貧裏的突出體現,是中國對人類減貧發展治理理論和經驗的重要貢獻。
那麼,如何讓山海情延續、讓東西部協作深化?在陸漢文看來,要將財政資金同企業協作更好地結合。“過去,大部分情況下,財政資金直接納入扶貧資金統一使用。在新的情況下,可以將資金髮揮引導作用,比如用於貼息貸款、風險擔保、財政獎補,引導和激勵東部地區企業到對口幫扶的省份和重點幫扶的現代項目上投資。”
“建立互利共贏和持續的協作機制對下一個階段是很重要的。從以往經驗來看,有些考核偏于項目制考核,我們未來要避免簡單化方式,以如何促進東西之間的有效協作和協調發展來設計有關的考核和管理指標,更多側重促進區域間的互利和互補。”吳國寶説。
呂開宇指出,東西部協作考慮受援地的資源情況,建設了很多扶貧車間,帶動扶貧人口就業。但這種思維是單向支援角度。他建議,未來一段時期,援受雙方要把受援地的資源跟支援地的資金、技術等優勢結合起來,提升兩者優勢匹配度,促進扶貧車間展開聯動發展,同時實現産業的轉型升級,最終實現互惠互利。
中青報 中青網記者 李晨赫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