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肩負歷史責任 感受時代榮光

2020-09-30 08:39: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內容提要

  中國共産黨帶領中國人民不懈奮鬥,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在現代化建設的各個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開闢了人類走向現代化的新路,同時進一步深化了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認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個歷史性成就,無論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還是在人類發展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上,都具有重大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是我們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是我們的歷史責任,也是我們的最大光榮。經過幾代人一以貫之的接續奮鬥,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的攻堅克難、開拓進取,我們即將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這個歷史性成就,無論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還是在人類發展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上,都具有重大意義。

  展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光明前景

  100年前,孫中山先生這樣描述中國社會狀況:“中國今日民窮財盡,所患在貧”。一生致力於振興中華的孫中山先生,雖然領導辛亥革命結束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卻始終沒有找到一條使國家走向富強、民族實現振興的道路。中國共産黨肩負起這一歷史使命,帶領中國人民不懈奮鬥,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在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上,最為人們稱道的盛世景像是由“文景之治”和“貞觀之治”開啟的漢、唐盛世。歷代文人、史家對這兩個歷史時期的描述,概括起來主要是:經濟繁榮,物阜民豐;政治清明,國家一統;文化昌盛,遠近悅服;國泰民安,安居樂業。所謂經濟繁榮和物阜民豐,從相關描述看,也就是溫飽有餘、國庫充實。政治清明和“大一統”形成,是“文景之治”和“貞觀之治”開啟漢、唐盛世的重要原因、重要體現。當時的統治者能夠居安思危、敬終如始,嚴以治吏、防腐戒奢,並能形成“大一統”的局面和一整套穩定的制度體系。文化的繁榮及其影響力的擴大使近者悅、遠者來,在對內文化滋養和對外文化傳播方面,都光大了中華文明的精神內核。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使中國人民的生活實現了小康富裕,已不是歷史上其他時期能夠相比。我國糧食産量連續多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每人平均糧食佔有量達到470公斤左右,遠高於世界平均水準,目前全國稻穀、小麥庫存水準大體相當於城鄉居民一年的消費量。除糧食之外,肉類、蛋類、奶製品等在百姓餐桌上已司空見慣。2019年,全國居民恩格爾系數為28.2%,人們的絕大部分收入已經不是花在吃上了。忍饑挨餓、缺吃少穿、生活困頓這些幾千年來困擾中國人民的問題總體上一去不復返了。

  中國歷史上的政治清明和“大一統”都是相對而言的,無法與中國共産黨領導、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相比。中國共産黨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根本宗旨,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精神,整飭作風、嚴明紀律、匡正選人用人導向、嚴厲懲治腐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過程中,中國共産黨的領導得到全面加強,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在集中統一領導和政令暢通方面真正實現了“六合同風,九州共貫”。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把制度建設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有力保障。

  就文化發展而言,我們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我國公共文化服務水準不斷提高,文藝創作持續繁榮,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蓬勃發展,全民健身和競技體育全面發展。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大幅提升,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我國在世界各國的留學生和其他國家在我國的留學生數量都超過了任何歷史時期。

  今天的中國,社會和諧穩定,人民安居樂業。黨的十八大以來減稅降費力度進一步加大,2019年一年減稅降費達2.36萬億元。古人對安居樂業最高的追求是:“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今天的中國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方面取得長足進展。2019年我國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4.8%,建成了包括養老、醫療、低保、住房在內的世界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超過9.68億人,醫療保險覆蓋超過13.5億人。我國社會大局保持長期穩定,成為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國家之一。

  歷史不能簡單類比,但歷史演進的規律可以把握。考察中國幾千年曆史發展狀況,認清中國今天的歷史方位,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正展現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開闢人類走向現代化的新路

  現代化是近代以來世界歷史發展的潮流和方向。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必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正是實現這個戰略目標的重要一步。

  什麼是現代化?實現現代化的標準是什麼?綜合來看,現代化的主要內容是:以工業化為中心的經濟現代化;城鎮化和社會結構現代化;以民主和法治為標誌的政治現代化;人的現代化;生活方式現代化。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過程中,我國在這些主要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工業革命是人類開啟現代化進程的強大動力,工業化是現代化的核心內容。新中國成立後不久,我國就把工業化作為“一五”計劃和大規模經濟建設的核心內容強力推進。改革開放後,我國抓住科技革命和經濟全球化的機遇,加速推進工業化進程。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深化對工業化規律的認識,強調推動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提出,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推動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這一戰略舉措主動順應和引領資訊革命浪潮,讓工業化插上科技創新的翅膀。目前,我國是世界上唯一擁有聯合國産業分類目錄中所有工業門類的國家,220多種工業品産量居世界第一。我國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成為名副其實的製造業大國。

  城鎮化不足、城鄉差距過大,或者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不能適應現代化發展的需要,就會阻礙現代化進程。我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積極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2019年末,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60.60%,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44.38%。基礎設施建設取得巨大成就,資訊暢通、公路成網、鐵路密布、高壩矗立、西氣東輸、南水北調、高鐵飛馳、巨輪遠航、飛機翱翔,這些都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體現。

  我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不斷改進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保證黨領導人民有效治理國家。不斷擴大人民有序政治參與,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堅持維護國家法制統一、尊嚴、權威,加強人權法治保障,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權利和自由。我國的民主和法治化進程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不斷推進。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為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指明瞭方向,為國家現代化提供了堅實制度保障。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過程中,我們不斷增加人民收入,注意讓全體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努力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獲得發展自身、奉獻社會、造福人民的能力。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義務教育普及率已超過高收入國家平均水準,高中階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均超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準。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居民健康水準總體上處於中高收入國家行列。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實現城鎮新增就業連續7年超過1300萬人。我國現代化的推進,正全方位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高人的發展能力、激發人的創造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過程中,我們確立了可持續發展戰略,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黨的十九大進一步明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産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中國已經牢固樹立起綠色發展理念,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

  當今世界,大多數國家都還屬於發展中國家。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意味著比現在所有發達國家人口總和還要多的14億中國人民將進入現代化行列,這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變革,其影響將是世界性的。中國人民的成功實踐,開闢了人類走向現代化的新路,讓廣大發展中國家看到了實現現代化的希望。

  開拓社會主義發展新境界

  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説,使社會主義實現了從空想到科學的偉大飛躍。中國共産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徵相結合,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採取把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同堅持改革開放結合起來、把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同發展市場經濟結合起來、把提高效率同促進社會公平結合起來、把獨立自主同參與經濟全球化結合起來等一系列創造性舉措,破解社會主義建設中遇到的一系列重大課題,進一步深化了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認識。

  在什麼是社會主義的問題上,創造性地提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産力,發展生産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在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上,走出一條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過程中,我們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過程中,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系統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重大時代課題,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開闢了21世紀社會主義發展的新境界。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我們只用了40多年的時間,就使國內生産總值由3679億元增長到近100萬億元,年均實際增長9%以上,遠高於同期世界經濟不到3%的年均增速。我國國內生産總值佔世界生産總值的比重由改革開放之初的1.8%上升到15%以上,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連續多年超過30%。我們還將在今年從整體上徹底解決絕對貧困問題,實現更高的社會公平。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取得重大戰略成果,充分展現了中國共産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使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責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榮光。身處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當代中國共産黨人的責任,就是要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一鼓作氣,如期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並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人類文明發展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為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副院長)

  《 人民日報 》( 2020年09月30日 09 版)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