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資訊公開彰顯自信擔當

2020-05-21 09:03:00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字號

  原標題:資訊公開彰顯自信擔當

  疫情發生以來,“資訊公開”成為一個熱詞。據報道,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的發佈會已超過120場次,圍繞疫情防控、復工復産等回答公眾問題上千個,堪稱“超級發佈會”。此外,國新辦、國家衛健委、各省區市也舉辦多場次新聞發佈會,及時公佈權威資訊、積極回應社會關切。這些資訊,通過各類媒體迅速傳達到全國公眾乃至全世界,因而有人説,中國抗疫情況全時、全程、全面發佈,如同面向全球的現場直播。

  這種現場直播,成為我們回擊污衊抹黑的有力武器。疫情發生以來,一些西方政客肆意污衊我國掩蓋疫情、封鎖消息。但事實上,我國從1月初就開始向世衛組織和世界各國通報資訊,並第一時間同世界各國分享新冠病毒基因序列,第一時間在醫學雜誌公佈科研進展……這些重要資訊,為各國抗疫提供了借鑒,也讓我們佔據了道義主動,贏得了多個世界組織和世界各國的支援。正如媒體評論:武漢“封城”舉世震驚,如果這樣的紅色預警還喚不醒你,只能説明你在裝睡。

  細觀各種官方渠道發佈的內容,不難發現,資訊披露幹貨滿滿,解疑釋惑直抵民心。從診療方案解讀到防控形勢情況,從市場秩序維護到保障物資供給,從社區防控部署到財稅惠企政策,各種資訊勾勒出一張疫情動態實況表、抗疫立體全景圖。事實證明,及時、準確、公開、透明的消息,有利於減少謠言、避免恐慌,有利於穩定社會情緒、增強必勝信心。

  在尚未研製出特效藥的情況下,資訊公開是最好的疫苗。新冠病毒的傳染性極強,而謠言的傳染性有過之而無不及,如果資訊披露不準確、不充分、不及時,各種小道消息就會不脛而走、快速傳播。一旦謠言四起,將會導致人心惶惶,政府公信力受損,甚至觸發深層次的信任危機。從這個意義上講,資訊公開不僅是切斷謠言傳播的“消毒工程”,也是事關大局穩定的安全工程、事關政府公信的民心工程。

  在資訊時代,資訊無疑是一種重要的戰略資源。而對這種資源的運用,不只是政府部門的事,也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營造健康透明的資訊環境,公眾就不會輕易信謠、隨意傳謠,而是“讓謠言止步于我”;政府掌握並及時公佈準確資訊,公眾就不能隱瞞發病史、接觸史、旅行史,而是提供充分且真實的個人資訊……這不僅是維護公共衛生安全的現實需要,更是公民知法尊法守法的基本底線。

  如果説,抗擊疫情是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那麼通過資訊公開最大程度提升社會抗疫合力,就是完善治理體系、提升治理能力的題中應有之義。各方參與主體要擺正自己的位置、盡好自己的本分,推動形成“資訊公開—民眾知情—政府善治—社會穩定”的良性迴圈,讓資訊公開發揮正向作用、實現最大價值。(魏寅)

[責任編輯:楊永青]