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

2020-12-30 08:50: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原標題: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

  【光明論壇】

  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任務,而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首要的是實現農業生産方式的根本變革。生産方式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其不僅決定著生産力中物的要素,如勞動資料性質及其變革,而且決定著生産力中人的要素,如勞動者技能及其提高狀況。從傳統農業生産方式轉變為現代農業生産方式,進而實現農村生活方式的現代化,這既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根本目標,也是全面實現鄉村振興的現實基礎。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大國,現代農業的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傳統農業生産方式的主要特徵是以家庭為單位、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小農戶生産。這種傳統農業生産方式創造了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輝煌,但也阻礙了農業生産技術與生産組織的創新,阻礙了農村商品經濟和經濟制度的發展變革,堵塞了中國農業的現代化道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生産方式發生了一系列重要變革,主要包括三個方面:農業生産的技術基礎開始實現從傳統手工勞動向機械化生産的歷史性轉變,農業機械化水準大大提高,現代農業生産技術大量運用;農業生産組織與經營方式從集體經營轉變為農戶經營,從家庭經營、個體經營轉變為産業化、社會化、企業化經營;農村産權制度與勞動制度從集體所有、集體佔有轉變為集體所有、農民佔有,從集中勞動轉變為自主勞動。這些變革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生産力,推動了農業生産的發展,億萬農民不僅解決了溫飽問題,而且逐步從總體小康走向了全面小康。

  隨著農村改革進入深水區,農業生産方式兩大矛盾凸顯:小農戶的生産方式與市場化、社會化生産要求的矛盾;土地的細碎化、分散化與實現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經營要求的矛盾。這兩大矛盾嚴重制約了農業、農村發展和農民生活水準的提高,是導致農業不強、農村不美、農民不富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須大力推進農業生産方式變革,全面構造現代農業生産方式,實現農業生産力和生産關係的深度融合,為鄉村振興夯實根基。

  為此,首先就要推進農業生産技術條件變革,優化農村産業結構。現代農業的發展需要與之相匹配的科學技術支撐。要加快培育符合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農業技術創新主體,建立健全創新要素高效配置和各類創新主體協調互動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穩步提升糧食生産能力和防災減災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實行機械化、智慧化並重的技術創新戰略,大力推進我國農機裝備和農業機械化轉型升級,提高農機裝備智慧化水準。大力發展數字農業,實施智慧農業工程和“網際網路+”等現代農業科技創新行動,加強農業遙感、物聯網技術應用,提高農業生産的精準化水準。深化農業領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工程,加快發展種養加一體、農牧漁結合的現代農業,在提升農業整體素質的同時,培育壯大各種特色優勢産業,加快農業品牌建設,提高農業品質效益和競爭力。

  其次,必須推進農業生産組織變革,構造現代農業經營方式。努力培育和造就一大批新型農民,加快發展多種類型的家庭農場,培育發展合作社、龍頭企業和農業産業化聯合體。鼓勵新型經營主體與農戶建立契約型、股權型利益聯結機制,通過産業化手段將分散的農民個體經營緊密組織起來,推動小農戶有機銜接現代農業發展,改善農戶生産經營條件,提高農戶抵禦自然風險與經營風險能力。積極發展農民股份合作農場與社區集體農場等新型集體經營方式,為走向高水準的集體經濟創造條件、奠定基礎。同時,大力培育新型服務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完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不斷提升農業經營效率。

  最後,還要強化制度性供給,催生農村經濟發展新動能。農業生産方式變革,緊要處在於農村産權制度是否完善。要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明晰産權歸屬,完善各項權能,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農村集體經濟運營新機制。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制度,保障集體土地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保護土地經營權,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係。以制度供給激活主體、要素、各類資源潛能,促進市場有效作用的發揮。隨著資訊技術的快速發展,電商、“網際網路+”等有力推動了農村傳統産業形態發生“蝶變”,農村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各種要素不斷優化配置,為農業經濟發展提供新動能,不斷推動我國農業實現高品質發展。

  (作者:張暉,係中國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