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捍衛英烈尊嚴 傳承紅色基因

2021-06-03 09:52:00
來源:檢察日報
字號

  廣西:開展英烈保護檢察公益訴訟專項監督活動

  捍衛英烈尊嚴 傳承紅色基因

  日前,廣西檢察機關組織開展“學黨史 緬英烈 護忠魂”英烈保護檢察公益訴訟專項監督活動。活動期間,全區檢察機關共受理保護英烈紀念設施公益訴訟案件線索124件,立案104件,督促治理或通過辦案“回頭看”深化治理英烈紀念設施(場所)134處,推動投入保護資金938萬元。

  重點監督+“回頭看”,提升專項監督質效

  專項活動期間,廣西壯族自治區檢察院組織人員深入隆林縣,開展專項監督成效抽樣評估,組織緬懷革命先烈活動,並以“以史為師 在黨史學習教育中感悟思想偉力”為題,為三級檢察院黨員幹部作了專題黨課。自治區檢察院要求全區檢察機關以黨史學習教育引領專項監督活動紮實開展。桂林、百色、崇左等地檢察機關深入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館、百色起義紀念館等著名紅色教育基地,開展緬懷革命英烈活動,並結合公益訴訟職能,摸排案件線索、調查取證、開展“回頭看”及專題調研,大力推動專項監督活動開展。

  此次專項監督的重點是擠佔、侵佔英烈紀念設施保護範圍內的土地和設施的行為。崇左市檢察院、龍州縣檢察院通過聯合辦案發現,龍州縣下凍鎮革命烈士紀念場所保護範圍內約34畝土地被周邊村民長期佔用,種植農作物,嚴重破壞紀念場所環境。龍州縣檢察院據此向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制發檢察建議,督促其整治。

  同時,自治區檢察院要求三級檢察機關在開展專項監督活動中,緊盯整改落實成效,對此前已經辦理的英烈保護公益訴訟案件進行“回頭看”。全區檢察機關共開展“回頭看”200余次,其中忻城縣檢察院以常態化“回頭看”方式,監督在烈士陵園保護範圍內從事休閒娛樂等無關活動的整治情況,並於專項監督活動期間再次開展“回頭看”,發現陵園莊嚴肅穆,無反彈回潮情況。2020年合浦縣檢察院通過辦案促成縣政府劃撥677萬元專項資金用於全縣境內英烈紀念設施的修繕和維護,近日該院依託專項監督活動“回頭看”,主動與退役軍人事務局等主管部門對接,跟蹤專項資金使用情況,持續監督整改效果。

  個案整治+綜合治理,推進建立長效機制

  “縣財政已劃撥專項資金118萬元用於對英烈紀念設施的維修和保護,並協助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出臺英烈紀念設施保護工作辦法。”隆林縣檢察院檢察官告訴記者,該院通過辦理英烈紀念設施行政公益訴訟案取得“辦一案治理一片”的效果。

  自治區檢察院要求三級檢察機關在“個案監督”的基礎上,注重點面結合、綜合治理、源頭治理,推動完善制度機制破解深層次問題。

  南寧、欽州、百色等地檢察機關通過與退役軍人事務局等主管部門開展聯合調研,摸清轄區內英烈紀念設施底數,全面排查保護現狀,建立管理工作臺賬,有效填補了因主管部門移轉、工作交接不全留下的管理資訊缺失漏洞,為進一步規範保護工作奠定堅實基礎。柳州市檢察院與市退役軍人事務局會簽《關於加強檢察公益訴訟協作促進英雄烈士保護工作的意見》,建立資訊共用、線索移送銜接、重大情況通報、案件調查協作、聯動執法、聯席會議等六大機制,形成工作合力。自治區檢察院則針對專項監督活動發現的突出問題和深層原因,形成專題調研報告向上級機關反映。

  執法辦案+普法宣傳,營造崇尚英雄濃厚氛圍

  蒼梧縣檢察院針對轄區內部分英烈紀念場所環境淩亂、設施破敗等問題召開公益訴訟案件公開聽證會,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律師代表等講述檢察公益訴訟英烈保護工作情況。富川縣檢察院聯合縣退役軍人事務局開展“檢察公益訴訟守護英烈榮光”法治宣傳活動,在縣城中心街道廣泛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和檢察公益訴訟工作,提升人民群眾對檢察公益訴訟的關注度和支援度。防城港市檢察機關借力“我們的中國夢”防城港市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深入市主要英烈紀念場所,開展檢察公益訴訟英烈保護普法宣傳活動。

  廣西檢察機關主動將監督範圍拓展至革命文物等紅色資源領域。桂林市兩級檢察機關對灌陽縣紅軍長征遺留標語保護工作實施監督,確保紅軍標語這一寶貴的革命遺跡得到有效保護。巴馬縣檢察院針對轄區內中國工農紅軍獨立三師師部、中共右江特委、右江革命委員會舊址等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疏于管理、年久失修、破損嚴重等問題,制發檢察建議,督促縣退役軍人事務局、文化廣電體育和旅遊局實施整改。相關部門高度重視,目前修繕和維護工作正在有序推進中。玉林市檢察機關開展保護英烈紀念設施和革命文物檢察公益訴訟專項監督活動,對全市革命文物保護狀況進行全面排查摸底。

  “我們要銘記一切為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作出貢獻的英雄們,崇尚英雄、捍衛英雄、學習英雄、關愛英雄……”廣西檢察機關將堅持立足廣西紅色資源豐富的實際,全面充分履職,著力保護革命文物、英烈紀念設施等紅色資源,以檢察擔當和檢察作為捍衛英烈尊嚴、弘揚革命文化、傳承紅色基因。

  鄧鐵軍 梁傑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