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堅持低碳發展,用實際行動踐行多邊主義

2021-01-28 08:53: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原標題:堅持低碳發展,用實際行動踐行多邊主義

  【光明論壇】

  新冠肺炎疫情讓人們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而今冬以來的寒潮則讓人們反思氣候變化並非遙不可及的挑戰,氣象學家早已證明極端天氣與碳排放引起的全球氣候變化密切相關。習近平主席1月25日在世界經濟論壇“達沃斯議程”對話會上指出,中國將繼續促進可持續發展。力爭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只要是對全人類有益的事情,中國就應該義不容辭地做,並且做好。中國這麼做,是在用實際行動踐行多邊主義。

  2020年9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提出中國低碳轉型的“雙目標”,這一重要宣示被中外輿論界稱為過去10年最重要的氣候新聞、全球氣候治理史上的里程碑。12月12日,習近平主席在氣候雄心峰會上宣佈,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産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等新的碳減排目標。上述目標均比2015年我國在《巴黎協定》上提出的國家自主貢獻有所提高,新的碳減排碳達峰目標提供了碳中和願景的中期量化指標。

  全球氣候治理是一項關係人類前途的全球性課題,其治理方案也是各國反覆博弈、權衡、談判的結果。落實碳減排目標意味著要付出巨大的經濟成本,但其具體收益卻存在不確定性,因此各國往往具有強烈的“搭便車”動機。同時,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因發展階段不同,對碳減排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認知不盡相同,廣大發展中國家對於發展的訴求遠大於碳減排的訴求,這也反過來激發了發達國家對碳減排效益“公平性”的抵觸心理。一個分裂的世界無法應對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全球性問題應由國際社會成員商量著辦,這正是多邊主義的要義。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氣候談判並提出應對氣候變化目標,體現了我國堅持綠色低碳轉型,建設美麗地球、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國責任和擔當。

  新的碳減排碳達峰目標顯示了我國進一步加快能源轉型的力度和決心。我國能源消費量大,化石能源特別是煤炭佔一次能源消費比例過高,是造成二氧化碳排放量居高不下的原因,也是造成大氣污染和生態環境破壞的重要原因,能源轉型是實現美麗中國的重要先決條件。未來10年我國會繼續大力減少化石能源比例,增加非化石能源比例。根據規劃,我國2030年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60億噸標準煤以內,非化石能源比重達到25%左右則意味著非化石能源達到15億噸標準煤,相當於50個三峽工程的年發電量。這是非常有力度的能源轉型目標。

  新的碳減排碳達峰目標顯示了我國堅持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信心。截至2019年年底我國單位國內生産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了48.1%,要達到2030年比2005年下降65%以上的目標,還需要經濟結構逐步脫碳,進一步轉向綠色低碳發展模式。經濟轉型即從資源依賴型轉向技術依賴型,需要全要素生産率的大幅提升。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要推動經濟發展品質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産率。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需要國內生産總值在2020年的基礎上翻一番,迫切需要發展模式進一步從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全要素生産率提高必然成為未來15年經濟增長最重要的動能。

  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需要能源結構和經濟結構的根本性變革。我國當前已進入新發展階段,已擁有實現新的更高目標的基礎。我國發展成就顯示了巨大的制度優勢,中等收入群體的迅速擴張和消費結構的持續升級,也使我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這些都是實現強國目標的重要基礎。為應對氣候變化,歐盟、英國、日韓等紛紛提出碳中和的時間表及各項低碳技術的發展目標,揭示了碳中和背後的技術經濟競爭。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我國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會比發達國家付出更多的努力,這充分展示了我國的大國責任和國際擔當,也決定了中國未來的核心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

  當前全球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全球經濟社會能源變革的大趨勢下,落實碳減排目標有助於倒逼中國加快發展方式轉型,構建起綠色低碳的經濟體系,在大國博弈中取得新的競爭優勢。當然,這需要國家、市場主體和社會付出艱苦卓絕的努力,積極推動經濟綠色低碳轉型和可持續發展,加快完善有利於綠色低碳發展的價格、財稅、金融等經濟政策。長遠看,這是值得的。

  (作者:許光清,係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研究員、環境與資源經濟學系主任)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