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錦繡坊裏繡新景(決勝全面小康小家看小康(40))

2021-05-14 08:52: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早上9點,貴州省銅仁市萬山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旺家社區的扶貧微工廠一樓,李廷娥坐定,分拆線頭,穿針引線。隨著雙手上下飛舞,一朵惟妙惟肖的牡丹花在她的手中靈動起來。

  動作嫺熟、神態自信,很難想像她是名職場新人,更難想像她曾患有小兒麻痹症。

  “繡這樣一朵花就有50塊錢,再加上基本工資,我現在每個月在家門口就能賺2000多元!”李廷娥笑盈盈地説,“在這裡,只要勤快,就有工作。”

  挪窮窩

  每天早起後,李廷娥總愛在社區裏散散步,然後坐在長凳上抬頭看天,每次都看不夠。藍藍的天空下,住宅樓矗立,身處城市的這種感覺,有時讓李廷娥覺得像在做夢一樣。

  然而,這一切都是真實的。她和丈夫、兩個女兒,從山坳坳裏搬出來了,進城了。

  李廷娥老家在思南縣楊家坳鄉。楊家坳,地如其名,坐落在深山坳裏。從家到縣城,要走兩個小時;從縣裏到市裏,再走兩個小時。

  孩子的上學路,也隔著大山,每天都讓李廷娥提心吊膽。“沒有公交車,娃娃走路去上學,要花1個多小時、翻兩座山,每天天還沒亮就起床了。”李廷娥説,娃娃回來講“每次爬到山頂腿都發軟”。

  不僅如此,楊家坳還嚴重缺水,李廷娥家每天都是“一水三用”:一瓢水,先洗菜、洗米,再洗臉、洗腳,最後喂牲口。

  2019年,一家人搬到旺家社區,安置房內,電視機、電磁爐等配備齊全。自來水隨時能用,李廷娥一家告別了過去的用水窘境。兩個女兒也順利進入附近的公立學校上學,從家門口坐公交車,只要幾分鐘就能到學校。李廷娥以前最擔心的問題都解決了。

  學手藝

  走進錦繡坊,李廷娥戴著眼鏡,正坐在刺繡臺前繡制一幅牡丹花作品。

  第一步是“劈絲”。越是漂亮精緻的蘇繡,絲線越細,針腳越密。只見李廷娥抽出一根絲線,用指甲尖一劈,一根絲線成了兩根,再劈,兩根成了4根。最後,一條絲線被劈成細如蛛絲的64根。這一系列眼花繚亂的動作下來,只花了不到10分鐘。

  李廷娥再拿出一根不到一寸長的繡花針,把線穿過針眼,一刺一提,銀色繡花針在繡布上翩然穿梭,亂針繡、套針、虛實針等針法在繡面上多變、融合。一上午的時間,一朵嬌艷的牡丹花躍然于繡布之上。花頭飽滿鮮活,花瓣層層疊疊,花蕊嬌艷柔嫩,仿佛微風拂過枝葉輕搖一縷花香。

  李廷娥怎麼會蘇繡呢?原來,2013年,江蘇蘇州開始對口幫扶銅仁,蘇州高新區幫扶銅仁萬山區,推出了一項“錦繡計劃”,每年兩次組織刺繡工藝師前往銅仁市萬山區,傳授刺繡技藝。那是李廷娥頭一回近距離看到了蘇繡,一下就著了迷。她把蘇繡的針法、步驟、成品圖拍成照片,帶回家自學。手機裏還收藏了許多蘇繡教程視頻,一有空就一幀一幀觀看教學視頻,反覆揣摩蘇繡圖案。

  縫縫補補都會做,但繡花是門真功夫。剛接觸刺繡時,熟悉的針線在李廷娥手裏變得不聽使喚。繪畫、構圖、設計、配色、針法等與刺繡有關的專業知識,李廷娥都要從頭學起,有時用針、挑色稍有偏差,整幅作品的味道就變了,只能拆了重來。

  “以前因為腿腳不方便,只能在家照顧小孩、種些蔬菜。現在有了刺繡的手藝,我就可以在家門口掙錢了!”李廷娥笑容滿面。

  紮下根

  “什麼?你最喜歡上英語課?”

  李廷娥有點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在楊家坳時,她的小女兒最怕學英語,單詞難記、發音不準,她都不願開口。沒想到,才在縣城學校讀了一個月,女兒竟然説“最喜歡英語課”。

  “我學會了自然拼讀法,感到讀單詞更輕鬆了。”女兒説的“自然拼讀法”,就是學校跟大城市英語教學接軌採取的教學方法。

  “山區的不少孩子對英語不感興趣,是因為記不住單詞的讀音,迫不得已用中文來記單詞的發音。學過‘自然拼讀法’後,學生能根據新單詞中的字母組合自己拼讀,減輕了背誦的負擔。”教師王劍鋒説。

  “我問女兒,你到這裡來讀書高不高興?老家好還是這裡好?她説這裡好,學校漂亮,環境也很好。”李廷娥滿足地説。

  不僅如此,為了做好搬遷群眾就業服務的後續工作,各方還聯手在旺家社區內成立了“四點半課堂”,在微工廠三樓搭建了“愛心託管班”,並請專人在家長上班期間,免費替他們照看教導孩子,從而解決家長們的後顧之憂。

  李廷娥的丈夫也很勤奮。“搬遷前,他在外打工,離家很遠,一年回來兩三趟。現在搬到城裏了,他早上去附近的工地工作,每天能一起吃飯,一家四口都在這裡,很高興。”每天團聚,是李廷娥一家的小幸福。

  2019年,李廷娥一家順利脫貧。如今,搬出大山的李廷娥一家在新居住得越來越舒心。

  《 人民日報 》( 2021年05月14日 04 版)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